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试科目解析——适用于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GIS专业1、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的复习建议( 地学考研中心提供)《中国地理》( 1) 侧重于考查教材基础知识, 因此平时复习要认真全面;( 2) 喜欢在某些领域出些综合性题目, 需要你对书本知识进行理解, 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因此在看课本时候, 一定要理解其含义。
不能只局限于一本书, 还应看其它相关书籍。
………………( 7) 中国地理方面, 华大出题并不完全来自该书, 这与地理科学导论方面不同。
因此, 建议大家有时间时, 还应参考李振泉版《中国经济地理》, 如各种经济地理区方面, 该书介绍更为详细。
( 8) 《中国地理》更加注重对运用地理学知识来分析、解释、解决当前与地理学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的地理学能力的考察。
8道题目中, 有5道题目在教材中都没有答案。
因此对于中国地理的复习, 一方面要把握教材重点, 特别是往年真题经常考察的理论、规律、特征等内容。
另一方面, 要在平时培养地理思维, 用地理学视角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要关注当前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 如往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低碳经济, 和今年的循环经济、城市群发展战略, 其它的如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的最新发展规划, 特别是湖北省”两圈一带”的区域发展战略。
, 国家及湖北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都将出台, 这里面凡是牵涉到地理学的内容都要格外重视。
平时能够针对这些热点问题, 找一些相关的地理学期刊论文, 归纳其中的要点, 使自己对这些热点问题有总体上的认识。
总之, 中国地理的复习单看教材是不够的, 地理学知识在现实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中国地理考察的是大家的地理学能力, 而并不再是记忆力。
总之, 从基础开始, 在看书背诵的时候多多地思考, 要求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储备, 但并不是脱离课本, 而是要把热点知识与课本理论联系起来。
2、考试范围和重点( 地学考研中心提供)考试范围:华大官方没有关于考试范围的具体说明, 但人文地理学科本身肯定是有重点和难点的, 而且老师在出题的时候, 也不会随意而出, 因为试卷本身一方面要保证一定的难点, 另一方面也要保证考生对该专业真正掌握的程度, 特别是一些老师所认为的重点和难点。
经过对历年真题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度解析, 我们将华大人文所参考的两本教材一一进行总结分析, 以下列出各教材的考试范围: 如欲了解更多能够经过qq或电话进行咨询。
1) 《地理科学导论》( 1)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 也是龚胜生老师侧重的研究领域, 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原则、基本内涵、相关理论以及现代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的研究。
( 2) 近代地理学中的地理大发现、各种思想流派、区位理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 3) 现代地理学与近代地理学在思想观念、理论方面的进展, 新技术下的未来发展趋势。
( 4) 地球自转、公转、与太阳关系、圈层结构、地域分异规律、演化等方面常识考察。
2) 《中国地理教程》………………考试重点以白光润编著《地理科学导论》, 赵济、陈传康编著《中国地理》为基础, 人文地理学考试的重点内容, 具体如下:1) 《地理科学导论》( 1) 第一章: 掌握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 地理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演化的过程和特征; 地球表层的构造, 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4) 第四章: 掌握近代地理学、现代地理学主要理论、代表人物、代表观点; 理解地理科学不同思想流派的主张, 特别是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环境生态学派; 掌握地理科学研究方法, 特别是现代地理学与3S结合的新方法的使用; 了解地理科学在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掌握现代地理学特征、面临的挑战及任务。
2) 《中国地理教程》上篇: 总论( 1) 中国地理区位: 掌握第二节中国的地理特征, 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2) 地理景观格局: 掌握中国大地构造格局、地势即其地理意义、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及地理景观的影响、中国水热条件特点、自然带的分异、LUCC。
( 3) 人口与城镇化: 掌握中国人口结构、人口密度分布、城市化进程阶段; 重点掌握”胡线”及其地理意义。
如欲了解更多能够经过qq或电话进行咨询。
( 4) 国土开发: 掌握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 了解其它资源与其开发; 熟知中国工业化进程, 掌握区域开发战略。
( 5) 区域划分: 掌握自然区划的理论、行政区划的原则和经济区划的原则, 掌握三大经济地带和七大经济区特征。
中篇: 专论………………下篇分论………………3、出题特点和趋势( 地学考研中心提供)华大人文地理参考两本教材, 之前分别是白光润编著《地理科学导论》, 赵济、陈传康编著《中国地理》, 将《中国地理》更换为王静爱版《中国地理教程》, 两本教材内容差别不是太大, 王静爱版《中国地理教程》较新, 内容全面, 而且在城市发展、土地利用、国土整治方面都有详细叙述, 另外在中国自然地理方面分析更为透彻, 经过专题形式编排教材体系, 让人复习更加系统和全面; 而赵济版《中国地理》虽也是一本经典教材,但版本太老, 无法紧跟时代, 而且大部分内容在《中国地理教程》中均有对应叙述。
故建议大家, 以王静爱版本为主。
但毕竟赵济版教材用了七年了。
因此, 在有时间的前提下, 可适当翻阅赵济版《中国地理》。
这两本教材是分开来考的, 以下分别总结下其出题特点和趋势;2( 1) 华大《中国地理》历年真题相关知识点重复性较高, 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如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 ) ,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 ) , 交通运输业发展( , ) , 自然灾害( , ) , 景观区划( , , ) 及各分区发展条件。
………………( 5) 《地理科学导论》是从才开始考察。
经过近四年比较, 历年真题重复度并不高, 知识以书本为主, 大多数考题都能在书上找到答案; 而且考察的知识比较细节和全面, 因此, 扎实复习书本知识是取胜的关键。
4、地学考研中心试题解读( 地学考研中心提供)华中师范大学真题出题难度上总体上与以前年份持平, 中规中矩。
有的人在网上喊说今年的题目与往年相比变化太大, 其实我不这么认为。
《地理科学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题每年都兼顾到了各个方向的考生, 由于华师的专业课是人文、自然、GIS三个方向共同使用, 因此题目中必然会在各自方向出题。
从《地理科学导论》新启用以来到年的真题都是遵循这样的一个…………还有一个特征, 《导论》由于所有的知识点有限, 重复出题是必然, 细节考试是必然。
所有的同学都抓住了最重要的东西, 可是细节往往不是那么容易抓住, 因此导致失分。
像的”土地承载力”那个题, 其实是送分题, …………还有一个特征是理论知识越来越与现实的热点问题联系在一起, 热点问题仅仅是个引子, 答题涉及到的还是课本的知识。
像的”环境会议”以及的”宁波PX”项目, 都是涉及现实问题, 其实比较开放, 答案也不唯一, 比较好发挥。
华中师范大学城环院中国地理教程课后答案( 王静爱版, 90道)GIS遥感地理学, 考研我们做的更专业适合科目: 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 GIS资料有效期为 1月份地学考研中心人文、自然小组倾力打造之精品资料目录第一章: 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1)1、对比中国与美国地理位置, 分析地理特征的异同点。
思考下列问题: (1)2、如何从人地关系角度认识中国地理特征? ▲重点 (1)第二章: 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2)1、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形成有何影响? ( 城环院, 基地班真题) (2)2、季风气候与多山地形对中国土地利用格局有何影响? (2)3、中国与世界同纬度国家相比, 水热格局有何特点? ▲重点 (2)4、分析中国自然地带展布与土地利用宏观格局的对应关系。
(2)5、分析中国土地覆盖/利用的区域差异。
P67▲重点 (3)6、分析中国地理景观演变的轨迹和主要驱动力。
P74 (4)第三章: 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4)1、如何理解中国人口数量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2、如何理解中国人口数量大对资源国情的影响? (5)3、如何理解中国人口数量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4、为什么”胡线”所框定的人口密度格局始终未变? ( 城环院, 基地班真题) (5)5、分析中国民族分别的特点和影响。
▲重点 (5)6、分析中国城镇化的特点和影响。
▲重点 (6)第四章: 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6)1、分析中国淡水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和南水北调的意义。
▲重点 (6)2、中国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7)3、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8)4、化石能源利用对中国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 (8)5、分析中国东中西部矿产资源禀赋条件与开发利用程度的差异。
▲重点 (8)6、对比中国各个旅游地理区域的人类遗产资源特征。
(9)7、分析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布局变化的特征和驱动力。
(9)8、对比中国各个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特征。
▲重点 (10)9、理解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重点 (10)第五章: 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11)1、如何将地域分异理论用于中国自然区划? ▲重点 (11)2、中国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 城环院, 真题) (12)3、中国农业区划对生产布局有何应用价值? (12)4、中国城镇化区划有哪些基本原则? ▲重点 (12)5、中国地理分区中如何协调自然与行政边界的关系? ( 外校曾考过真题) (13)6、中国地理分区的意义是什么? ▲重点 (13)第六章: 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13)1、简述中国土地退化的空间分布规律。
( 城环院曾考类似题目) (13)2、对比黄土丘陵与喀斯特丘陵区水土流失过程的异同。
(14)3、简述沙漠化土地形成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重点 (14)4、阐述草地退化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关系。
(14)5、阐述土地退化对中国的区域影响。
▲重点 (15)第七章: 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16)I1、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重点 (16)2、为什么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情重? ▲重点 (16)3、中国承灾体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对灾情放大有何影响? (17)4、阐述中国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异规律。
(17)5、阐述中国水灾与旱灾这两种灾害的时空分异规律及其联系。
(17)6、阐述中国台风灾害对沿海地区灾情的影响。
(17)7、阐述中国水灾、台风、旱灾、冰雹等灾害对农业的主要影响。
(18)8、阐述中国地震和水灾等灾害对城市的主要影响。
(19)第八章: 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19)1、简述中国大气污染状况和主要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