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部分 第十五章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第三部分 第十五章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返回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 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4)要分析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国商品农业出
现的问题往往与人口增长过快、农业压力增大导致农 业发展方向和实施出现偏差有关,从而出现生态环境 退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和退化、土地沙化和盐碱 化、草场退化、土壤污染等。
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
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 据此完成(1)~(2)题。
1—耕地
11 33
2—居民地
33 31
3—湖泊
11
11
31
33
31
33
31
31
11
22
12
31
31
31
11
11
11
11
11
11
11 返回
(1)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答案要点二: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
长,但总产量相比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增长迅速;主 产区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总产量2000年以东部最多,2007 年以西部最多)。
返回
(2)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离
珠江三角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验)和销售产品。
(3)赞成。理由: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
力,热量条件好等。或不赞成。理由:地势较高,交通不
便,离市场较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
返回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及发展方向
返回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问题
成因和危害
农业耕作比较粗放, 土地生产力低,低产田占多数, 耕地破坏严重 开垦不宜耕作的土地
林地和草地比重下降 开荒、乱砍滥伐、过度放牧
求
返回
区域
发展方向 围绕 生态建设与 增加
发展重点 ①强化 人工草地 建设, 发展草业经济;②推动
西部 农牧民收入 两大主题,
草原 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退耕、退牧和 围栏限牧
区 的实施,大力发展 生态农业 和舍饲畜牧业 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 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返回
区域
发展方向 以 森林资源保育 为核心,多 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
平原地区
西部高原区
①地广人稀、耕地 ①宜牧面积广;
自然 面积广;②地形平 ②降水较多,草
条件 坦;③土壤肥沃; 类茂盛;③畜种 ④雨热同期 优质
源丰富
返回
农业活动
商品粮生产
畜牧业生产
林业生产
①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 机械设备、化肥等,一些工业以农产品为原 料,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社会经济 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返回
2.发展方向及重点 区域 发展方向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 品需求市场,继续 发展重点 ①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②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平原 强化 、豆等 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 商品粮 区 大宗农产品的生产, 条;③推进农业向规模化、 以确保国家粮食需 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建设 绿色食品 基地
件归纳其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越条件。第(3)题,这是一
道开放性试题,选择赞成或不赞成均可,关键是理由要与 观点相统一。选择赞成应从有利方面总结,不赞成要从不 利于桑蚕生产的因素去分析。 返回
[答案] (1)答案要点一: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 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发展缓慢;广西迅速发 展,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大于0.1吨)多数 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
返回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 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 三江平原 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 大规模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化 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
返回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的问题
人口激增,高强度的 农林开发 ,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
用,导致 农业生态环境 退化。
面积逐年扩大。 答案: 1.C 2.B 3.C
返回
图示地区是我国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据此回答4~5题。
返回
4.有关该区域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结构比较完整,林业占主导地位 B.乙省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 C.农业布局自东向西的趋势是林→农→牧 D.该区域是全国最重要的冬小麦区
返回
(5)要确定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针对商品农业生 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 今后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②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④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返回
返回
去产品以自己消费为主,逐步发展到了从事商品性生产, 因此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劳动 力数量、机械化水平等影响农产品的价格,劳动力素质、 生产技术决定农产品的品质,人口密度影响农产品商品率
高低,政策影响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供求关系影响农业生
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改善则会促进商品农业的发展。 返回
返回
区域商品农业发展的分析思路
某区域商品农业发展的分析思路一般应按以下步骤 进行: (1)从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 发展哪些类型的产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
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 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返回
解析:对林业来说,因为当初的不合理开发,现在东北地 区天然林数量急剧减少,在小兴安岭地区,原始森林只呈 零星状分布,从而产生严重的生态后果。因此在今后的开
发利用中,要重视人工林的营造,减轻对原始林的压力,
返回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题 第(1)题,从图中可知该地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围湖 造田,湖泊面积减小导致水生生物物种减少,空气湿度减
小,干旱、洪涝频率增大,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第(2)
题,从材料中可知该地位于辽宁西北部地区,纬度较高, 不利于种植水稻和甘蔗,所以该地不能推广蔗基鱼塘和水 稻种植,该地有湖泊水灌溉,耕地较多,不适宜发展大牧 场放牧业,应该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答案] (1)A (2)C 返回
返回
(2012·盐城模拟)黑龙江省是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
基地之一,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据此完成
1~3题。 1.该省成为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A.土地肥沃 C.人均耕地多 B.雨热同期 D.可垦荒地多 )
返回
2.2010年该省小麦在晚种了3~5天的情况下,仍然获得
了近640斤/亩的好收成。小麦晚种的主要原因是( A.年均温偏低 C.春季降水偏少 B.春季气温偏低 D.春季积雪融水偏少 )
)
解析:东北地区以种植业为主,甲省是最大的木材调出 省,该区大部分是春小麦区。 答案: C 返回
5.促进该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
A.积极营造人工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
)
B.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加强森林资源综合开发 C.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缩短其生长周期 D.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防止生态环境恶化
[例1] 各题。
(2010·新课标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1个月。桑 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
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
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自20世纪 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下图示意我国2000 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 返回
返回
问题
成因和危害
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 几十年大力开发,湿地功能 环境 失调,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
农产品不适应市场,农业 作物品种单一,林业和畜牧 内部结构不合理 水土流失严重 业商品化程度低
黑土层流失近半,土地生产
力下降,引发生态问题
返回
[例2]
(2011·安徽高考)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
返回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 (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 成?简述理由。
返回
[答题流程]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由图文材料可以获取以下信息: (1)桑蚕的生长习性及地区分布。 (2)我国桑蚕养殖业的时间变化及空间分布。
条件
③开发晚,人口密度小,使本区农业经营的
规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 农业 返回
[特别提醒]
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包括位置、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在 内的自然条件是区域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热量条件决定 了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地形、地势决定了利用类型和 耕地面积大小以及农产品外运能力,水源条件决定枯水期 农业产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许多地区农业已由过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
)
(2)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A.推广蔗基鱼塘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B.推广水稻种植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
返回
[答题流程]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由图文材料可以获取以下信息: (1)该地区的位置——辽宁西北部,纬度较高。 (2)该地区耕地、居民地、湖泊从1979年到2005年的变化 情况,耕地增加,湖泊面积减小。
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返回
2.(易混点)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还是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