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成塔内件方案

合成塔内件方案

青海云天化国际化肥有限公司20万吨/年合成氨项目合成塔内件安装方案编制单位:四川省化工建设总公司建设单位:青海云天化国际化肥有限公司二零零九年九月十五日目录一、工程概述 (3)二、工程内容 (3)三、工程特性 (4)四、编制依据 (4)五、安装程序 (4)六、安全技术措施 (7)七、施工设备机具动员计划 (8)八、人力资源动员计划 (8)九、保证工程安全和质量的措施 (9)青海云天化国际化肥有限公司20万吨/年合成氨项目合成塔内件安装方案一、工程概述青海云天化国际化肥有限公司20万吨/年合成氨工程是由中国成达工程公司总承包,由南京华源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监理,工程所在地为青海省湟中县甘河工业园区。

现该工程的合成塔框架及合成塔的外壳吊装和安装均已完工,余下合成塔内件安装工作(包括预组装、安装上、中、下触媒框、上、中部换热器、热电偶装置等的吊装和安装),由中国成达工程公司委托四川省化工建设总公司分包承建。

二、工作内容合成塔内件的预组装、安装工作内容:1、合成塔大盖的拆卸、安装(共4次),其主要参数如下:重量24816㎏,直径Ф2840㎜,厚度550㎜,吊装高度约30m。

2、下部触媒框的安装(1次),其主要参数如下:重量38828㎏,直径Ф2280㎜,长度约21000㎜,吊装高度约50m。

3、中部触媒框的拆卸、安装(共3次),其主要参数如下:重量9136㎏,直径Ф2232㎜,长度6250㎜,吊装高度约33m。

4、中部换热器的拆卸、安装(共3次),其主要参数如下:重量2399㎏,直径Ф840㎜,长度13120㎜,吊装高度约40m。

5、上部触媒框的拆卸、安装(共3次),其主要参数如下:重量11235㎏,直径Ф2244㎜,长度5400㎜,吊装高度约32m。

6、热电偶装置的拆卸、安装(共4次),其主要参数如下:重量465㎏/2,长度21000㎜,吊装高度约50m。

三、工程特性该工程的吊装难度较大:设备的直径大、重量大,而且设备的吊装高度最高达50米。

其吊装顺序、触媒框底与支撑环的配合间隙、内件与筒体之间的间隙、各伸出管与大盖孔的配合等均至关重要。

四、编制依据1、甲方提供的设备图纸及相关技术资料;2、同类工程的安装经验;3、建设部(2002)21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安装工程部分);4、HGJ211-85《化工塔类设备施工及验收规范》;5、JGJ80-91《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6、JGJ33-88《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范》;7、JGJ59-9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8、GB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9、GB50326-2002《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五、安装程序1、拆除合成塔大盖上的所有螺母,把螺栓全部拆下并放在平台上,作好螺栓的保护(不损坏螺纹、防水),检查大盖法兰密封面有无损伤,如有则需通知制造单位进行修复,合格后用10T卷扬机组合起重机组把合成塔大盖吊下地面,并用枕木垫好,盖上彩条布。

2、检查高压外壳及壳体内有无异物,塔内壁上有无明显锈蚀,必须清除,处理干净。

3、检查上段、中段、下段触媒筐有无明显制造质量问题和其它损伤,并按图纸上外形尺寸和形位差对照测量,有无超差问题,如有则应由制造单位修复至符合要求为止。

4、检查触媒框外壳的各层支撑环的平整度、有无疤痕、焊瘤,如有则必须进行处理。

按照设计图纸测量各层支撑环的间距和与筒体的不垂直度偏差,每层最少6-8点,作好记录,如有问题则需通知制造单位进行处理。

检查上、中、两段触媒框,与图纸对照,如有明显的制造问题则必须由制造单位进行处理。

5、用钢丝绳扣和卸扣在下触媒框盖上部吊耳处固定好并调整好铅锤度。

用10T卷扬机组合起重机组吊起触媒框外壳,同时用80T汽车吊溜尾,调整好其垂直度,慢慢吊到合成塔顶部。

在进入合成塔内时,须派人在四周扶正,避免与塔内壁擦挂,使保温外壳不受损伤。

慢慢地吊装触媒框外壳进入塔内,在临近支撑环时,从合成塔外壳的下部观察下触媒框的下部中心接管(Ф308×8),是否与合成塔外壳下孔对正(可从下口处用撬棍拨动),对正后慢慢地就位,调整并保证热电偶外导管、上部主进气管和开工加热进口管管口方位正确。

根据图纸标注尺寸检查下部触媒框上顶盖上端尺寸是否基本符合,以确定触媒框是否到位。

用斜垫铁调整好触媒框外壳与塔体内壁的间隙,保持间隙均匀分布,然后拆去触煤框上顶盖。

施工中严禁杂物掉入四周间隙内,用布条把四周间隙封堵好。

6、吊装中部触媒框前,首先在地面拆除中部触媒框内的中部换热器,并作好相应的标记,再安装下段热电偶外套管。

吊装时必须保证中部触媒框的铅垂度,以避免吊装时与内壁的碰撞,下降时,必须保证与内壁中心一致,四周需要有施工人员把扶,避免碰撞。

就位后将施工人员吊下中触媒框顶部,用调整螺柱顶杆把触媒框四周与内壁的间隙调整均匀,四周用布条堵封,避免杂物进入。

从中部触媒框安装换热器的空间把施工人员吊入中部触媒框下部。

观察中、下部触媒框的热电偶外套管是否对中一致,必须调整好。

用塞尺测量中部触媒框下部与支撑环密封面的周向间隙,作好记录。

如果达不到密封要求,则应由制造单位修复,合格后重新安装中部触煤框,并安装中部触煤框换热器。

7、吊装上部触媒框前,首先在地面上拆除上部触媒框内的上部换热器,并作好相应的标记。

再安装中段热电偶外套管。

吊装上部触媒框时,必须调整好上部触媒框的铅锤度,避免吊装时发生碰撞。

进入内壁后,四周安排施工人员把扶,避免碰撞,保持上部触媒框与内壁中心一致,并慢慢放下(对准热电偶外套管)。

就位后,调整好上触媒框与内壁之间的间隙,四周塞布条保护,避免杂物进入。

把施工人员从安装上部换热器处吊入上部触媒框底部,检查中部、上部触媒框的热电偶导管孔是否对中,如不对中必须调整,并用塞尺测量上部触媒框下部与支撑环密封面的周向间隙,作好记录。

如果达不到密封要求,则应由制造单位修复,合格后重新安装上部触煤框,并安装上部触煤框换热器。

8、安装上部触煤框热电偶外套管,开工加热气管等,安装好后,吊装合成塔大盖,并复测大盖的螺栓孔(把大盖的螺栓安装上一部分(数量不少于1/3),把其余未安上的螺孔均用螺栓试穿一次,合格后用彩条布将大盖盖上)。

9、预组装完并检查合格后,拆除合成塔大盖上已安装的螺栓、螺母,把螺栓、螺母放在平台上,作好螺栓、螺母的保护(不损坏螺纹、防水),用10T卷扬机组合起重机组把合成塔大盖吊下地面,并用枕木垫好,盖上彩条布。

9、拆出上部触煤框换热器,其方法与预组装相同,并把上部触煤框换热器平稳地放地面上,同时保护好换热器。

同样的方法拆出中部触煤框换热器。

10、一切作好后,由装填触煤的单位进行触煤装填。

在下部触煤框触煤装填合格后,吊装、安装中部触煤框换热器。

11、同样的方法吊装、安装上部触煤框换热器。

12、在以上安装工作(预组装、安装)均已完毕后即热电偶外套管已安装到位,安装合成塔大盖,即整个合成塔内件安装工作结束。

六、安全技术措施1、所有参加吊装施工的作业人员必须接受技术方案的交底工作,熟悉本吊装技术方案,并按本技术方案要求进行吊装作业;2、吊装施工人员应具备特种作业资格,作业时职责明确,服从指挥,熟悉指挥信号;3、吊装作业时,必须划出警戒区域并设置明显的标识,非吊装施工人员不得入内(甲方协助完成);4、吊车行走路线及站车位置要垫平压实;5、吊车不应同时进行两种运动,吊钩偏角不应大于3°;6、机(索)具的选用应严格按《起重工操作规程》选用,使用前要严格检查,不得超载使用;7、所有吊装施工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带安全帽,进入塔内的施工人员必须穿胶底鞋,登高人员必须穿防滑鞋、系好安全带,严禁在起吊重物下、受力索具附近停留;8、设备及其附件应严格控制在吊装重量范围内,严禁超载;9、每台内件吊装前应进行联合检查,方可正式起吊;10、指挥信号要做到哨音清晰,旗语准确;11、各岗位人员要集中精力,精心施工,严禁错误操作;12、无关人员及车辆不得进入吊装警戒区域内(甲方负责);13、现场应有应急值班车,以作后勤保障;14、雨、雾、风力大于五级的天气,严禁进行吊装作业。

注:本次大型内件设备吊装全过程均采用对讲机指挥和联系,紧急停车信号为急速口哨音。

七、施工设备机具动员计划具体的机具见下表:八、人力资源动员计划项目经理:陈登富现场执行经理兼质检员:袁习仲安全员:刘道洪吊装施工队长:陈崇荣起重工:马志贵王崇德刘道喜杨明发铆工:伍贵钱焊工:肖峰电工:王太东辅助人员:8人九、保证工程安全和质量的措施1、严格执行各种安全操作规程及公司、建设单位的安全规章制度。

2、施工过程中必须佩带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

3、高空作业人员必须身体健康,作业工具必须用工具袋盛装,以避免堕落伤人。

4、吊装时必须尽量保护设备的表面防腐层。

5、吊装时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施工现场,吊装工作必须服从统一指挥且必须按章操作。

6、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施工垃圾必须定点堆放、定期清理。

7、高空作业产生的施工垃圾必须用编制袋或密闭容器盛装,用绳索吊下。

现场所有使用的工具均应有漏电保护措施,必须严格执行“一机一闸一漏保”的安全用电规定。

8、在施工现场按照公司应急预案的要求建立应急组织和应急救援机制。

(1)、事故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图:(2)、应急预案:a、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上如有与吊装要求不相符的环节,立刻由总指挥组织人员(包括应急救援组、对外联络组、物质保障组等)和应急值班车进行处理,保障尽快施工。

b、在施工过程中,如发生高处坠物或设备等物质倒塌造成人员伤害等事故时,总指挥必须立刻组织人员(包括应急救援组、对外联络组、医疗救护组、治安疏散组等)和应急值班车进行处理,首先拨打120电话请求救援,并在救护车到来之前用正确方法保护伤员,确包伤员的生命安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