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魏的官制

北魏的官制

本文是对俞鹿年先生《北魏职官制度考》的摘抄概括版,着重于北魏前期(孝文帝改制之前),后期略有涉猎。

总结比较仓促,后半篇属官未能补全,在地方管制,尤其军镇方面,因耐心耗尽,故而极为简单。

北魏官制对北魏的简单介绍北魏是承“十六国”之后,拓跋族所建立的一个王朝。

拓跋族为鲜卑一支,起源于今黑龙江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在今嫩江流域。

(1980年7月3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发现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太武帝派中书郎李敞来此祭祖,与史书相合,基本可以确定。

)在此地区生活约一百年。

至东汉末年,又南迁到匈奴故地阴山一代,与内蒙古草原各部落相结合,成为部落结合体,发展程度达到奴隶制阶段。

西晋时期,拓跋结合体的统治区域,南部已经到达山西北部。

拓跋力微与晋和好。

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猗卢曾受封“代王”。

“为代王,置官署,食代、常山二郡。

”两郡大致在今河北地区。

代国后为前秦所灭。

前秦败亡后,什翼犍之孙拓跋珪,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春天,趁机恢复了代国。

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建元登国。

396年七月即皇帝位,改元皇始。

八月,初建台省,置百官,正式建立了北魏政权。

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定都平城;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洛阳。

一般以建都平城时期并上溯到北魏立国之初,为北魏前期,迁都洛阳之后为北魏后期。

对北魏官制的总体介绍而职官制度,也大致能以前后期划分为例,而分为两种时期。

皇始至孝文帝改革,职官制度中依旧保留了很多部落时期的残余,特征为胡汉杂糅,而未定型。

孝文帝亲政的太和十五年至太和之末,是官制改革时期。

主要是汉化程度已经较深,且同一了北方,经济也逐渐以封建经济为主,民族隔阂也逐渐泯灭,职官制度改革的条件成熟。

从世宗宣武帝承明初到孝武帝永熙末,可视为后期,特征为完全汉化,且已定型化。

北魏改革之后的官制,基本为北齐所继承(是否有所损益,我也没有查这方面的资料)。

不过据陈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可知,北魏、北齐一脉的官制,为唐朝官制制定的重要来源。

关于如何定位北魏的官制改革的来源,陈寅恪先生亦有论述。

“所谓(北)魏、(北)齐之源者,凡江左承袭汉、魏、西晋之礼乐政刑典章文物,自东晋至南齐间所发展变迁,而为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模仿採用,传至北齐成一大结集者是也。

其在旧史往往以‘汉魏’制度目之,实则其流变所及,不只限于汉魏,而东晋南朝前半期具包括在内。

旧史又或以‘山东’目之者,则以山东之地指北齐而言,凡北齐承袭元魏所采用东晋南朝前半期之文物制度皆属于此范围也。

又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故此(北)魏、(北)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斯则前人所未深措意,而今日不可不详论者也。

”拓跋族早期国家的形成及其设官制度如之前所提,拓跋先祖在大兴安岭期间,组成联盟的部落氏族,有北魏先祖“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的传说。

唐长孺先生以为,此处所说的国与姓,与《官氏志》所记载的诸姓不尽相符合,很多很可能全然不相干,此处可肯定,拓跋族发展到拓跋毛是成为了部落联盟世系大酋长的职位。

之后经过几次大迁徙,在第二次大迁徙之后,也就是在蒙古草原上,与各部落结合,形成新的拓跋结合体,此时出现了核心的八族,有称八部或把氏。

加上两个亲族,合称十族或十姓。

《官氏志》中,十族都以献帝“兄”、“次兄”、“弟”、“次弟”等称呼,像是一个部落的家支或氏族。

但据黄烈先生所论者,八姓十氏之间并无血缘关系。

比如纥骨氏,出于铁勒。

这个统治集团是“七分国人”的结果,在拓跋核心部落的内部被破坏后,拓跋邻以其兄弟关系为基础,结成了十族统治集团。

这是拓跋族由氏族向国家迈出的第一步。

此处新的拓跋结合体形成,才是《官氏志》所记载的75姓,和四方35姓。

此时是拓跋力微时期。

此时期的统帅关系的前提,是武力征服。

从拓跋力微到什翼犍间150余年,基本上维持了一系相承的统治局面。

此种拓跋结合体中,存在共同利益,也有矛盾斗争。

比如拓跋力微之子沙漠汗,因在西晋此时期比较重要的几个表现是:有了相对稳定的政治中心。

最初在长川(五原一带),后迁于定襄之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

有“四部大人坐王庭决辞讼”,是萌芽状态的法权形式。

诸大人的长子作为质子居于都城。

拓跋力微到什翼犍之间,所设官职分两种类型。

一为部落习惯和需要而设置,例如之前所提的四部大人,还有部落大人(其中国部大人,指拓跋部落的酋长;外部大人,指外族的酋长)。

此外还有文书吏为比德真;通事人为乞万真;杀人者为契害真;等等,可见于《南齐书》卷五七《魏虏传》。

二是,偶有仿照晋朝设置的官职:比如国太子;辅相;信义将军;折冲将军等。

这些都见于《魏书》的纪传中,所占比例极少,《官氏志》中未有提及。

什翼犍建立的官职:到什翼犍建国二年(公元339),“始置百官,分掌众职”,为拓跋族早期国家的组织形式。

什翼犍时期建立的官职:一、依照晋制设置代王府官左右长史与国官郎中令。

按照晋朝制度,长史掌府事,郎中令应为三卿(郎中令、中尉、大农)之一,但实质上两者在拓跋政权中,仅有咨议作用。

二、设立内侍诸官。

如果与忽必烈的怯薛军相比较,有很多相同之处,都是直接听命于掌权者。

但也有不同之处,内侍诸官在小规模战争中,是扈从卫队;在大规模战争中是直接的军官团。

三、沿用部落酋长——大人。

有南部大人和北部大人,后来发展为八部大人。

此时的南部大人和北部大人,是直接设置的官吏,而非部落联盟酋长形式。

两大人来管理除了本部族之外的前来投奔者。

与辽时期的南北面官制全然不同,此时北魏只是分民而治,并没有“因俗而治”,也没有建立相对健全的体系和制度。

拓跋珪继任代王至称帝之前(386—396)除沿袭什翼犍所设官职之外,又增加了新的官职,所增加官职,多与汉晋不同,举几个比较特别的例子。

都统长:武职内侍官,此后内侍官逐渐向文武分职方向发展。

行人:《周礼》秋官之属有大行人、小行人。

负责迎送接待宾客。

春秋战国时,各国行人负责朝觐聘问;秦到西汉初年,有行人令,为典课属官。

十六国亦有辞官,北魏时期也设立行人。

凫鸭、白鹭:皆以鸟名官。

是道武帝(拓跋珪)欲“法古”,不用周汉旧名,而仿效更古老的时期。

殷的先祖少昊就曾以鸟名官。

凫鸭:是指诸曹走使,也就是奔走差遣或递送文书的人。

凫鸭,取义在于它飞得很快。

白鹭:指侦伺刺探情况的候官。

取义在于白鹭能伸长脖子远望。

此外还有左右司马、外朝大人、侍中、中散等诸官。

北魏前期的中央职官(一)大人官1.八部大夫与前文的部落酋长制度关系密切。

在迁都平城之后,离散部落,分土而居,新设八部大夫以管理国人所居的畿内,亦称为八国。

魏书的《官氏志》与《食货志》所说不同,八部大夫在畿内:“其八部大夫于皇城四方四维,面置一人,以拟八座,谓之八国”("八座"本非胡制。

据《晋书·职官志》载,其制始于东汉,以尚书令、仆射及六曹尚书合称"八座",魏晋南朝因之。

北魏前期似有沿袭八座制度之意,故此才有"置八部大夫……,所以有文章称,八座是拓跋珪的最终构想,不过因为胡汉杂糅的现状,到孝文帝时期才实现,个人以为不可信,因为拖得时间太久了···)此处有些争议:有说八部大夫似乎在畿外:“天兴初,制定京邑,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畿内之田;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帅以监之,劝课农耕,量校收入,以为殿最。

”此处关于八部帅是否与八部大夫是一回事情有争议,这也直接关系到八国在畿内还是畿外的问题。

关于这一点,现在亦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八部大人的职责是“劝课农耕,量较收入”,同时也有同“尚书八座”的身份,参议国政。

这是在拓跋部部落离散的危机(强大的独孤部、贺兰部离散之后,许多后归附的部落也纷纷离散,投奔西燕、后燕等国)之下,试图通过使得八部定居,也侧面促进了汉化进程。

2.八大人是集决策权与行政权为一的集体宰相。

八大人官与八部大夫是有区别的。

八部大夫的本职是拓跋部的部落帅,只能由拓跋贵族担任;而八大人官则包括汉族上层人士,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朝廷中枢。

八大人官(八公)的称谓显然渊源于拓跋部古老的八部大人制;但八公之号又是沿袭魏晋旧制。

3.六部大人六部大人是在南北大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为道武帝之后,归附民族逐渐增多,使得不得不增加管理人员。

它是北魏加强对内附民族管理的表现,胡汉之人都可为此官,他们与所统部落没有关系,之是君主所派的管理官吏。

作为部落管理者参议国事,地位比“八大人低”,只有对所在部落的监护权。

《官氏志》:泰常二年夏,置六部大人官,有天部,地部,东、西、南、北部,皆以诸公为之。

大人置三属官。

东、西、南、北,四大人管理的方位比较明显。

其中天部大人管辖范围,是在东西南北之外,有必要设部统率的地方。

另有一“方面大人”一称呼,见于《魏书》卷三〇《刘尼传》,并没有说明他管理的地域,之说对太祖有功。

有猜测他为东西南北部大人之一。

此处“六部”的意思猜测:《官氏志》所记部族,有本身部族、东方诸部、南方诸部、次南诸部、西方诸部、北方诸部,故而称六部大人,也有六部民之说。

六部大人在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就不存在了。

有四部之说,疑为对“六部”的缩减。

4.三左辅三右弼为拓跋焘作为太子监国时期的辅佐,是有六部大人演变而来。

以奚斤为例,原为天部大人,后为左辅。

(二)三都大官三都大官指内都大官、中都大官、外都大官。

全称是三都坐大官。

是北魏前期特设的司法职官。

三都大官只存在于北魏前期,是拓跋氏部落制度的残留。

原先是部落大酋长与部落首领一起解决成员纠纷问题。

建立国家之后,仍有此制度。

元人胡三省认为,此处的“都坐”是“朝堂”的意思。

此处三都大官是旧时部落大人的象征。

之所以有内、中、外三职,是因为管理的范畴不同。

内都大官管理兄弟诸族的帝氏十姓;中都大官管理神元时期,内附诸姓;外都大官管理东、西、南、北四方诸姓。

(三)内侍官北魏建国到孝文改制之前,内侍官都存在,参议朝政,统率宿卫禁旅。

道武帝时期,内侍官出现文武分职。

太武帝时期,内侍官又出现了新的发展。

1.道武、明元时期的内侍官:文:内侍长:内侍官首领,参议朝政,有时也掌管畜牧事务。

内侍左右:内官:比侍中、常侍。

侍官:“出纳诏命,取八国良家,代郡、上谷、广宁、雁门四郡民中年长有器望者充之。

”(一方面是官员储备力量,另一方面把“八国良家子”作为内侍,表达了上位者的荣宠,同时也是留其子弟作为质子。

)孝文帝时期,也有侍官,不过那时候侍官隶书门下省。

骐驎官:(骐驎的意思,有麒麟,有良马。

前者见于《战国策·齐策四》;后者见于《战国策·赵策四》。

)“永兴元年(明元帝)十一月,置骐驎官四十人,宿直殿省(殿省:宫廷与台省),比常侍、侍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