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观后感1000字第一篇:高考1977观后感《高考1977》把焦点放在了高考这一个永不过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之上,那个时代的人有着自己实实在在的体会,现在的人对它也不陌生,既爱又恨。
不禁窥探导演和制片人的精明。
《高考1977》讲述了一群因文革而发配边疆“北大荒”的上海知识青年。
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大家对高考的执着,以及“反面”角色革委会主任“孙海英”,对大家高考的态度……特别是当高考那天,大家在孤立无援的时候,当孙主任开着带着犁杖的拖拉机,载着一车人奔赴考场时,我已热泪盈眶。
故事的情节并不新颖,但是演员们真实的演出一次次让我们从心里留下了眼泪。
主题是高考,一部电影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历史,是让我们听听那个时代的声音,高考的本身意义大于高考,史实本身意义高于史实。
因为上山下乡的缘故,因为“黑五类”的缘故,他们早早的就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
十年,二十年,时间太长了,人生有几个十年又有几个二十年。
他们渴望着人生的转机,直到邓小平的复出,知道高考制度的重新实施。
新的高考制度不在考虑父母成分,不再需要组织盖章,人终于又开始有了自由。
在我们频频对高考质疑的今天,看看电影当中的人们对高考的期盼与感激,未尝不使得我们再一次反思,是我们要求的太多,还是高考制度本身有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电影情节并不新颖,甚至可以说是老套,但就是这老套的东西,往往也经常是打动人心的东西,谈到这部电影当中的打动人心的地方就不能不谈谈电影当中的亲情。
父爱同母爱一样无私,他不需要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感受得到。
在《高考1977》中,陈甫德对于陈琼的父爱,就让人深悟到父爱的伟大。
因为自己是“黑五类”,他不得不跟自己的妻子离婚,不得不有女儿而无法相认。
当知道高考制度恢复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千里迢迢感到农场去给女儿送复习资料。
可是此时的陈琼早已经为了自己的生存,割断了与父亲的一切关系,一切向组织靠拢。
当父亲冒充教育局的人来到农场时,她毫不犹豫的揭发了他,并无意思顾及亲情。
那时的陈琼已经被黑暗的生活压迫失去了常人的一切,她只是机械的想摆脱黑五类,想摆脱黑暗的社会给她带的一切灾难。
然而在这些矛盾冲突的背后,基本的人性依然残存且生生不息。
连性格扭曲的陈琼在内内心深处也留有一丝轻易不敢触动的软弱,那就是为人子女的亲情。
当陈甫德离去,陈琼站在空旷的雪地里脚步踉跄,跌跌撞撞的奔走呼喊,那一声声爸爸更是撕心裂肺,催人泪下。
电影,叙述了很多,本来就已经说过,电影本身传达的东西比他本身多。
电影当中不乏令人遗憾的地方,有些情节纯属累赘,这些我们便无从在谈论。
高考,人们永远谈论的话题。
新的高考刚刚结束,又有多少是是非非让人谈论呢。
第二篇:全城高考观后感1000字全城高考观后感《全城高考》在着名的湖北黄冈中学以及黄冈师范学院拍摄,讲述了四个高三学生以及老师、家长、社会在一场青春无悔、感动时代、见证风华、牵动每一个中国人神经的高考大试面前的所思所求、所苦所乐,以考生的拼搏精神和远大理想折射时代精神,以父母的关切、以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情怀关注民生,以考生的不同命运和不同选择扣问社会良知,以社会的百态反观、反思高考制度,是一部相当成功的电影。
我是通过同学介绍得知《全城高考》这部电影的,他们说这部电影很励志,情节很感人,最后还哭了,我就抱着好奇的心态观看了它,果然和他们说的一样。
说着的,一开始只把这部影片当喜剧来看,里面有很多搞笑的情节。
但是,看到后面,我发现里面有很多对人生的思考,值得我们去驻足仔细品味。
第 3 页共27 页每当我们静下心来,去思考我们的人生,会发现有很多坎儿,看我们能不能迈过去,还是掉进去。
里面一有句话我觉得特别经典,“考学不是考分数”,对,考学就不是再考分数,而是考兴趣。
只有兴趣对头,才能发挥无限的潜力。
《全城高考》这部电影贴近生活,真切反映了莘莘学子们的高三生活,有苦有乐。
很适合作为励志影片广泛推广,必会激励一些有志青年奋发向上,起到积极的作用,我想这也是导演的初衷吧!回到现实,高三的学哥学姐马上就要参加高考了,高考时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想要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一仗势在必得,必须攻下,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你想开宝马,开奔驰,没有高考,你只能骑自行车。
一个人,成功不容易,需要经过不懈努力和挥汗如雨的拼搏,如果能随便成功的话,世界上就不会只有一个比尔盖茨,就不会只有一个李嘉诚了。
当别人在努力学习的时候,你在通宵打游戏;当别人都入睡了,你才想起今天还没有学习。
这样有用吗,扪心自问,你是不是在浪费青春!你可以用听歌的时间记六个单词,也可以用打一场游戏的时间背一篇课文,你总是抱怨不可能,可就是有人记完高中所有的英语单词,背完高中所有的文言文。
他们不也照样是人吗?如果,全国参加高考的考生有900万人,有50万人因为考试压力而放弃了,有300万人在考试之前迟到,没有获得资格,有500万人与你不在同一个省,有40万人与你没在同一个城市,有99999个人不如你。
那么,你真正的对手只有你自己。
放手一搏吧,战胜了自己,你就是最棒的!《全城高考》里有个叫贺帆的,给我印象很深,他在参加高考的路上出车祸了,但他坚持参加高考,他的精神感动了校方,专门为他设立了个特别考场。
他全身被石膏裹着,口述答案,由老师代笔,在写作文时,他慷慨激昂,语言充满文采,令人潸然泪下。
他说:“没有翅膀,何以托起理想之重。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插上一双翅膀,我们才能飞翔。
请给我一双翅膀,我要飞翔!第三篇:高考1977观后感看完高考1977这部电影给我的内心带来了很大的感触。
它讲述的是30年前一群农场知青经由高考获得自由与解放的故事。
电影通过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消息在东北某农场发放前后,众知青、农场场长以及与这些知青相关的亲人们的思想、生活随之而发生的各种改变,以及在那个年代特殊的大环境下他们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展示出1977年“高考恢复”这一历史事件在我国近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意义,说明这个改革对于我国近代人才、文化、知识、科技乃至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重生、崛起与迅速发展的伟大作用,让我们再次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离开人才、知识、科学与文化的根本思想。
一个人,不能没有文化,没有第 5 页共27 页知识。
一个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识、需要科学。
1977年的高考,是癫狂的。
人们以一种摧枯拉朽般的姿态,抱着“考不上这辈子就完了”的信念,费尽心思就为了获得一个报名资格,绞尽脑汁就为了追上开往考场的火车。
笑,是为了11年后重回学校的可能;哭,是为了一个不小心就错过了唯一的机会。
高考,于那辈人而言,是命运的咽喉,扼住了,便活;是救命的稻草,抓住了,便生。
“电影里那段追火车的情节,其实是有隐喻的。
火车就像是时代,面前是两种结局,赶上或是被抛弃,这全在于每个人的努力和选择。
”当年,重新开放的高考为无数人生命转折提供了巨大的历史契机,将数以十万计的年轻人从水深火热的知青生涯中拯救了出来。
而30年后的今天,高考却变成了遭人诟病和不满最多的一种国家制度形式。
在这30年里,高考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说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容易在社会不同代际之间形成文化代沟,并且也由此造成不同年龄层次观众对这部影片观影反应的截然对立。
30年前经由高考改变了生活轨迹的人,今天说起高考一定不会忘掉“感恩”二字。
对那一代人来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假如不是当年邓小平当机立断决定在三个月后恢复高考,假如不是邓小平力排众议,决定把印刷毛选五卷的纸张调拨来用于印刷高考试卷,假如不是邓小平从报考须知中删去“组织批准”这四个字,那今天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将面临一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但是,因为这个原因就可以把历史演进的动因归结到某个个人身上去吗?因为某个伟人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起过关键作用,就可以用一种夸张的英雄史观来看待历史的发展吗?固然“感恩”二字可以代表一代人对于他们那个时代的一种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
但这是一种被道德化了的历史意识,很难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历史哲学得到其他代际人群的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旁白中所流露出的对伟人的感激和膜拜,那种抒情的言说方式,似乎很难被作为晚辈的观众所普遍认同。
人们面对历史,任何时候,仅(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首页:)有激情都是不够的。
历史的发展也很难用善恶、恩威这些简单的道德概念来解释。
大多数情况下,看待历史还是更需要哪怕有点冷漠,却相对比较中立和稳妥的客观和理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头那一幕农场知青在广场上看露天电影,从银幕上看到邓小平复出的桥段,就远比抒情的旁白更有说服力。
它用一种不动声色,又质朴内敛的影像呈现,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特别是中间忽然停电,知青用脚踏车发电继续收看《新闻简报》的段落,应该被看成是本片的一处神来之笔。
它把知青内心那种期待变革的饥渴和焦灼,不露痕迹却又淋漓尽致地宣泄了出来。
电影情节并不新颖,甚至可以说是老套,但就是这老套的东第7 页共27 页西,往往也经常是打动人心的东西,谈到这部电影当中的打动人心的地方就不能不谈谈电影当中的亲情。
父爱同母爱一样无私,他不需要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感受得到。
在《高考1977》中,陈甫德对于陈琼的父爱,就让人深悟到父爱的伟大。
因为自己是“黑五类”,他不得不跟自己的妻子离婚,不得不有女儿而无法相认。
当知道高考制度恢复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千里迢迢感到农场去给女儿送复习资料。
可是此时的陈琼早已经为了自己的生存,割断了与父亲的一切关系,一切向组织靠拢。
当父亲冒充教育局的人来到农场时,她毫不犹豫的揭发了他,并无意思顾及亲情。
那时的陈琼已经被黑暗的生活压迫失去了常人的一切,她只是机械的想摆脱黑五类,想摆脱黑暗的社会给她带的一切灾难。
然而在这些矛盾冲突的背后,基本的人性依然残存且生生不息。
连性格扭曲的陈琼在内内心深处也留有一丝轻易不敢触动的软弱,那就是为人子女的亲情。
当陈甫德离去,陈琼站在空旷的雪地里脚步踉跄,跌跌撞撞的奔走呼喊,那一声声爸爸更是撕心裂肺,催人泪下。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群知青们拼尽全力地追火车去高考的镜头。
他们中一直有人摔倒,并互相搀扶,但还是不断地有人掉队。
我在想,他们拼命追的不仅是火车,他们追的是希望,他们想要追回那被浪费在深山雪岭中的11年的青春。
因为年代的关系,也许我们不能体会到当时的知青们在面对恢复高考的时的心情。
也许,参加高考对于他们的意义再也不用听老迟的“一个章子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从此以后就可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付出的劳动,挥洒出的汗水还有泪水,甚至是鲜血都有了切实的回报。
文革结束邓小平复出后,宣布恢复高考,这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新希望。
电影中的细节表现,格外真实,也格外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