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史下简答论述

外国文学史下简答论述

外国文学史下简答论述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外国文学史下简答、论述题1、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一、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样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二、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三、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2、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一、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二、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三、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四、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3、比较法、英、俄三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异同。

相同点:19世纪英、法、俄三国文学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他们都注意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都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一般特征: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且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的、本质的、真实的东西,同时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具有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他们都特别注意社会底层生活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描写,注重表达广大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

对社会的批判,是从改良主义制度出发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不同点:(1)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50年代,法国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动,资产阶级与贵族进行了反复的较量。

作为中小资产阶级的作家们,亲眼看到这场尖锐残酷的斗争,切身感受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情与后来的冷酷现实,感受到了平民青年和没落青年的郁郁不得志。

所以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往往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的矛盾,揭露金钱的罪恶,描写个人反抗者形象,贯穿着科学和理性主义精神。

(2)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集成了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优良传统,在揭露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上更进一步。

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劳资矛盾的激化,各种改良思潮的影响,使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具有自己独特的面貌。

第一,最先描写劳资矛盾题材,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政治欺骗,正面描写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

第二,善于描写“小人物”的命运,成功的表现了小资产阶级的痛苦挣扎和个人奋斗的经历。

第三,具有温和的人道主义和浓厚的改良主义的倾向,感伤色彩和劝善说较明显。

第四,女性作家异军突起,经受过女权主义洗礼的英国妇女开始用文学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出现了一大批有成就的女作家,他们在创作中表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

(3)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具有与英法两国截然不同的特点:第一,文学与人民解放运动紧密相连,以批判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为主要内容。

第二,具有悲怆的情调,反映时代苦难,表达知识分子深广的忧愤、焦虑及人道主义思想。

第三,独特的形象系列,产生了贵族知识分子的“多余人”系列、孤苦无告而又愚昧麻木的“小人物”系列等。

第四,有系列的文学理论作指导。

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的美学,对现实主义的阐释和扞卫,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4、《红与黑》书名的象征意义。

关于“红”与“黑”的象征意义,评论界有各种各样的解释。

其一,象征政治力量。

“红”象征热血和革命,“黑”象征封建的反动力量。

其二,象征主人公于连谋取前程的途径。

“红”指拿破仑帝国时的红军装,走从军的道路。

“黑”指教士的道袍,走教会的道路。

其三,象征不同的历史时期。

“红”象征充满业绩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尤其是拿破仑帝国时期;“黑”代表教会恶势力以及猖獗的复辟时期,于连即生活在这两个时期的转换期间。

其四,象征主人公于连的命运。

“红”指鲜血,于连的结局是死于非命。

“黑”指孝服,玛特尔小姐身穿孝服亲手埋葬了于连的头颅。

不管哪种解释,都可以把握到小说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5、结合作品谈《人间喜剧》的思想内容恩格斯说:巴尔扎克“在他的《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的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一八一六至一八四八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这一贵族社会在一八一五年以后又重整旗鼓,尽力重新恢复旧日法国生活方式的标准。

”《人间喜剧》的社会历史内容可分为:写封建贵族的衰亡史。

作品有:《古物陈列室》、《高老头》、《弃妇》。

如《古物陈列室》直接描写复辟时期外省两个集团的对抗。

一个是以德·爱斯格里翁侯爵为首的旧贵族集团,另一个是以“工商界的领袖”古久西埃为首的资产阶级集团。

最终以贵族落败而告终。

又如《弃妇》中的鲍赛昂夫人,在情场上的失意。

写资产阶级的发家史。

作品有:《高利贷者》、《欧也妮·葛郎台》、《纽沁根银行》。

如《高利贷者》的主人公高布赛克是早期资本家的典型。

如《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发家的方式又比高布赛克进了一步,是巴尔扎克创作中着名的资产者典型。

如《纽沁根银行》的银行家纽沁根又不同了,他非但不装穷,反而尽量摆阔,制造豪华的假象,骗取存户的信任。

揭露金钱的罪恶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

作品有:《幻灭》、《欧也妮·葛郎台》、《高老头》。

如《幻灭》讲的是王政复辟时期两个有才能的外省青年吕西安和大卫被金钱毁灭的故事,吕西安就是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

6、于连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小说主人公于连是波旁复辟王朝末期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中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他聪明敏感,记忆力好,自尊心强,志向远大,认为自己是一块成就大事业的料子,相信自己也能像拿破仑那样一样奋斗成功,但复辟王朝断送了他的美梦,靠战场获取功名,走拿破仑的道路已经不可能,只好隐藏自己的真实思想,改走教会的道路。

于连的思想性格是复杂而矛盾的。

一方面是自尊、进取、反抗,对上流社会抱有仇视心理。

他出身平民,受到启蒙思想影响,崇拜拿破仑,具有强烈的自由、平等意识,他不安于低贱的地位,宁死也不愿成为贵族的奴仆,把别人对他的同情看做是侮辱。

他征服市长夫人起先是出于报复心理,他对两位贵族夫人的爱情,是作为向等级观念挑战的手段。

他仇视上流社会的心理在小说最后法庭一幕中表现得更加充分,其实于连伤人未死,完全不应该被判死刑,但他非常清楚上流社会是以死来惩罚他企图插足上流社会,所以决不向上流社会讨饶,放弃上诉权利,以死向黑暗社会现实提出控诉。

于连性格的另一方面是孤傲、野心和虚伪,一切为了达到个人出人头地的目的。

他利用天资,把根本不喜欢的《新约全书》倒背如流;崇拜拿破仑,但在公开场合却大骂拿破仑;为了在教会的道路上步步高升,伪装虔诚,刻苦钻研神学;利用玛特尔小姐的爱情,作为爬进上流社会的阶梯。

于连这种矛盾的性格,是由当时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于连的形象不仅概括了当时法国社会一大批青年人的精神面貌,而且也揭示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个人与不平等的社会抗争时的不幸命运。

于连的悲剧结局,是由他以个人奋斗的方式同过于强大的对象进行抗争决定的。

是作为受压制的平民阶级中的一员,企图与当时的复辟王朝、封建贵族、教会势力及大资产阶级抗争,以获得与他们平起平坐的经济、政治地位。

这是他的对手们绝对不能容忍的,必然会置之于死地。

处于统治地位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判处于连死刑,实际上是对敢于向它们挑战的平民的镇压和迫害,所以,于连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7、分析《双城记》的思想内容《双城记》是部历史小说,但处理的却是现实问题。

狄更斯深切地感受到当时英国社会矛盾的尖锐、贫富的悬殊,下层群众中普遍存在着的愤懑与不满,觉得情况与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国有些类似。

他担心英国爆发像法国大革命那样的革命,故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写出《双城记》,向英国统治阶级提出警告,呼吁改良,要求缓和社会矛盾。

小说探讨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肯定其正义性;作者反对革命暴力和大规模群众运动。

狄更斯宣扬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感化。

8、试分析《死魂灵》中乞乞科夫及其拜访的五个地主的形象乞乞科夫: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在结构上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

他是一个从贵族地主过渡到新兴资产者的典型,俄国资本主义金钱关系的最初体现。

他除了具有地主阶级的寄生性和反动性外,还带着新兴资产阶级巧取豪夺、惟利是图的本质特点。

乞乞科夫的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俄国封建社会土壤里萌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同时也高度概括了英、法等国资本主义世界中“乞乞科夫们”到处钻营的共同规律。

这是果戈里对俄国文学作出的新贡献,也是《死魂灵》思想力度的又一标志。

玛尼洛夫:外表温文尔雅,笑容可掬,实际上智力衰退,精神空虚。

柯罗博奇卡:孤陋寡闻,浅薄愚昧,贪婪自私,生财有道。

诺兹德寥夫:爱吹牛,好打赌,乱花钱,花天酒地,浪荡成性,为非作歹,是个蛮横霸道的恶棍。

索巴凯维奇:一个血腥的剥削者,是吸吮农奴鲜血的刽子手。

普柳什金:兼有吝啬鬼和守财奴的特点,贪财如命,六亲不认。

作者通过对上述地主群丑的刻画,反映了农奴制度的腐朽和没落,形象地揭示出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使小说成为埋葬农奴制度的挽歌。

这是《死魂灵》揭露批判力度之所在。

9、《罪与罚》的艺术特色表现哪些方面第一,作品充满哲理性。

作家把主人公犯罪语受罚的问题提到哲学的高度加以探讨,让两种相互对立和冲突的人物思想围绕问题展开论争。

第二,善于“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

作家始终让人物处于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通过人物悲剧性的内心冲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为了更深层次揭示人物性格,作家还用了梦魇、幻觉和变态的心里描写等手法。

第三,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气氛紧张。

作品主要写了主人公的犯罪受罚和新生,结构完整严谨。

作品关于主人公的手法和最后与索非亚岛西伯利亚这些史料微机的情节,不是直线发展。

主人公激烈的内心搏斗和杀人场面都显得紧张。

第四,场面转换快,场景推移迅速,主要情节是几天的事,但在浓缩的时空中却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10、简析托尔斯泰的创作特色一、最突出的特点是全景式的史诗性叙事艺术。

二、在心理描写上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这是他对现实主义文学作出的巨大贡献。

三、善于把握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注意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和自主性。

11、试析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

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安娜是19世纪70年代追求个性解放的俄国贵族妇女的典型。

她不仅有动人的外貌、优雅的风度,更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

她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妇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第一,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

当她还是少女时,就由姑母作主,嫁给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枯燥泛味,感情贫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