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源储量计算方法

资源储量计算方法


41
327
58
1234
18
220
148
267
635
19
186
7
66
45
154
14
472
22
41
65
90
196
24
28
2
57
62
106
12
267
26
53
124
245
422
合计
648
404
497
485
587
748
3226
备注:St.d≤3%共计 1732 万吨
St.d≥3%共计 1494 万吨
表 4 准采标高外(+1060m 以下)各煤层(按硫份)资源/储量统计表 单位:万吨
见表 4。符合有关要求。
表2
各煤层资源量汇总表
单位:万吨
准采标高内(+1500-+1060)
准采标高以下(+1060 以下) 总计
煤层
消耗量 111b 122b 333 合计 331 332 333 合计
17
133
434 415 385 1367
1367
18
81 220 148 267 716
716
2-2、块段划分原则
2-2-1、边界线的圈定:以煤层的不可采见煤点与邻近可采见煤点,用插入法求得煤层最 低可采厚度 0.80m 的煤厚点,各 0.80m 的煤厚点连线作为煤层可采边界线。尖灭点边界线的 确定为未见煤点(除构造点)与相邻见煤点的 1/2 距离确定为 0 点,其 0 点连线为尖灭点边 界线。
111b 类别:准采标高内,以可靠的钻孔及巷道见煤点工程圈定的块段,以线距 500m,孔 距小于线距圈定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
331 类别: 准采标高外,以可靠的钻孔及巷道见煤点工程圈定的块段,以线距 500m,孔 距小于线距圈定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
2
122b 类别: 准采标高外,以可靠的钻孔及巷道见煤点工程圈定的块段,以线距 1000m,
为 41 万吨。Q=1.17m*1.42t/m3*248000m2/cos6。=41 万吨.
图3
则 22 号煤层的资源量中其中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为 65 万吨、推断的内蕴经济
资源量(333)为 90 万吨,22 号煤层的总共储量为 41+65+90=196 万吨。
2-5、资源量估算结果
资源量估算截止日期为 2012 年 12 月 31 日。
进一步说明。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用地质软件做出 22 号煤层的底板图,然后在此基础上,按照各个钻
孔以及见煤点的控制距离,找出边界线,圈出各个块段范围。然后用计算公式为 Q=S×M×
d÷cosα进行计算。其中每个块段的面积(S)直接用地质软件可以在图上读出来,视密度
d 在图 1 中知为 1.42(t/m3),块段平均厚度 M 为块段周围或邻近点及块段内工程点煤层厚
煤层视密度值见表 1。
表1
煤层视密度表
煤层
17
18
19
22
视密度
(t/m3)
1.50
1.51
1.45
1.42
24
26
1.45
1.47
2-1-4、块段面积: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采用 MapGis 拓扑计算块段水平投影面积,块 段斜面积为所计算块段的水平投影面积除以该块段平均倾角的余弦值而求得。
2-1-5、块段倾角: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直接量取,并参考剖面图相应位置的倾角,将 量取的多个倾角用其算术平均值作为块段的平均倾角。
19
193 111 168 472
472
22
41
65
90
196
196
24
30 119 118 267
2
2
269
26
53 124 245 422
13
13
435
小计 214 971 982 1273 3440
15
15 3455
111b+122b=1953

111b+122b+333=3226

(111b)/(111b+122b+333)=30.10%
本次在准采标高范围内(+1500-+1060m)获得资源/储量共 3440 万吨,其中消耗量 214
万吨,保有资源量为 3226 万吨(其中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11b)为 971 万吨,控制的经济
基础储量(122b)为 982 万吨, 推断的资源量(333)为 1273 万吨);其中 St.d≤3%资源/储量 1732
2-6、资源量对比
2-6-1、2007 年 7 月 XX 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对该矿编制了《XX
省 XX 县 XX 镇 XX 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勘查报告在拟采范围内核实 17、19 号煤层资
探明的与控制的资源量占保有总资源量(111b+122b)/(111b+122b+333)的 60.54%。见表 2、表
3。探明的的资源量占保有总资源量(111b)/(111b+122b+333)的 30.10%,矿区平面范围内准采
标高外(+1060m 以下)共获得总资源/储量共 15 万吨(St.d>3%);全部为推断的资源量(333),
2-3、块段划分原则
2-3-1、边界线的圈定:以煤层的不可采见煤点与邻近可采见煤点,用插入法求得煤层最 低可采厚度 0.80m 的煤厚点,各 0.80m 的煤厚点连线作为煤层可采边界线。尖灭点边界线的 确定为未见煤点(除构造点)与相邻见煤点的 1/2 距离确定为 0 点,其 0 点连线为尖灭点边 界线。
万吨(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11b)为 648 万吨,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为 497 万吨, 推
断的资源量(333)为 587 万吨);St.d>3%资源/储量 1494 万吨(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11b)
为 323 万吨,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为 485 万吨, 推断的资源量(333)为 686 万吨)。其中,
2-1-2、块段平均厚度:块段周围或邻近点及块段内工程点煤层厚度的算术平均值。对于 临界可采厚度的个数采用是依据块段周围不可采点的个数确定。例如矿区 22 号煤层孔 201 的见煤厚度为 0.82m(0.82m=0.40m+0.42m)。
1
2-1-3、视密度:用本次化验该煤层的视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煤层资源量估算的视密度,各
2-3-2、风氧化带:根据邻近井田一般经验资料以及矿区内老窑的开采深度,以煤层露头 深 30m 的水平投影作为风氧化带界线。
2-3-3、块段划分原则:划分各类块段,原则上以达相应控制程度的勘查线,勘查工程点、 煤层底板等高线或重要构造线以及煤层风氧化带底界为界。相应的控制程度是指在相应的勘
查工程见煤点连线以内和在连线之外以本种基本线距(工程点)1/4~1/2 的距离所圈定的全 部范围。
孔距小于线距圈定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
332 类别: 准采标高外,以可靠的钻孔及巷道见煤点工程圈定的块段,以线距 1000m,
孔距小于线距圈定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
333 类别:其余块段以线距 2000m 左右,孔距小于线距圈定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2-5、单个煤层储量计算举例
为了更深了解储量计算的细节问题,本文以矿区 22 号煤层(图 2)的储量计算为例,
2-2-2、风氧化带:根据邻近井田一般经验资料以及矿区内老窑的开采深度,以煤层露头 深 30m 的水平投影作为风氧化带界线。
2-2-3、块段划分原则:原则上以达相应控制程度的勘查线,勘查工程点、煤层底板等高 线或重要构造线以及煤层风氧化带底界为界。相应的控制程度是指在相应的勘查工程见煤点
连线以内和在连线之外以本种基本线距(工程点)1/4~1/2 的距离所圈定的全部范围。
根据《中国煤炭分类》GB5751矿区范围内煤种主要为无烟煤,煤层一般倾角5-16°, 平均8°依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的规定,确定的煤层最低可采厚度 为0.80m,煤层最高原煤灰分(Ad)40%,原煤全硫(St.d)≤3%,原煤全硫(St.d)>3%,最低发 热量小于Qnet,d 22.1 MJ/kg的单独估算。
2-1、资源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2-1-1、可采煤层厚度的确定:煤层中单层厚度小于 0.05m 的夹矸,在全煤层灰分小于 40% 的前提下与上、下煤分层一起合并计算为该煤层的可采厚度。当夹矸厚度大于 0.05m,小于 最低可采煤层厚度,且煤分层厚度大于或等于夹矸厚度时,将煤分层厚度相加,作为该煤层 点的采用厚度。当夹矸厚度大于煤分层厚度时,则取其该煤层点的上分层或下分层作为该煤 层点的采用厚度。结构复杂煤层和无法进行煤分层对比的煤层,当夹矸的总厚度不大于煤分 层总厚的 1/2 时,则以各煤分层的厚度相加作为该煤层点的采用厚度。
2、资源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经过勘探所获得的资料分析研究验证,有可采煤层6层(17、18、19、22、24、26煤层)。 可采煤层参与资源储量的估算,可采煤层分为全区可采煤层、大部可采煤层、局部可采煤层 。 不可采煤层,是指在评价范围内其可采部分面积小于三分之一,或者虽然占有一定的面积, 但分布零星,不便或不能被开采利用的煤层,过去通常不估算其资源储量。从节约保护资源 和现实情况出发,不可采煤层是否计量,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并对其进行算量工作。此次资 源量估算方法,采用煤层底板地质块段法。其计算公式为Q=S×M×d÷cosα 式中:Q:资源量(万吨) S:块段水平投影面积(103m2) M:资源量块段煤层平均厚度(m) d:煤层的平均视密度(t/m3) α:煤层资源量块段内平均倾角(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