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开签订劳动合同陷阱?
劳动合同是明确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权利、义务的书面法律文书,也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劳动合同的全面推行, 规范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但是一些用人单位想法设法在劳动合同中设置陷阱, 规避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 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本文就劳动合同中一些常见的陷阱列示如下, 提示劳动者注意并加以防范。
陷阱之一:签订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必须先交纳押金。
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劳部发 [1995]309号第 24条规定“ 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 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物或抵押金(物” 。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用人单位
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和规定, 在订立劳动合同时以种种理由向劳动者收取押金或变相收取培训费、服装费、集资款、风险抵押金等, 并规定劳动者因病因事请假、辞职时, 收取劳动者的这些费用概不退还。这些做法,严重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和规定,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提示:遇到这一问题,劳动者一方面可以向用人单位提出交涉,拒绝交纳各种押金;另一方面可以向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进行举报或投诉,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陷阱之二:解除劳动关系后不给付经济补偿金。
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规定了劳动者应当得到经济补偿的几种情形, 主要有:1、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 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 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 2、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同时还应发给不低于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费。 3、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由用人
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发给经济补偿金。 4、劳动合同无法履行, 经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 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应当发给经济补偿金。 5、用人单位裁减人员的,必须发给经济补偿金。目前,有的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往往寻找各种借口,设置陷阱,利用强势地位,不给劳动者发放经济补偿金。
提示:劳动者在遇到这一问题时,往往由于不了解法律、法规的规定, 而不知道该怎么办,以致丧失了维权的最佳时机。这种情况下维权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规定, 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举报; 二是根据《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法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结果不服的, 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陷阱之三:发生工伤亡事故概不负责。
《工伤保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375号第二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 (简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 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 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第十七条规定:“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 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 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 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 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 1年内, 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但是,有的用人单位无视法律法规的规定,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利用强势地位, 将发生工伤亡事故概不负责的条款写入合同中,强迫职工认可,并拒不参加工伤保险, 拒不履行法定义务。当职工发生伤亡事故时, 用人单位又想方设法逃避应负的责任, 阻拦受伤害职工申请工伤认定和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致使受事故伤害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地保护。
提示:当伤害事故发生后, 用人单位和职工就该事故是否属于工伤而发生了争议, 用人单位认为劳动者不是工伤的, 用人单位负有举证的责任。职工本人或者其直系亲属可按照上述规定自行进行申请工伤认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1、工伤认定申请表 (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
等基本情况; 2、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3、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 (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在工伤认定之后, 要在
规定的时效内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在完成以上步骤后, 如果用人单位不支付工伤待遇,劳动者可按照《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依法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诉讼。
陷阱之四:工伤待遇不按规定的标准计算。
《工伤保险条例》第五章规定了工伤职工或患职业病所应享受的待遇项目和
工伤待遇计算的办法和标准以及工伤职工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条件。第八章附则对《条例》中所称职工的解释为: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 (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
期限的劳动者。对“ 本人工资” 所作的解释是:用人单位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并明确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没有按照《工伤保险条例》依法参加工伤保险, 发生事故伤害职工的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负担。但是, 有的用人单位不依法参加工伤保险, 在发生工伤事故后, 想法设法逃避责任, 利用强势地位,强迫工伤职工放弃享受工伤待遇, 签订霸王协议; 或在计算工伤待遇时, 不按国家规定的工资组成部分计算, 只将基本工资作为计算的依据,严重损害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
提示:劳动者应当明确工资的组成部分有哪些。根据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和《关于工资组成的若干具体范围的解释》下列六种工资形式组成企业的工资总额: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奖金和津贴、补贴。特殊情况下的工资, 是指在法律规定的特殊的情况和合同约定情况下, 按照有关规定和约定,而不是按劳动者提供劳动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