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最新举措与重大项目示范

国内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最新举措与重大项目示范


2010.12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中提出“建设低碳城市,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强度”
2011.03
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提出“推进低碳城市试点”
2012.04
《关于组织推荐申报第二批低碳试点省区和城市的通知》
2012.12
《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 》
一、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进程和最新举措
(二)低碳省区及城市试点建设情况
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2
完善实施体系,支持配套政策陆续出台 专项资金方面 湖北、云南、广东设立了低碳专项资金,南昌、天津、杭州等地也提 出设立低碳城市建设专项资金 财税激励政策方面 深圳设立全国首个低碳总部基地,对入驻企业给予租金补贴、科技研 发资金补助、税收补贴、科技经费奖励、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
广东则出台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电动汽车充电价格优惠政策。
一、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进程和最新举措
(二)低碳省区及城市试点建设情况
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3
优化经济结构,稳步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
推动传统制造业的低碳化,加快淘汰 电 力 钢 铁 化 工 水 泥 印 染
等行业的落后产能
一、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进程和最新举措
(二)低碳省区及城市试点建设情况
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1
加强战略规划引领,编制、完善了低碳发展规划。
《湖北省低碳发展规划》 《湖北省低碳产业发展规划》 《湖北省低碳交通发展规划》 《湖北省绿色建筑发展规划》
《湖北省森林碳汇发展规划》
一、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进程和最新举措
(三)低碳省区及城市试点建设主要成效
2
因地制宜地探索不同发展模式
• 着力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提倡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生 态宜居城市;重庆定位于建设成为国家低碳发展先导示范区,通过制度设 计和政策激励,引导企业和社会参与 • 着力建设低碳经济、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 会“六位一体”的低碳示范城市
广东 云南
陕西
林云南”建设;辽宁围绕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任务,以节约资源、控制污
染为主线,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抓好典型示范建设; • 以“重化工业低碳转型、新兴产业低碳发展”为思路,夯实试点的基础工 作;湖北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基础,以转变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粗放发展 为特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工业、公共机构和农村的低碳发展工作
2006.12
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若干经济政 策的意见》
2010.01
住建部与深圳市-《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合作框架协议》
一、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进程和最新举措
(一)国家层面发布的低碳城市相关政策 其他部委(住建部、科技部、环保部等)发布政策: 2010.07
一、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进程和最新举措
(二)低碳省区及城市试点建设情况
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4
加快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启动统计、监测与考核体系建设。
在试点省市中,广东、湖北、辽宁、云南、陕西、天津六个省市还是编制2005 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试点省市,并于2011年年底完成清单报告,2012年顺利通过国 家验收。此外,试点省市积极部署工作协调机制,根据国务院《“十二五”控制温室 气体排放工作方案》落实各地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指标分解方案和考核体系。 其中广东、重庆已印发地区分解目标和建立评价考核机制,云南省人民政府与 各州市人民政府签订了低碳节能目标责任书并完成了单位GDP二氧化碳下降目标的 考核工作。
“ 一 总 四 专 ” 体 系
对该省低碳发展起到了综合、 全面的引领作用。
一、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进程和最新举措
(二)低碳省区及城市试点建设情况
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2
完善实施体系,支持配套政策陆续出台
全部试点省市成立了以省(市)长或省(市)委书记为组长的 低碳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基本都设在发改委,有利于统筹、 协调和推进全省(市)的低碳发展工作。试点省市通过建立决策咨询 机制、基础研究机制、试点示范机制、对外交流合作机制等,创造了 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试点地区通过落实专项资金、财 税激励政策、政府优先采购等政策工具,并辅以市场手段形成合力, 为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政策保障。
一、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进程和最新举措
(二)低碳省区及城市试点建设情况
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3
优化经济结构,稳步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
加快发展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辽宁、陕 西、云南、湖北、天津、保定、南昌、厦门等地区提出了第三产业 的定量发展目标,并通过多项举措努力推动服务业发展。
3
优化经济结构,稳步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 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新能源、电子信息与新 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例如,杭州出台了《杭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 规划(2010-2015年)》;贵阳、辽宁、南 昌等地区设立了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重庆规划建设两江新区、涪陵、万州为低碳 产业园区。
制定规划 出台法规 专项资金 财税优惠 试点示范
厦门
南昌
贵阳
保定
二、低碳城市发展实践及项目示范
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较为丰富的实践,并涌现出了一批 各具特色的优秀实践案例。以下将结合低碳城市发展的六条主要实 现途径,对典型的实践案例进行介绍。 低碳产业、低碳园区、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交通、资源再生
二、低碳城市发展实践及项目示范
(一)低碳产业 产业结构升级——“中国煤都”山西省大同市城市转型
(一)低碳产业 产业结构升级——“中国煤都”山西省大同市城市转型 同时,大同市积极发展资源循环型产业。 例如采用废弃煤矸石生产煤矸石墙体 材料和高档建筑玻璃;利用焦炉煤气 生产甲醇和合成氨;利用矿渣、电厂 粉煤灰制水泥和空心砖等。
大同市同煤集团塔山循环经济园
二、低碳城市发展实践及项目示范
(二)低碳园区 能源、功能、交通综合布局——中新天津生态城 低碳园区建设秉承“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 结构”的理念。
环保部《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研究“建设低碳城市与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管理和绩效评估等技术”
2011。07
住建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申报管理暂行办法》
一、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进程和最新举措
(二)低碳省区及城市试点建设情况
2010年7月19日,第一批试点城市: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 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 2012年12月5日,第二批试点城市确定。 至今我国已确定了6个省区低碳试点,36个低碳试点城市,大陆31个省 市自治区当中除湖南、宁夏、西藏和青海以外,每个地区至少有一个低 碳试点城市。
住建部与无锡市-《共建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无锡太湖新城合作框架协议》
2011.01
住建部《关于成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
2011.07
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发展低碳城镇规划、绿 色建筑设计建筑节能等技术”和“低碳与和谐社区示范”等
2011.06
国内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最新举措与重大项目示范
王迪
目录
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进程和最新举措 低碳城市发展实践及项目示范
2014-10-27
一、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进程和最新举措
(一)国家层面发布的低碳城市相关政策 国务院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政策一览: 2010.07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展“五省八市”低省 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
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
无法利用的废盐 池和盐碱地 新型生态城市
一、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进程和最新举措
(二)低碳省区及城市试点建设情况 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1
加强战略规划引领,编制、完善了低碳发展规划。
第一批试点省市充分认识到发展模式的总体设计在低碳试点工作中的重要性, 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纳入本地区“十二五”规划,全部试点省市都完成了《低碳 发展规划》或《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明确提出了低碳发展的主要目标、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等,并进一步细化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与此同 时,部分试点省市还发布了节能、发展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建筑、交通等方面的专 项规划。
一、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进程和最新举措
(二)低碳省区及城市试点建设情况
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5
倡导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理念。 试点省区城市积极推动低碳交通,将低碳交通或绿色交通内容落实到各 省市的低碳试点行动实施方案中,并作为各省市的重点行动或主要工作 内容推出。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新能源汽车以及发展智能交通 等内容。试点省区城市还积极推动低碳建筑,包括:
天津
杭州 深圳
• 打造国际低碳城,助推新兴产业,注重循环经济,创造“深圳质量”
一、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进程和最新举措
(三)低碳省区及城市试点建设主要成效
2
因地制宜地探索不同发展模式
• 建设“宜居厦门”,低碳建筑领域先行,注重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低碳交 通和低碳生活方式 • 以低碳、生态、绿色发展为突破口,致力于低碳发展的产业化、可视化、 国际化、品牌化和惠民化 • 以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统领全局,加强考核管理、打造低碳 产业体系、加快发展低碳交通和绿色建筑 • 以“低碳、高端、协调、善美”为主攻方向,以新能源制造产业为支柱,积极 扩大国际合作,不断提高公众低碳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