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1.标题: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作者:李迅刘琰时间:2011-12-27 0:00:00来源:《区域与城市经济》2011年第11期正文:【摘要】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而中国正是世界上开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地区之一。

通过剖析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规划建设现状,梳理、归纳出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中存在的误区与问题,继而从理念解析和对策行动两方面提出引导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健康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热潮;问题;对策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

随着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不断深入,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尝试这方面的规划建设实践。

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24项指标,其中关于资源环境的8项指标中有7项是约束性指标。

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已经被提到了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

未来,中国只有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以采用低碳发展模式和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为手段,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健康发展。

但是,由于目前尚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方法体系、规划设计原理、政策体系以及相关的建设技术和实践经验,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生态城市。

1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热潮正从理论走向实践中国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始自江西省宜春市于1986年提出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此后经历了一段相对平静的蛰伏期。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球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的逐步升级以及气候变化问题的日渐喧嚣,低碳生态城市成为世界各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转变旧有发展模式、谋求城市新兴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与此同时,在国内外双重压力的驱使下,中国对于低碳生态城市的关注也从专家学者的理论探索迅速升温至政府倡导的建设实践层面。

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概念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在2009年国际城市规划与发展论坛上首次提出,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

低碳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为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思路。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既是顺应城市低碳化、生态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战略抉择,同时也是转变发展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在住建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2010年1月,住建部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2010年7月,住建部与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一一无锡太湖新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10月,住建部与河北省共同签署了《关于推进河北省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作备忘录》;2011年1月,住建部成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研究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政策建议、指标体系、示范技术等工作,引导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

另外,住建部还与美国、瑞典、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有关部门签署了生态城市合作方面的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展生态城市方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1.1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总体概述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1年2月,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230个,所占比重为80.1%;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133个,所占比重为46.3%;综合上述两种建设目标,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59个①,占到地级市比例的90.2%,如图1所示。

从每年和累计提出“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目标的城市数量来看,总体保持递增的趋势(图2)。

其中1986-2003年每年的城市数量增幅相对不大,均在10个以下,2003年之后每年基本以每年20-40的个数在增加(2011年1-2月数据),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城市数量变化,且增速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状态。

1.2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类型分析除了地方政府在建设目标层面的积极响应和倡导,相当一部分的城市(城区)也已经开始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活动,根据其用地性质和开发建设模式的不同,笔者将其分为两类: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和既有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

1.2.1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和曹妃甸生态城为代表,其特点为开发建设过程中尽量不占用耕地或实现占补平衡,以盐碱地、滩涂地的生态化恢复、改造为主所进行的从规划到建设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

相对来讲,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受到的现状约束性因素较少,规划设计和建设发展的余地较大,可以通过制定指标体系等手段来较好地和相对完整地应用低碳生态城市有关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全方位地开展建设活动,但同时也存在依靠政府投资、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人口集聚、产业集聚需要依托周边城市辐射力等方面的缺点。

目前,中国所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多数属于这种类型(图3、图4)。

1.2.2 既有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主要是指对原有城镇进行的生态化改造,其特点是根据当地的现状发展水平和特色,兼顾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利用适宜的低碳生态技术,逐渐改变原有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共赢。

如浙江安吉充分利用当地“竹乡”的资源禀赋,形成了从竹产业的原料供应、竹制品的初、深加工到竹产品的销售这样一条循环、高效、完整的产业链;北京的延庆、密云地区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实际需求,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财政补贴和技术扶持下,在新能源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力发电等)、生态修复、垃圾分类处理、循环产业等方面进行了建设示范和应用。

相对于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相对见效慢,需要政府加强扶持和引导,但人们应当意识到,既有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是我国当前最应重点推进同时也是未来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一种类型(图5、图6)。

2 当前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中的误区与问题剖析综上所述,无论是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还是正在开展的建设实践,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热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探索低碳生态城市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

但由于当前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尚处探索阶段,其建设和发展中所表露出的问题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为导向不明、目标缺失、理论缺失、唯技术论四大方面。

2.1导向不明2.1.1政府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动机不明晰,强调政绩工程从前述分析及图1可以看出,当前政府已经普遍对低碳生态城市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进行了不同程度和不同规模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活动,但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动机不够明晰,盲目跟风,一味强调政绩工程的现象。

根据笔者所进行的调查统计可以发现,提出生态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数量随着国家发布相关政策文件的时间有着较大的起落变化(下页图7),图中2002-2003年和2007-2008年是两个转折点,均表现出提出将“生态市”作为发展目标的城市数量的显著增加,这与环保部分别于2003年和2008年发布《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稿和修订稿有着一定的关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政府在提出相关的建设目标时,不是完全根据城市自身发展阶段和特点,而是与政绩考核等因素挂钩所做出的跟风之举。

2.1.2盲目关注大城市,忽视中小城镇尽管全国90.2%的地级以上城市均提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但从其提出时间和地理分布上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呈现出提出时间早、分布密度高的特点。

而且当前开展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活动最为积极的多数也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城区),如北京、上海、天津、无锡、武汉、深圳等,对于低碳生态城市的相关宣传和报道中,中小城镇也鲜有提及,以至于造成了“低碳生态城市等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一种错误认识。

2.1.3盲目关注“新城开发”,忽视建成区的生态改造如前所述,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虽然投入成本高,但是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因此在多种因素的驱使下,很多城市在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时选择了“新城运动”,而见效慢、推动慢的建成区生态化改造则处于被当权者冷落的境地。

殊不知,建设区的生态化改造才是当前中国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未来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的发展趋势。

2.2目标缺失2.2.1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忽视与中国国情和客观需求的结合中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开展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活动的前提之一就是结合中国国情,在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利用盐碱地、滩涂地等未利用地的生态化改造来进行建设。

违反了这个大前提,只能使得低碳生态城市的实践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上海东滩生态城和廊坊万庄生态城均是因为生态城开发占用了农用地等土地性质方面的问题造成生态城建设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困境。

2.2.2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尚未建立权威性、导向性的指标体系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设立明确的目标和衡量标准,需要通过构建具有指导意义的指标体系来引导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方向。

由于目前尚未颁布全国性的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尽管各地出于实践和建设的需要纷纷制定了地方性的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但是缺乏宏观层面的目标引导性,导致地方在制定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目的不清、导向不明的问题。

2.3理论缺失2.3.1低碳生态城市的定义不清,概念多样化尽管197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但是目前学术界尚未对其有一个明确、公认的定义和理解,其名称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如中国目前提出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中就存在诸如“低碳生态城市”、“绿色低碳生态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等至少40种以上的名称,提出的“低碳城市”建设目标中存在诸如“低碳城市”、“低碳产业基地城市”、“低碳先锋城市”等至少15种以上的名称,这就使得低碳生态城市的相关实践活动缺乏一个必要的、清晰的基础前提。

2.3.2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地位、编制方法和体系等尚未得到确立低碳生态城市的实践活动尽管开展得如火如荼,并且像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等一些实践已经取得阶段性的建设成果,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地位、编制方法和体系等目前尚未得到明确,各地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均属于探索性阶段,对于编制内容和深度均没有统一、明确的要求,无法对规划编制后的建设实施起到很好的保障和引导作用。

2.4唯技术论2.4.1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一味追求技术的新、奇、特,忽视建设成本的控制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经验和智慧的国家,通过运用传统智慧中的一些简单的措施就能使得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收到良好的效果。

而目前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却摒弃这些低成本、高效益的手段,热衷于追求技术的新、奇、特,热衷于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如上海世博会上展示的垃圾气力输送系统由于技术新颖很快就得到了国内多个正在建设中的低碳生态城市的青睐,争相引入这种技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