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2、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
——防止有毒物质进入环境、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3、 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
——防止输入不足(如施肥不足)、输入过多(如富
营养化、重金属)
4、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 5、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在质量、数量、空间和
⑤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环境和能量都是有 限的,当一个种群达到生态系统所给 于的限 制时,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或出于疾病、竞 争、饥饿、低繁殖率等等原因,引起种群数 量下降。
⑥环境的改变和波动(如环境的开发和种间竞 争),表现为对种群的选择压力,有机 体必须 调整以适应这种选择压力,不能适应的有机 体便会消失,这可能在一定时间内降低 生态 系统的成熟性。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a)通过各级食物链,组成了生态系统 的能量流动,并且服从热力学定律。
(b)能量流动的实现途径:光合作用和 有机成分的输入;呼吸的热消耗和有机物 的输出。
(c)生态系统热力学公式:
Pg=Pn+R 其中:Pg为食物链某营养级的总产量或输 入耗的的能能量量;。Pn为净产量;R为呼吸作用消
此外,还有利用耕作防 治(改变农业环境)、 不育昆虫防治(控制害 虫繁殖能力)和遗传防 治(改变昆虫的基因) 等方法。
3.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积 累和富集规律 DDT、Hg 、Cd….
三、解决近代城市中的环境问题
1、编制生态规划(环境规划)
——是指在编制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规划时,不
是单纯考虑经济因素,还有考虑地球物理因素、 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各类规划必须进行环 境影响评价)
(d)能量流动的特点
①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 低,只有1.2%;
②能量只朝单一方向流动;
③流动中能量逐渐减少,每经过一个营养 级都有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失掉;
④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也不高, 在4.5%~17%之间,平均起来约为10 %;
⑤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 量相平衡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才 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⑦生态系统有其历史的状况,现在与过去有关, 而未来与现在也有关。
三、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的含义 (1)概念
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 不断地进行着,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还 原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 生态平衡。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平衡还表现为生物种类 和数量的相对稳定。
经济发展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 二是生物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如能 力和物质变换的速率、生产力、增长率、经济增长 率、占据新生境的能力。前者即生物单元的态,后 者位生物单元的势。这两个方面综合体现了特定生
物单元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地位与作用。
(2)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生态系统
必要的部分
二、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如大气污染物的高烟囱排放、水体自净、土地处
理系统(污水灌溉)等。
1. 生态系统的自净
(1)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a. 吸收CO2,放出O2。 b. 对降尘和飘尘有滞留和过滤作用 。 c. 吸收大气中的有害物质。 d. 植物还有减轻光化学污染、吸收和净化
某些重金属、减轻空气中的含菌量以及降 低城市噪声的作用。
非必要的部分
非生物成分
生物成分
消费者
阳光
无机营养分
生产者
分解者和转变者
生态系统组成的结构框图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为:生产者、消 费者、分解者和转变者、无机营养分。
(3)生态系统的类型
按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分:
(a)陆地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 态系统等)和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市、 工矿区等);
(2)对水体污染的生物净化作用—利用微 生物,主要是细菌 活性污泥法、生物膜 法、生物氧化塘等
(3)土地-植物系统的生物净化作用
a.植物根系的吸收、转化、降解和合成作用。
b.土壤中的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区系 对污染物的降解、转化和生物固化作用。
c.土壤中的 动物区系对含有氮、磷、钾的有机 物质的代谢作用。美国从土壤中分离出反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第一节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 1、含义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 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主要分支之一。
如果把生物看成是一个生命系统,环境 看成是一个环境系统,又可以说,生态学就 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 规律和机理的一门学科。
2、生态学的发展 (1)研究对象:
(a)形态结构:生物的种类、种群数量、种的 空间配置(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种的时间 变化。
(b)营养结构: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建立 起来的营养关系。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 循环的基础。
生产者 (绿色植物)
环境 (土壤、空气、水)
消费者 (动物)
还原(分解)者 (细菌、真菌)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模式图
(5)食物链及营养级
(a)食物链和食物网 所谓食物链,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
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 来的链锁关系。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关系往往很 复杂,各种食物链互相交错,形成食物网。 能量的流动、物质的迁移和转化都是通过 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一个简化了的陆地食物网
水生生物的生态系统及其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示意图
硝化小球菌,它的酶提取液 能除去三氯酸或三氯丁酸中 的氯。日本从土壤中分离出 红酵母和蛇癣菌,能分别降 解30-40%的多氯联苯。
2. 生物防治病虫害
(1)以虫治虫——草蛉、瓢虫、蜘蛛、蛙、蟾 蜍、食蚊鱼、寄生蜂和许多食虫益鸟等。
(2)以菌治虫——利用病原微生物在害虫种群 中引起流行病以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细 菌、真菌和病毒可以利用。
植物
动物
生物(包括人)
(2)与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相结合,发 展了生态学,扩大了生态学的领域。如: 数学生态学、系统生态学、经济生态学 等。
生境(Biotope 希腊语 bios = 生命 + topos = 地点)
habitat
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 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 态因素。
(b)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河 流、水库等;
(c)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岸、河 口、浅海、大洋、海底等。
一个简化了的陆地生态系统
一个简化了的池塘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各种生物的 种类、数量和空间配置,在一定时期内均处于 相对稳定的状态,使生态系统能够各自保持一 个相对稳定的结构。主要有形态结构和营养结 构。
②生态系统的功能与通过生态系统各结构成分 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关。这种功 能的单 位是种群。
③流经一个白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取决于植 物或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当能量在 营养级 间逐一传递时,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作为呼吸 热而损失掉。这种情况限制了每一营养 级所 能维持的有机体的数量和质量。
④生态系统有趋于成熟的倾向,在这过程中, 生态系统由简单的状态变为较复杂的 状态, 这种定向性的变化称为演替。
时间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度(过度放牧、竭泽而渔、 超标排放污染物等)
第二节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一、利用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全面考察人 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即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要从时间和空间上全
盘考虑,统筹兼顾,不仅要考虑现在,还要考虑将 来;不仅要考虑本地区,还有考虑有关的其它地区。 (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b)营养级
➢营养级:食物链的各个环节。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依次是第二、第三、 第四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七级。低位营养级的 能量仅有10%(水生系统)被上一个营养级利 用。
➢在数量上,第一营养级就必须大大超过第二 营养级,逐渐递减,就造成了生物数目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生产率金字塔。
注意:
•营养级 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约为1/10,只是针对湖 泊等水域生态系统的经验性法则;
• 不同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差别很大;
•森林约为5%、草地是 25%左右,浮游生物占优势的 群落可达50%。
(c)生物富集作用
DDT在某水生食物链中的富集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能量 (a)太阳辐射的电磁波情况
(b)太阳辐射及地球吸收太阳能的情况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水循环
(2)碳循环
(3)氮循环
(4)磷循环
(5)硫循环
4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动
(a)信息的 分类及传递 (b)信息流的特点
营养信息—食物链 化学信息—昆虫分泌激素 物理信息—声、光、色、
信息的多样性
信息传递方式的复杂性
信息的种类多,物种信息储 存量大
(2)人为因素
主要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农业 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 。主要有三种:物种变 化引起平衡的破坏;环境因素改变引起平衡破 坏;信息系统的破坏,引起平衡破坏。
外来生物入侵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
1.澳大利亚的兔子 2.水葫芦
பைடு நூலகம்
变异蟾蜍席卷澳大利亚 毒液可杀死鳄鱼
十大有害入侵物种:
1. 野葛
生态位是生物单元在特定生态系统中与环 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与作用 并不可避免地对其所生存的物理化学环境产 生影响,其地位与作用也必然是在一定环境 条件下与其它生物相对比较中才体现出来的。
生态位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生物单元的状态(能量、生物量、个体数量、 资源占有量、适应能力、智能水平、经济发展水平、 科技发展水平等),是过去生长发育、学习、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