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佛山市南海区西樵第一小学潘彩霞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3个。
2、能根据注释梳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梳通全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引课激疑在上课之前老师迫切想了解一个问题:咱们班是女生聪明还是男生聪明……(板书:辩)大家辩论的非常激烈,老师发现我国的汉字非常有趣,大家看这个“辩”字,中间是个什么部首,两边像是什么?是谁聪明,事实胜于雄辩咱们在下面学习课文时一见高低。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篇有关辩论的故事,看到这个“辩”字你想知道些什么问题?(由“辩”这一中心词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出示上节学文言文的方法)二、掌握读法,读通全文。
1、自由通读全文,再认读生字:盂、沧、汤2、读课文——要求读准确、通顺。
3、出示全文按停顿自由朗读。
三、借助注释理解全文。
1、理解文言文最快捷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2、学生自学。
3、交流:1)说说你认为难理解的字词?2)老师抽问较难得词:去、汤、孰、汝、日初出、日始初等3)交流对句子的理解,说全文的意思。
4、说说课文中修辞的用法。
四、合作探究拓展深化。
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练习。
(1用一个字填写;2用现代语言填写;3用原文填写)五、谈收获,明道理。
你从课文故事中两个小孩身上明白什么道理?对于小孩的争论孔子表现怎样。
你又明白了什么?六、作业:(自选两题)1、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向家人讲述这个故事。
3、查阅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为下一节课堂表演作准备。
《两小儿辩日》教学案例教材简析:《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
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3个。
2、能根据注释梳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梳通全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引课激疑,简介孔子师:在上课之前老师迫切想了解一个问题:咱们班是女生聪明还是男生……(板书:辩) 生:(讨论)师:大家辩论的非常激烈。
老师发现我国的汉字非常有趣,大家看这个“辩”字,中间是个什么部首,两边像是什么?生:言字旁,像两人在争论。
……师:是谁聪明,事实胜于雄辩咱们在下面学习课文时一见高低。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篇有关辩论的故事,看到这个“辩”字你想知道些什么问题?(出示上节学文言文的方法)[设计意图](由“辩”这一中心词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会背古诗文吗?请大家来背几段。
生:自由背古诗或简单的论语几则。
师:听你们背诵的古诗文中有许多“子曰”的话,“子”指的是谁?你们对孔子有哪些了解?生:子,指的是孔子,他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
(课件出示孔子像)生:我知道他还写过《春秋》.《三国演义》里的关于最喜欢看这本书。
师:是的,孔子是一位非常有学问的学者,他曾经游历春秋各国,宣传自己的思想。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孔子东游时发生的故事。
(示课文插图)师:看看图上画的内容,猜一猜孔子遇到了一件什么事?生:好象是有两个小孩在向孔子提问题。
师:他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孔子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先听老师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两小儿辩日》。
可是,老师要用文言文给大家讲这个故事,你们有信心听懂吗?[设计意图]构成文言文主体的汉字与现代文的字意有近似之处。
就从课文的标题来看,古今含义就大致相同。
因此,假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启发学生“温故知新”,就可以悟出题旨,并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对学好课文充满信心。
二、掌握读法,读通全文。
师:播放课文录音。
生:(认真倾听。
)师:听正确了吗?生:文言文听起来像古诗那样有停顿、有节奏,很有韵味。
师:我们要想学好文言课文《两小儿辩日》,首先就得完成这样两个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千里之行”是喻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而“始于足下”是指以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滋味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
在教师的“陪伴”下,学生动口、动脑,自我磨练诵读古文的能力,同时也感受到诵读古文的乐趣。
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又能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
三、借助注释理解全文。
师:理解文言文最快捷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生:看课文后面的注释来理解一些字的意思。
生:查字典或者是参考资料理解意思。
生:多读几遍,实在读不懂就请教老师,跟同学讨论。
师:好!现在我们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学习这篇文言课文,一会儿我们就来交流我们的收获。
好么?开始吧!(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师深入指导。
)师: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学习的时候问的最多的是这几个字(板书:孰为)谁能讲讲该怎么理解?怎么读?生:孰,课文注释里解释是“谁”的意思。
生:为,应该有两个读音,在“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句中读第二声,“是”的意思;在“孰为汝多知乎?”一句中读第四声,和“谓”一个意思,是“说”的意思。
师:你真的读懂了!谁来把他提到的几个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准这个字的音,想一想整个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师:这三句话有什么相同之处?生:都是问句!师:再来读一读,读好疑问的语气。
(指名练读。
)师:你还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问题?我们来互相解答这些疑问好吗?(引导交流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并练习读准确、流利。
)师:谁觉得自己两个目标都达到了?(指名读全文)师:请大家注意听,他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引导互评,视具体情况组织读文形式,相机指导、范读、领读)师:同学们还有不懂的问题吗?生:没有了!师:那能读准确、读通顺了吗?生:能!师:好,这边先读一句。
生:孰为汝多知乎?师:不错,准确通顺。
(对另一方)是什么意思呢?生:谁说你知道的多呢?师:好,你真的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调换一下,你们读一句。
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跟读)多有韵味呀!(对另一方)谁来解释?生: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到了中午的时候就离我们远了。
师:是这个意思。
师:我不插话了,你们一个接一个,站起来就读、就解释吧。
(生纷纷抢着朗读,抢着解释。
略。
)师:有来有往,对答如流,难分高下。
那么,在刚才读的时候,你觉得谁读的最有韵味,值得我们学习?生:我认为***读得最有韵味,值得我学习。
师:那你学一遍。
生:试试吧。
(学一遍)师:你善于发现,善于学习,我们都像他这样来读读好吗?(生齐读)师:大家还发现谁值得我们学习?生:我觉得XX读的停顿特别好,听起来很有节奏感。
师:对,他读得似断非断,音断而意连,韵味十足。
这组也来一遍。
师:哪句话读的不太理想,谁把它重读一遍?生:“孰为汝多知乎?”这句反问的语气不够强。
师:那你觉得该怎么读,读给大家亭听听。
(生读)师:谁想读这句话,谁就站起来读读吧。
[设计意图]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
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
从而明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四、合作探究拓展深化。
师:谁愿意帮这个忙,制作一个表格填写。
先请大家再明确一下,这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各自的观点、理由分别是什么呢?迅速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再填表。
(各小组填表)生练习,师巡视指导,5分钟后汇报。
五、交流启示,感悟品质师:你们对孔子有哪些了解?说来听听!(生纷纷介绍孔子的地位、成就)师:既然孔子被尊称为孔圣人,博学多才,你们俩怎么敢笑话他呢?生:再有学问的人也有回答不出来的问题呀!师:(对其余学生)看了他们俩的表现,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吗?生:你们善于观察,我很佩服你们。
生:你们大胆思考,敢向孔子提问,我觉得你们有探索精神。
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孔子不能解答你们的问题是很正常的,你们不该笑话他。
生:我想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师;哦,你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谈。
师:那么,孔子被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难倒了,坦白的告诉人家自己不能决也。
孔子能这样做,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呢?生:我更加佩服孔子!因为他诚实,不怕丢面子。
在科学面前实事求是,是最重要的品质,才是真正的有学问!师:说的好!正如孔子曾说过的那样(课件出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生齐读。
)师:看来故事中的三个人物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味本节课的“学习历程”,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体验,并用最简洁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
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它始于“辩日”,但期盼孩子们能超越“辩日”水平。
六、实践活动,结束拓展师:同学们今天的收获很大。
在祖国浩如烟海的古诗文作品中,有许许多多象《两小儿辩日》这样的故事,既能丰富我们的语言,又能给我们启示。
这节课,同学们成功地给动画片用文言文配了音,再看看这个活动你们愿意参加吗?(课件出示:实践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
剧情: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恰遇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
现代少年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解答了两小儿的问题,并表达了对孔子和两小儿的敬佩之情。
)师:喜欢演吗?生:(兴奋的跃跃欲试)喜欢!喜欢师:课下得作哪些准备呢?(生议论后小结:有感情背诵课文;查找资料,解答两小儿的问题。
)七、布置作业,课后延伸(自选两题)1、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向家人讲述这个故事。
3、查阅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为下一节课堂表演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