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潼川二小勾小玉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潼川二小勾小玉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

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就连象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这个故事渗透了要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课文动画朗读,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激起学生辩论:
教师: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今年多少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说出理由。

2、导入:
教师:大家刚才辩论得真激烈,不过答案老师会在下课时告诉大家,而且要看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与辩论有关的文章-----《两小儿辩日》。

(教师板书题目,学生读题。


二、质疑: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过渡:教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那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相信聪明、
爱动脑筋的孩子一定会找到满意的答案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此环节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话题,激起了学生的辩论,自然引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初读课文。

1、教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读了课文后,文中除了写了两个小孩,还有谁?(教师板书:一儿、一儿、孔子)
3、以前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能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吗?(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可以是孔子生平、言论等。


4、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5、教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学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

(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6、教师:大家在学习中能善于发现问题,很好。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想不想听。

(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
教师: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号。

学生:听朗读,作记号。

7、教师:有收获吗?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

(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8、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强调:知=智读音zhì
8、教师:让我们学着课件里那样在同桌那里读一读。

认为读得好的,就给他在书上画一棵五角星。

学生:同桌互相读,评价、画五角星。

9、教师:有多少人得到了五角星?(看学生举手人数)看来效果不错。

教师:一起读给老师听听。

(学生一齐读课文。


[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中我没有回避这个难点,而是直面这个问题。

让学生自己说出困难,其实也就抓住了朗读的基本要领和方法。

再让学生在美妙的动画和音乐中欣赏范读,不但对朗读指导有水到渠成的作用,更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最后通过画五角星的办法,肯定了学生的进步,树立了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
二、深入理解:
1、教师:大家再次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句子的意思?
学生:读文,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交流: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句子的意思。

(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和意思。

并相机强调个别重点词句的意思。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
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富有智慧啊?
3、总结方法:你们是怎么理解到这些句子的意思的?
学生:交流方法。

(如结合课后注释,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已有知识、多读等。

)4、还有不理解的句子吗?谁来帮帮他?(让学生知识资源互补。


(学生回答时,教师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的意思。


5、教师:出示课件:出示词语、句子,让学生抢答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6、教师:谁能在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用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方式巩固句子意思)
学生:先同桌互相讲,再抽学生在班上讲。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注释和其他一些方法理解句意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所以教学中重在进行方法总结和指导,并采用说一说,帮一帮,讲一讲等多种形式加以了巩固。

]
三、品读课文。

1、教师:过渡:刚才这位同学故事讲得很生动。

而这么生动的故事。

我们的古人用简短精悍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见我们中国的古文是多么的富有魅力。

2、教师:在你的印象中,古人是怎样读课文的呢?(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大家也想象古人那样把课文味道读出来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抽生读)
3、评价:教师:他像吗?哪些地方像?哪里还不像,味道还不够?你认为应该怎样读?(请点评的学生读一读,老师还可以适当点拨)。

4、教师:谁还愿意读一读》(抽学生读,观察学生表情,信心足不足。


教师:老师再帮帮你,给你配上音乐。

(学生配乐朗读)
5、教师:美吗?让我们大家一起像他那样读一读。

学生:全班配乐齐读。

[在理解了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古人读书的样子读,并配上音乐。

创设这样的情境,仿佛把学生带入了中国几千年的灿烂的文化中,更加激发了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喜爱和对文言文的兴趣。

]
四、升华拓展。

1、教师:在这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理由呢?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教师相机完成板书)
2、教师:孔子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是怎么做的呢?(不能决也)孔子那么知识渊博的人,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他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可见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实事求是)(教师板书)
3、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教师相机板书:勇于探索)
4、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是文言文的特点。

可以是读书方法,也可以是人物品质给自己的启示等)。

5、教师:对呀,我们不但要像两个小孩那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勇于探索,还要像孔子那样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识是无止境的,两千多年前孔子无法回答两个小孩的问题,可现在科学发达了,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那么两个小孩谁对谁错,为什么?
下节课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课后积极收集有关资料。

五、作业: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六、下课时,老师向学生揭晓自己的真实年龄。

(次环节一定不能忘记,这既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守信,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七、板书
日初日中
一儿日初近(大)日中远(小)勇于探索两小儿辩日一儿日初远(凉)日中近(热)学无止境
孔子不能决也实事求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熟读课文,达到背诵。

2、解决文中两个小孩谁对谁错的问题。

3、课外阅读,解决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