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1、动脉粥样硬化(AS):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病变特征是内膜脂质沉积,灶性纤维性增厚及其深部组织坏死、崩解形成粥样斑块,导致动脉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引起的一系列继发性变化。
2、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危险的因素,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动脉粥样硬化成正相关。
3、高密度脂蛋白(HDL)具有抗AS的作用4、单核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在心血管的内皮下吞噬脂质形成为泡沫细胞5、病理变化:脂纹脂斑期:肉眼:黄色的斑点或条纹平坦或隆起于动脉内膜表面。
光镜:大量泡沫细胞聚集。
纤维斑块期:肉眼:内膜面散在分布的不规则隆起的灰黄色或灰白色蜡滴样斑块。
光镜:大量胶原纤维增生,发生玻璃样变性,形成纤维帽,纤维帽下脂质沉积和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和炎细胞。
粥样斑块期:肉眼:纤维斑块的深层组织坏死崩解与病灶内脂质混合形成粥糜状物质。
光镜:表层可见纤维帽,深部可见大量无定型坏死物,底部有炎细胞浸润。
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心绞痛因休息或服用硝酸脂类药物而缓解、消失,而心肌梗死却不能。
2、心肌梗死:由于冠状动脉持续性供血中断,引起一定范围的心肌急性缺血坏死。
3、根据梗死的部位、分布特点分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透壁性心肌梗死典型的心肌梗塞类型最多见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供血区,即左室前壁、心尖部、室间隔前2/3区域。
4、并发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室壁瘤形成、附壁血栓形成、心脏破裂急性心包炎、乳头肌功能失调第三节高血压病(分为缓进型和急进型)1、缓进型高血压病发展分为三期:功能紊乱期基本病变是全身细小动脉的间隙性痉挛动脉病变期细动脉壁玻璃样变性,是高血压病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病变内脏病变期a、心脏病变:早期为向心性肥大,晚期为离心性肥大b、肾脏病变:表现为原发性细颗粒固缩肾,肉眼:双肾呈对称性缩小,色苍白,质硬,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切面肾皮质明显变薄,皮髓质分界不清。
光镜:1)病变弥漫性累及双肾大多数肾单位。
2)残存的相对正常的肾小球代偿性肥大,肾小管扩张。
3)肾间质内有淋巴细胞浸润。
(肉眼,光镜特点和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是一样的,名字相区别)c、脑病变:表现为a、脑出血,好发部位是基底节、内囊(有豆纹动脉,较细,血压升高血管易破裂) b、脑水肿 c、脑软化2、急进型高血压病特征性病变:坏死性细动脉炎增生性小动脉炎第四节风湿病1、风湿病:是一种与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超敏反应性炎症性疾病。
2、风湿病分为三期:变质渗出期、增生期(肉芽肿期)、纤维化期(愈合期)3、阿少夫小体:又称风湿小体,风湿性肉芽肿,由风湿细胞、纤维素样坏死及少量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形成圆形或梭形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4、各器官病变:风湿性心内膜炎本质是白色血栓(白色血栓本质是血小板和纤维蛋白)5、风湿性关节炎是大关节游走型疼痛,一般不遗留关节变形等后遗症。
6、皮肤病变:环形红斑,皮下结节第十一章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慢性支气管炎:是发生于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是以咳嗽、咳痰、喘息为特征(每年持续约3个月,连续两年以上)2、慢性支气管炎病理变化:1、支气管黏膜的损伤与修复2、黏液腺体的增生,肥大3、管壁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4、软骨可发生变性、萎缩、钙化或骨化3、肺气肿:是指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因过度充气呈持续性扩张,并伴有肺泡间隔破坏,以致肺组织弹性减弱、容积增大的一种病理状态,是支气管和肺疾病时常见的并发症。
4、肺泡性肺气肿分为小叶中央型肺气肿,全小叶型肺气肿,小叶周围型肺气肿第三节肺炎1、大叶性肺炎是由肺炎球菌,是纤维素性炎症,多见于青壮年。
2、分为四期:充血水肿期:肉眼:病变肺叶肿大,呈暗红色。
光镜: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可见淡红色浆液性渗出物,混有少量红细胞、中性粒细胞核巨噬细胞。
红色肝样变期:肉眼:病变肺叶肿大,切面灰红,质地变实似肝。
光镜:肺泡壁毛细血管仍扩张充血,肺泡腔充满大量红细胞、一定量的纤维素、中性粒细胞核少量巨噬细胞。
灰色肝样变期:肉眼:病变肺叶仍肿大,但因充血消退,逐渐变为灰白色,质实如肝。
光镜:肺泡腔纤维素性渗出物增多,有大量中性粒细胞,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呈缺血状态。
溶解消散期3、并发症:中毒性休克肺脓肿及脓胸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肺肉质变4、小叶性肺炎:是以细支气管为中心,以肺小叶为单位的急性化脓性炎。
第四节结核病1、结核结节:是在细胞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由类上皮细胞、朗汉斯巨细胞及其淋巴细胞核外周少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又称结核性肉芽肿。
2、原发性肺结核:主要指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所引起的肺结核病,多发生于儿童。
3、原发综合征:肺内原发病灶、结核性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合称为原发综合征。
4、继发性肺结核病临床类型:1、局灶型肺结核2、浸润型肺结核,又称活动性肺结核病3、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又称开放性肺结核4、干酪样肺炎,又称百日痨或奔马痨5、结核球又称结核瘤6、结核性胸膜炎5、结核球:是指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球形干酪样坏死。
6、肠结核:多见于回盲肠,溃疡特征是溃疡与肠管长轴垂直的表浅半环状溃疡。
第十二章消化系统疾病第一节胃炎 P175胃炎类型及病理变化:1.慢性浅表性胃炎2.慢性萎缩性胃炎3.慢性肥厚性胃炎4.疣状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和B两型,A型与自身免疫有关,病变主要在胃体部和胃底部,B 型与HP感染有关,病变主要在胃窦部。
A、B两型胃黏膜病变基本相同。
1)胃镜下:局部黏膜皱襞减少,明显变薄,表面呈细颗粒状,色泽由正常橘红色变为灰白或灰黄,黏膜下小血管可见,有时伴出血、糜烂。
2)光镜下:a、炎症累及黏膜全层。
b、黏膜固有层内腺体萎缩,腺体数目减少,体积变小或呈囊性扩张。
C、腺上皮化生。
第二节消化性溃疡病 P1761)溃疡病理变化A 肉眼观:良性溃疡:胃溃疡多位于胃窦弯,十二指肠溃疡在十二指肠球部,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小于2cm,较深,边缘整齐不隆起,底部较平坦,周围皱襞向溃疡集中恶性溃疡(溃疡型胃癌):外形不整齐,皿状或火山口状,直径常大于2cm,较浅,边缘不整齐,隆起,底部凹凸不平,有坏死出血,周围皱襞中断,呈结节状肥厚18. (掌握)表良、恶性溃疡的大体形态鉴别表18. (掌握)表良、恶性溃疡的大体形态鉴别表良性溃疡(胃溃疡)恶性溃疡(溃疡型胃癌0外形圆形或椭圆形不整形,皿装或火山口状大小溃疡直径一般<2cm溃疡直径常>2cm深度较深较浅边缘整齐、不隆起不整齐,隆起底部较平坦凹凸不平,有坏死,出血明显周围黏膜黏膜皱襞像溃疡集中黏膜皱襞中断,呈结节状肥大良性溃疡(胃溃疡)恶性溃疡(溃疡型胃癌0外形圆形或椭圆形不整形,皿装或火山口状大小溃疡直径一般<2cm溃疡直径常>2cm深度较深较浅边缘整齐、不隆起不整齐,隆起底部较平坦凹凸不平,有坏死,出血明显周围黏膜黏膜皱襞像溃疡集中黏膜皱襞中断,呈结节状肥大B光镜下:由表面向深层分为渗出层、坏死层、肉芽组织层和瘢痕层四层。
2)胃溃疡并发症(胃有可能发生癌变,十二指肠溃疡的并发症只有三个且不会发生癌变,)①出血②穿孔③幽门狭窄④癌变第三节病毒性肝炎 P1781.基本病理变化1)肝细胞变性和坏死①细胞水肿②嗜酸性变③毛玻璃样细胞④嗜酸性坏死⑤溶解性坏死溶解性坏死包括:a点状状死 b碎片状坏死 c桥接坏死b碎片状坏死:位于肝实质与汇管区或间隔交界处的肝细胞坏死,使小叶周边的肝细胞界板呈虫蚀状缺损,常见于慢性肝炎。
c桥接坏死:肝细胞呈带状融合性坏死,坏死区常出现于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小叶中央静脉之间与两个汇管区之间。
2)渗出性病变(伴有炎性细胞浸润)3)增生性病变①肝细胞再生②间质反应性增生(a库普弗细胞增生b肝星形细胞c小胆管增生)2.临床病理类型1)普通型病毒性肝炎①急性(普通型)肝炎光镜下:肝细胞广泛变性,轻微坏死。
②慢性(普通型)肝炎a轻度慢性肝炎:肝细胞点状坏死,偶见轻度碎片状坏死,肝小叶结构完整。
b中度慢性肝炎:中度碎片状坏死及特征性的桥接坏死,但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
c重度慢性肝炎:肝细胞重度的碎片状坏死及大范围的桥接坏死。
坏死区出现肝细胞不规则再生。
2)重型病毒性肝炎①急性重型肝炎:光镜下肝细胞弥漫性大片坏死,残留的肝细胞无明显再生现象。
②亚急性重型肝炎:光镜下既有肝细胞的大块坏死,又有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第四节肝硬化1.肝硬化: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进行性慢性肝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使肝脏变性、质地变硬而形成肝硬化。
2.门脉性肝硬化病理变化①肉眼观:晚期肝脏体积明显缩小,重量减轻,硬度增加。
表面有直径在0.1~0.5cm之间的小结节。
纤维间隔较窄。
②光镜下:正常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原来肝小叶重新分割、包绕成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者椭圆形的肝细胞团,,成为假小叶。
3.肝硬化临床病理联系①门脉高压症②肝功能不全门脉高压症的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临床表现):a脾肿大b胃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c 腹水d侧支循环形成第十三章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第一节肾小球肾炎1.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①急性肾炎综合征:常表现为少尿、无尿、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压。
严重者可出现氮质血症。
②急进型肾炎综合征③肾病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严重水肿和高脂血症。
(三多一少)④慢性肾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多尿、夜尿、低相对密度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见于各型肾炎的终末阶段。
2.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又称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其病理变化:①肉眼观:大红肾,若肾表面及切面出现散在的小出血点则为蚤咬肾。
②光镜下:肾小球:a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肿胀b毛细血管腔内受压出现缺血或出血。
c常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发生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伴有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
其临床病理表现畏急性肾炎综合征。
3.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是以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为主要特征。
其肉眼观下颜色苍白,临床病理表现为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
4.膜性肾小球肾炎是临床上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的最常见类型。
肉眼观下为“大白肾”,光镜下主要特点是双肾多数GBM呈弥漫性性增厚。
临床病例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5.①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肉眼观:光镜下:同原发性细颗粒固缩肾②临床表现为慢性肾炎综合征。
a尿变化:主要为多尿、夜尿、低相对密度尿。
b高血压c 贫血d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第二节肾盂肾炎1.肾盂肾炎的感染途径:①上行性感染:致病菌主要以大肠杆菌为主。
血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