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

《病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

学科。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改变和转归,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应用材料(一)人体病理学研究1.尸体解剖。

简称尸检,即对病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它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其目的是查明患者的死亡原因,验证诊断、治疗措施的正确与否。

2.活体组织检查。

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穿刺、搔刮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活检是目前研究和诊断疾病最常用的方法,特别对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3.临床细胞学检查。

是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后进行观察。

也可以是用细针穿刺病变部位吸取的细胞。

细胞学检查多用于肿瘤的诊断,此法因所需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病人痛苦少、费用低而易被人们接受,但确诊率不如活检,需进一步做活检证实。

4.分子诊断。

采朋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人体在DNA、RNA或蛋白质水平上的异常。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1.动物实验。

指在适宜的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或病理过程的模型,以便进行病因学、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及疾病转归的研究。

此外,利用动物实验还可以进行治疗方法、药物筛选和不良反应的观察。

2.器官培养和组织、细胞。

将某种组织或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以动态观察在各种病因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周期短、见效快、节省开支、因素单纯、易于控制,缺点是孤立的体外培养毕竟与复杂的体内整体环境有很大的不同,故不能将体外研究的结果与体内过程等同看待。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肉眼检查。

也称大体检查,利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等简单器具,观察器官、组织形态学改变,主要涉及病变大小、形状、色泽、重量、质地、表面和切面性状等。

(二)细胞组织学和细胞组织化学检查。

借助于光学显微镜的检查称为细胞组织学检查。

组织切片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为苏木素一伊红染色(HE染色),这是病理学研究的最基本手段。

通过分析和综合病变特点,以做出疾病的病理诊断。

组织细胞化学检查称为特殊染色,是通过应用某些能与组织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的显色试剂,定位地显示病变组织的特殊成分(如蛋白质、酶、核酸、糖类、脂类等),对一些代谢性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可应用于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

(三)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检测组织和细胞中的未知抗原或抗体。

已广泛应用于病理学研究和诊断中。

其优点是可在原位观察待测物质的存在与否、所在部位及含量,将形态学改变与功能和代谢变化结合起来。

(四)电子显微镜观察。

可将组织细胞放大到数十万倍以上,可用于对标本的亚细胞结构或大分子水平的变化进行观察。

其他的还有化学和生物化学检查、染色体检查、致病基因分析等。

四、病理学的简要发展历史。

18世纪通过尸体剖验创立了器官病理学;19世纪随着显微镜和染料的出现和应用,创立了细胞病理学;之后,随着边缘学科的发展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互相渗透,出现了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物学、分子病理学等;20世纪后期至今,致力于在基因水平上阐明疾病的发(D)A.瑞氏染色B.巴氏染色C.苏木素染色D.苏木素一伊红染色1.2.病理学的研究重点是研究疾病的(C)A.病因B.发病机制C.发生发展的规律D.转归1.3.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极限是(A)A.O.2μm;B.O.2mm;C.0.2nm;D.O.2cm2.1.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缩小,称为(B)A.发育不全B.萎缩C.器官畸形D.化生2.2.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性变化是(D)A.肥大B.增生C.化生D.变性2.3.关于萎缩,下述哪项是错误的(D)A.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减少B.间质有增生C.实质细胞数量减少D.只要是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缩小就是萎缩2.4.脑萎缩的原因为(A)A.局部血液供应障碍B.长期组织受压c.器官长期失用D.神经损伤.2.5.下列哪一项属于失用性萎缩(B)A.由肿瘤引起的邻近组织器官的萎缩B.骨折后长期不活动引起的肌肉萎缩c.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的萎缩D.老年人各器官的萎缩14.32.下列哪一项关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是错误的(C)A.脑膜刺激征B.颅内压升高C.血性脑脊液D.皮肤瘀点或瘀斑14.33.形成“卫星现象”的细胞是(B)A.炎性细胞B.小胶质细胞C.星形细胞D.室管膜细胞14.34.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D)A.绿脓杆菌B.链球菌C.大肠杆菌D.脑膜炎双球菌.14.35.Waterhouse-Friedlerichsen综合征见于(A)A.暴发性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B.脑血吸虫病C.高血压脑病D.乙脑14.36.艾滋病是由(C)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A.HBV;B.HPV;C.HIV;(ABCDE)A.大小B.形状C.色泽D.质地E.表面1.2.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有(ABCDE)A.肉眼检查B.细胞组织学和细胞组织化学检查c.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D.电子显微镜观察E.化学和生物化学检查2.1.关于萎缩,下列哪些是正确的(BCE)A.血液供应迅速中断可引起萎缩B.萎缩的细胞体积缩小,严重时可消失C.萎缩的器官颜色变深D.萎缩的细胞内有含铁血黄素颗粒E.萎缩的器官质地变硬2.2.属于病理性萎缩的有(BCE)A.更年期后性腺萎缩B.恶病质时的全身性萎缩C.动脉硬化性脑萎缩D.成年后胸腺萎缩E.长期营养不良的肌肉萎缩2.3.肝脂肪变性的原因有(ABCDE)A.脂库动员加强B.肝细胞损伤C.食入过多脂肪D.脂蛋白合成障碍E.脂肪酸氧化障碍2.4.关于变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BCD)A.多为可复性改变B.严重者可转化为坏死C.最常见的变性为水样变性D.可引起器官功能减弱E.属于一种适应性改变2.5.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损伤性变化包括(DE)A.再生B.肥大C.化生D.变性E.坏死2.6.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是(ACE)A.核固缩B.核融合c.核碎裂D.核分裂E.核溶解. 2.7.玻璃样变性可发生在(ABCDE)A.陈旧的纤维瘢痕组织B.高血压病人的细小动脉管壁C.纤维化的肾小球D.肾小球肾炎的近曲小管上皮细胞E.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表面2.8.下列哪些疾病可出现纤维素样坏死病变(ABC)A.恶性高血压病B.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C.风湿病D.大叶性肺炎E.动脉粥样硬化2.9.对于坏死的描述,正确的包括(BCD)A.坏死常形成凋亡小体B.坏死组织周围有炎性反应C.细胞核的变化是坏死的主要标志D.坏死是不可复的病理变化E.是细胞的主动性死亡.14.16.有关伤寒,下列哪些正确(ABD)A.肠道病变是伤寒最突出、最具形态特征的病变B.肠穿孔是肠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C.发病后l~2周,粪便培养阳性率最高D.属急性增生性炎症E.病灶内1.1.病理学1.2.免疫组织化学1.3.临床细胞学检查2.1.萎缩2.2.变性2.3.虎斑心2.4.玻璃样变性2.5.坏死2.6.凝固性坏死2.7.干酪样坏死2.8.坏疽2.9.凋亡2.10.肉芽组织2.11.再生2.12.窦道2.13.机化2.14.化生2.15.增生2.16.肥大3.1.淤血3.2.槟榔肝3.3.心衰细胞3.4.肺褐色硬化3.5.血栓形成3.6.DIC3.7.栓塞3.8.梗死3.9.交叉性栓塞3.10.水肿3.11.积液4.1.炎症4.2.变质4.3.渗出4.4.增生4.5.炎细胞浸润4.6.炎症介质4.7.趋化因子4.8.吞噬作用4.9.调理素4.10.变质性炎4.11.渗出性炎4.12.浆液性炎4.13.纤维素性炎4.14.化脓性炎4.15.伪膜性炎4.16.绒毛心4.17.蜂窝织炎4.18.脓肿4.19.溃疡4.20.肉芽肿4.21.炎性息肉4.22.炎性假瘤4.23.菌血症4.24.毒血症4.25.败血症4.26.脓毒败血症5.1.肿瘤5.2.异型性5.3.分化5.4.癌前病变5.5.原位癌5.6.种植性转移5.7.恶病质5.8.角化珠5.9.多形性腺瘤5.10.单纯癌5.11.硬癌5.12.髓样癌5.13.癌5.14.肉瘤.5.15.肿瘤实质5.16.肿瘤间质5.17.转移5.18.浸润性生长5.19.非典型增生5.20.印戒细胞癌5.21.直接蔓延5.22.膨胀性生长5.23.外生性生长5.24.畸胎瘤5.25.交界性肿瘤5.26.黑色素瘤6.1.室壁瘤6.2.动脉硬化6.3.风湿细胞6.4.心瓣膜病6.5.附壁血栓6.6.绒毛心6.7.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6.8.风湿小体。

6.9.高血压脑病6.10.泡沫细胞6.11.环形红斑6.12.动脉瘤7.1.肺肉质变7.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7.3.硅肺结节7.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5.慢性支气管炎7.6.肺气肿7.7.尘肺7.8.泡状核细胞癌8.1.碎片状坏死8.2.原发性肝癌8.3.点状坏死8.4.假小叶8.5.嗜酸性小体8.6.肝硬化8.7.胃黏膜肠上皮化生8.8.早期胃癌8.9.桥接坏死8.10.蜘蛛痣8.11.革囊胃8.12.克鲁根勃瘤9.1.肾病综合征9.2.新月体9.3.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9.4.肾盂。

肾炎9.5.上行性感染10.1.R-S细胞10.2.陷窝细胞10.3.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10.4.“星空”图像10.5.白血病10.6.绿色瘤11.1.精原细胞瘤11.2.前列腺增生症11.3.睾丸树胶肿12.1.葡萄胎12.2.Cervical IntraepithelialNeoptasia12.3.早期浸润癌12.4.畸胎瘤12.5.子宫颈息肉12.6.子宫颈腺囊肿13.1.毒性甲状腺肿13.2.地方性甲状腺肿13.3.嗜酸细胞腺瘤13.4.糖尿病14.1.AIDS14.2.麻风病14.3.树胶肘14.4.肺原发综合征14.5.袖套现象14.6.结核球14.7.结核结节14.8.伤寒细胞14.9.噬神经细胞现象14.10.干酪样肺炎14.11.伤寒小结14.12.冷脓肿14.13.蜡样变性14.14.嗜酸性脓肿14.15.华一弗综合征14.16.神经细胞卫星现象14.17.线型肝硬化14.18.假结核结节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

1.2.免疫组织化学: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检测组织和细胞中的未知抗原或抗体。

1.3.临床细胞学检查:亦称脱落细胞检查,是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后进行观察。

也可以采用细针穿刺病变部位对吸取的细胞进行检查的方法。

细胞学检查多用于肿瘤的诊断。

2.1.萎缩:已经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由于某种原因的影响而引起其实质部分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2.2.变性:在某种病因作用下,细胞、组织受到损伤发生物质代谢障碍,在一些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表现有某些物质沉积,从而导致其形态结构、功能变化,称为变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