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环境保护现状及趋势

日本环境保护现状及趋势

第9卷 第4期1999年10月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HIN A POPULAT ION,RESOU RCES AND ENVIRONM ENT
Vol.9,No.4
Dec.,1999日本环境保护现状及趋势
朱连奇
(河南大学,开封,475001)
1 日本环境保护的特点
1.1环境保护的社会化
(1)日本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首先得益于环境立法和政府对环境工作的指导,早在1950年日本政府就颁布了《国土综合开发法》,旨在“谋求产业用地选择的合理化”,“综合利用、开发和保护国土资源”;1951年公布的《森林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保护自然植被、增加植被覆盖的各种对策;1961年的《水资源开发促进法》,为河川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据;1964年政府制定了《河流法》,对河流进行综合管理,有效地防止河流由于洪水、涨潮等造成的灾害,适当地利用河流和保持正常的水流,从而有利于国土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1970年的《防止海洋污染法》明确规定为了保护海洋资源,必须严格限制向海洋排放废弃物; 1974年出台的《国土利用计划法》指出“发展公共福利,保护自然环境,确保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和国土的均衡发展和持续利用”。

政府的立法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使日本环境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形势及日本自身环境保护形势的变化,日本环境保护的目标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992年《地球化时代的环境政策》确立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各种要素,维持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的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1993年实施了《环境基本法》,基本法分析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实施基本法的障碍因素,指出日本环境保护的基本目标是治理水、土壤、大气污染,降低城市噪音和地表沉降等公害问题,防止地球温暖化,减少人类活动对臭氧层的破坏,保护海洋。

(2)环境保护的社会化还表现为环境教育的普及程度较高。

为了提高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针对日本的环境结构特点,各地的环境情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编写出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环境保护教材,在各类学校中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对青少年进行环境保护观念的教育。

在市民中开设环境保护专题讲座,使市民了解世界、日本及所在城市的环境质量现状、全球环境变化的趋势,提高环境质量的对策,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等。

1962年仙台市率先推出《健康都市宣言》、1970年的《公害市民宪章》在全国范围首倡建立健康而且环境优美的都市,提高市民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

(3)民众对环境管理和环境质量监督的参与意识较高,根据民众对生存环境质量的日益关注,环境管理部门及时把观测到的环境质量数据通报给市民。

环境管理部门随时受理从汽
收稿日期:1998-12-07
作者简介:朱连奇,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工作。

曾作为日本“海外自治体国际交流协力事业”研修员在日本仙台市环境局工作。

车噪音、建筑施工污染、垃圾搬运到工业污染的各种环境案件,并进行迅速处理及跟踪调查。

市民团体每年都组织各种形式的环境保护活动,如仙台市的废弃物资源化活动、环境优美商店的评选、自然观察、环保设施参观等。

(4)废弃物处理的社会化。

日本是一个经济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生活垃圾和产业废弃物的量相应也较大。

以东北地方中心城市仙台为例,1996年城市垃圾总量432516t,平均每人每天的垃圾排放量为2.43kg 。

为了有效地进行废弃物的处理,无论是家庭垃圾还是产业废弃物均实行收集—搬运—处理—再利用的一条龙社会化服务,因此,废弃物处理在日本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部门。

废弃物处理的社会化首先表现为政府、民营企业的多头经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竞争机制;其次是处理比较彻底,层次较高,在焚烧、掩埋和资源化方面,焚烧和资源化的废弃物量占总量的96.30%,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1.2监测手段和管理决策的现代化
日本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包括水质、大气、噪音、振动、地表沉降等项目的自动观测网络。

以仙台市为例,在全市范围内,设立一般环境大气自动观测站10个、在主要交通干道设立汽车尾气监测站6个、在3条主要河流建立了3个水质自动监测装置,在各种观测数据的基础之上建立了环境信息系统,从而完成各种监测统计表格、监测统计图形及污染源分布图的输出,同时还具有环境预测和管理决策的各种功能。

1.3环境保护技术和数据信息的国际化
日本十分重视在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自1989年以来,日本政府先后对巴西、马来西亚、墨西哥、巴拉圭、匈牙利、印度等国大气污染的治理、水质改良、废弃物质的处理、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进行技术援助。

通过技术交流和协作促进国际环境保护技术的进步。

同时日本在环境数据信息的国际化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通过国际互联网把日本的环境质量概况、环境技术、环境政策公布于世,于此同时也促进了日本环境产业的发展。

2 日本环境保护研究的趋势
2.1地表沉降的研究
地表沉降是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而引起的地表下陷过程,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沉积层较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地表沉降导致建筑、道路和地下管线的破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日本的主要经济带集中分布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的冲积平原地区,地表沉降区域较为广泛,特别是从东京的伊势湾到大阪西部最为明显。

在日本全国,地表沉降幅度每年2cm 的区域面积从1991年的17个地区、467km 2增加到1992年的19个地区、525km 2
,年沉降幅度超过4cm 的区域面积也从1991年的4个地区、6km 2增加到1992年的6个地区、25km 2。

因此,日本加紧了对地表沉降的研究,通过观测试验掌握地表沉降的机理,探讨其预防的技术措施。

2.2垃圾处理技术的研究
据日本科技厅预测,垃圾处理技术在今后30年内在全球“十大新兴技术”部门中排名第
二。

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部门,日本已经在垃圾的处理、再利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如利用生活垃圾制造肥料、发电,产业废弃物的再利用等。

但这些技术的推广和完善还待以时日,特别108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9
是垃圾处理过程中,如何解决有毒物质的排放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3酸雨的对策研究
硫氧化物作为一种污染大气的有害物质,曾经导致许多日本人患病。

继欧洲、北美的酸雨问题成为重大社会问题之后,日本也发现了松树、杉树枯死现象,日本人的危机感越来越强烈。

1982年,环境厅召开了“酸雨对策会”,1985年环境厅和林业厅共同进行了“有关关东地区的杉树林衰落和酸性物下落状况的调查”。

结果表明,日本各地都存在着酸雨现象,但其影响远不及欧洲和北美那么严重。

为了减轻酸雨的影响,日本投巨资进行燃料脱硫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3 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建议
3.1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1993年11月至1994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环境研究课题组就中国的环境问题进行了三次调查,结果表明,60%以上的人认为“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生活的质量和经济的发展”,说明目前大多数人对于中国的环境现状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在具体环保措施中,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制定法律政策、禁止有可能造成污染的产业”、“对制造污染者处以经济重罚,或课以高额税收”,而“加强环保教育”则颇受冷落,说明对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积极作用的认识不足。

因此,在公民中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3.2更新观念,加大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
在日本,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般市民,关于最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的手段问题,众口一致地认为:不是采用诸如排烟脱硫装置和污水处理之类的未端处理技术(End -of -Pipe Technolo gy ),而是采用更换产品和更换生产过程的方法,这种在工厂内部消除污染物产生的“清洁生产”(Clean Pr oduction)对消除污染有更大的贡献。

因此,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首先要提倡“清洁生产”,把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中,然后是发展末端处理技术,巩固“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的成果,这就要求我们的产业部门在生产中,要开发研制先进、节能、无污染的生产设备,把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在最低水平。

3.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我国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切实贯彻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针,把环境与资源的承载力作为要素参与综合平衡,把环境质量同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适应。

在增长方式上,把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的转变有机的结合起来,实施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减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3.4加强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针对我国工业生产技术、工艺水平及能源消费的特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我国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中,对资源消耗量大、污染严重的产业进行“清洁生产”技术的改造及工艺示范,同时进行生活、产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研究。

3.5完善环境法制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保护新秩序
加快立法进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把经常性的环境监督与开展执法检查结合起来。

(编辑:于 杰) 109第4期 朱连奇:日本环境保护现状及趋势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