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PPT课件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PPT课件
--
16
和之——《说文》:“和,相应也。”取其平和、调和之
意。
不可专事温补——以防碍邪;
不可过于刚燥——以免伤正。
当在温补之中,酌加行:行其气也
温
行
【按语】
消:消其
饮也 1.“温药补和之”水是痰饮病的治本大法。
2.对后世影响:病浅则温脾,病深则温肾 开 : 开 其
阳也
助蠲
饮制在脾、标在
--
肺、本在肾。
化功能
【病机】脾阳虚影响肾与膀胱的气
--
18
【方药】苓桂术甘汤主之——化饮第一方,为苓桂剂之祖方
茯苓——补利兼优 温阳化饮 桂枝——辛温通阳
白术——健脾燥湿 补土制水
寒湿浸渍(冒雨、涉水、
久坐湿地)
饮食劳倦(食少饮多、
思虑、劳倦)
〖病机〗脾运失司
饮邪停聚
上不能
输精以养肺
流溢四处 波及五脏
下不能助肾以化水
--
15
2.饮邪的病理特性:
(1)饮为阴邪,轻则阻遏阳气;重则伤人阳
气
(2)质地清稀,停留人体局部
(3)病机要点责之于脾(胃)
3.温(药4)的饮治邪疗“意得义温:则行,得寒则聚”。
脉偏弦者饮也——饮邪偏注人体局部,单手脉弦而有力
为广义痰饮病之主
脉。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 ——
5
(二)四饮与主症
【原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
有溢饮,有支饮。(1)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
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 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 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 之支饮。(2)
导 : 通17导
三、证治
(一)痰饮 1.饮停心下
【原文】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6)
【解析】
心下有痰饮——饮停部位:心下(胃)
辨病:狭义痰饮
胸胁支满——胸胁支撑胀满感【病机】脾阳虚,饮停于胃
目眩——饮阻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小便不利——“方后注”: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第17条原文:当从小便去之
示当用汗法
当汗出而不汗出—提
身 体疼重 疼痛—营卫不通
重滞—水饮渗溢
4.支 阻碍
饮: (胸膈)胸肺
--
咳逆 倚 息— 饮邪 短8
【原文】(13)(14)(略) 【提示】
以上2条论述支饮轻证的脉症。饮邪犯 肺,属支饮范畴,脉象不弦,仅见肺失宣降,呼 吸短促,是指支饮的轻证而言。若见“喘而不能 卧,加短气,其脉平也。”属支饮病尚轻浅的表 现。
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12)
--
4
【解析】
夫病人饮水多 不可以辞害义
凡食少饮多 特指痰饮病(狭义)病机
水停心下
饮停部位:心下—胃脘部 病机:脾运失司→饮邪停聚。
必暴喘满——饮邪壅遏气机,肺失宣降
甚者则悸——水气凌心→心悸
微者短气——气机不畅,影响呼吸→短气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
--
1
概述
痰饮病名,为张仲景首创。《金匮》专篇论述饮病,
有广义、狭义之分。
1.命名:
汉晋唐时期,“痰”字与“淡”、“澹”相通。指
水液动荡之貌。
粘稠浓浊——痰
宋·杨仁斋《直指方》以
清
稀——饮
2.概念:泛指一切饮邪为患的疾病。
广义痰饮是四饮(狭义痰饮、悬饮、
溢饮、
--
2
支饮)的总称。
故有“留而不-- 去”之意,它分属于四饮1之0
1. 狭义痰饮的留饮—背寒冷如掌大—饮留部位:心下
【病机】 阳气不能展布,影响督
脉温煦功能。
2. 悬饮的留饮—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饮留部位:胸胁,与肝胆经络循行部位相关
【病机】咳嗽时,因振动其病所,
使胸胁痛加
剧并牵引缺盆处
痛。
3. 支饮的留饮—其人短气而渴
伏于胸肺,有“潜伏不出”之意, 又被外邪引
动诱-- 发,故属支饮的一个类型。12
满喘咳吐—为平素常见之症,病情较轻。
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
—为发作时兼表证,咳喘加剧
复发作
【病机】外寒引动内饮,病情反
其人振振身瞤剧—甚则身体震颤动摇不能自主
必有伏饮 辨病与辨证结合
【临床应用】
病机所在
--
13
二、治则
(1)补胃阳—选用甘温药物,能补、能和、能缓。针
对本虚 (脾肾)阳不化气,可达到温阳化饮之目的。
(2)燥脾土—选用苦温药物,能燥湿、能助阳化湿。
针对脾湿饮盛,使之“得温则行”。
(3)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选用辛温药物,能
行、能散。即通过发汗、利水作用的一类药物,可针对
“标实”,给饮邪以出路,达到行散水湿的目的。
--
9
(三)留饮与伏饮
【原文】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8)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9)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
有留饮。(10)
【提示】
以上3条专论留饮分属于四饮的脉症。
饮病。
留饮概念:(1)饮邪深痼于里,停留不去; (2)病程较长 (3)病势较重 (4)一般药物难以攻除之
3.四饮分类的依据有二: (1)饮邪停聚人体的部位(即饮停部位); (2)临床表现的主要症状(即临床主症)。 意义:
确立了病名诊断在杂病中的纲领地位; 有利于掌握痰饮病的辨证施治规律。
4.本篇赋予痰饮的含义:
病理产物
致病因素
饮病命名
--
3
原文分析
一、成因、脉证与分类
(一)成因与脉证
【原文】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
—饮留部位:胸肺
【病机】肺气不利则呼吸短气;
--
气不布津则口11渴,
脉沉者,有留饮——水饮在里的标志
望诊:“色鲜明者,有留饮” ——首篇举 【例原文】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 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11)
【解析】本条论述伏饮发作前后的临床表现。 伏饮概念:具备留饮概念中强调的4个前提,由于饮邪久
--
6
【解析】 夫饮有四:言明广义痰饮病分有四饮。
临床主症
饮停部位
1.狭义痰饮:心下(胃)、肠精微不得充养肌肤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饮邪流动声
2.悬 肺
饮: (胁下)胸胁 累-- 及肺肝。
咳唾—水饮射 引痛7 —
临床主症
饮停部位
1.狭义痰饮:
2.悬
饮:
3.溢
饮:四肢肌表
【原文】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5)
【解析】
当以温药——道理有三:
1.痰饮病的形成
〖医理〗
清·邹澍(润安):“饮入于胃,分布于脾,通调
于肺,流行于三焦,滤于肾,出于皮毛,归于膀胱”
“水者,节制于肺,输引于脾,敷布于肾,通调
于三焦、膀胱”
--
14
〖病因〗内因:脾运不健,或中阳素虚
外因 感受风寒(冬季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