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第一章地图一、地图三要素,即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1、方向(1)地图上方向的判断:①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②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2)野外定向:①指南针定向法:将指南针平放,磁针总是指向南北方向。
②北极星定向法:在晴朗的夜空找到北极星,面对北极星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③太阳定向法: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确定方向。
2、比例尺(1)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注意:比例尺的分子、分母单位要统一。
1千米=100000厘米)(2)比例尺的表示方式:①数字式:如1:100000或1/100000②线段式:如③文字式: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千米(3)比例尺的大小比较(就是比较它们分数值的大小)比例尺是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①比较:比例尺表示范围表示内容中国地图(图A) 小大简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图大小详细B)②结论:在图幅大小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尺大围小内容祥);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尺小围大内容略)。
③应用:画小范围,如学校,要选用较大的比例尺;画大范围,如世界,要选用较小的比例尺。
3、图例和注记。
①图例:地图上代表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如图B中的表示首都,表示运河。
②注记:地图上的文字说明和数字等。
二、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的相关概念(1)海拔: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3)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
(4)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
2、等高线的特点(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2)同一幅等高线地图,等高距相等(3)等高线疏密与坡度的关系: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和缓。
3、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地形部位。
(1)山顶:等高线闭合,海拔从中心向四周降低。
(2)盆地:海拔周围高中间低。
(3)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4)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5)鞍部:两山峰之间相对较低的部位。
(6)陡崖:等高线重叠处。
4、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地形类型(1)平原: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
(2)高原: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内部明显稀疏。
(3)盆地:等高线闭合,边缘处等高线密集,且数值里小外大。
(4)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曲部分较和缓。
(5)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较密集。
5、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1)修引水渠:修建引水渠应顺地势从高处向低处自然引水。
(2) 建水坝:在盆地或宽阔山谷的出口(峡谷处)修建水库大坝。
(3)交通线(公路或铁路)的选择:避免通过多条等高线特别是陡崖,交通线的走向应大致沿等高线延伸或通过鞍部。
(4)旅游景点:河流流经陡崖处会形成瀑布;山区河流水流湍急,适合漂流;海拔较高的山峰客观日出等。
6.分层设色地形图:(1)制作原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绘制而成。
(2)着色规律: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不同深浅的黄色表示丘陵、高原、低山,白色表示冰雪,褐色表示高山。
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认识过程:“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
2.形状: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球体证据:麦哲伦环球航行;登高望远;月食;海边看船;地球卫星照片等)。
3.大小:平均半径6 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仪3、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4、五带的划分热带:0°~23.5°(有太阳直射现象,终年炎热)温带:23.5°~ 66.5°(四季分明)寒带:66.5°~ 90°(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炎热)5、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
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6、方法归纳:(1)判断纬线的长短:纬度越大,纬线越短。
(2)判断南纬、北纬:纬度往南增加为南纬(S);纬度往北增加为北纬(N):(口诀:南增南纬(S),北增北纬(N))。
(3)判断南北半球:南纬都在南半球,北纬都在北半球。
(4)判断东经、西经:经度往东增加为东经(E);经度往西增加为西经(W)。
(5)判断东西半球:(口诀:小小为东,即经度小于20度,不论东经西经都在东半球;大大为西,即经度大于160,不论东经西经都在西半球;其余的东经东半球,西经西半球)东半球范围:20°W ——0°——160°E 西半球范围:160°E ——180°——20°W(注意:0°经线属于东半球,180°经线属于西半球) 三、地球的运动 1.自转和公转:自 转 公 转 定义 地球绕地轴的运动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周期 24小时或1天 1年产生现象昼夜更替、时间差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四季的变化、昼夜长 短变化、五带的划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2.公转示意图:在图中相应位置画出地球自转、公转方向和太阳直射的纬线,并填写完整。
(注意:填写北半球的昼夜状况)北半球节气 日期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极昼极夜情况 A 夏至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昼长夜短 北极圈内极昼 南极圈内极夜 B 秋分 9月23日前后赤道昼夜等长 无C 冬至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昼短夜长北极圈内极夜3月21日前后 昼夜平分 夏至6月22日前后昼长夜短9月23日前后昼夜平分 12月22日前后 昼短夜长春分秋分 冬至南极圈内极昼D春分3月21日前后赤道昼夜等长无第一部分世界地理第三章地球的面貌一、世界的海陆分布1.全球海陆比例:陆地占29.2%,海洋占70.8%(“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半球海陆分布:(1)从南、北半球来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
(2)从东、西半球来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注意:无论怎么划分半球,任何一个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
二、基本概念名称概念大陆面积较大的陆地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半岛陆地延伸海洋的部分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海洋海是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沟通两个海域的较窄水道(注意:世界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1.七大洲:(1)名称:按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分布:①赤道穿过的大洲有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②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是北美洲和欧洲。
③全部位于南半球的是南极洲。
④主要位于东半球的有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
⑤主要位于西半球的是北美洲和南美洲。
(3)洲界线:①亚、欧两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两洲:苏伊士运河。
③南、北美两洲:巴拿马运河。
④亚、北美两洲:白令海峡。
⑤欧、非两洲: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⑥南美、南极两洲:德雷克海峡2.四大洋:(1)按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首字相连法:“太大印北”)。
(2)特点:太平洋最大、最深,岛屿最多;大西洋形状略呈“S”形;北冰洋最小、最浅,跨经度最广。
(3)分布:①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跨南北半球,其中印度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北冰洋全部位于北半球。
②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跨东西半球,印度洋全部位于东半球。
三、世界的地形1.陆地地形:(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0001200(2)五种基本地形:如上图中各点所在地形类型分别为A山地、B高原、C盆地、D丘陵和E平原。
2.海底地形:(1)大陆架: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
(2)海沟: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
(3)大洋中脊: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比较强烈。
(4)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
4.部分世界之最。
四、海陆变迁1.地表形态变化:(1)海洋变陆地: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了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
(2)陆地变海洋: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东非大裂谷将变成海洋。
2.大陆漂移假说:(1)时间及提出者:20世纪初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
(2)科学证据:南美洲东岸的凸出部分,恰好与大西洋彼岸的非洲西岸凹入部分遥相对应。
3.板块构造学说:(1)全球共分成六大板块,即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澳大利亚大陆、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2)主要内容①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
②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③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3)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第四章世界的居民一、世界的人口1.数量与增长:(1)数量:2011年10月底,世界人口总数突破_70亿。
(2)增长:①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相当缓慢,此后世界人口进入迅速增长的时期。
②特点:目前,世界人口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
(3)自然增长率:①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②计算公式:(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出生率-死亡率。
③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速度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速度较快。
(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
)2.世界人口的分布:(1)人口密度=总人口/总面积(单位:人/平方千米)(2)人口分布:①四大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
②四种人口稀疏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
(3)世界人口分布规律:中低纬度近海地带。
原因: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温暖湿润,工农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从地形、气候、交通、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3.世界的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问题。
①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带来的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方面的问题);生活贫困,就业困难,住房紧张,交通拥挤,教育、医疗、居住条件差等(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