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套教案七年级学科地理课题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学设计授课人年级主备人教学内容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课时 1 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地理的意义过程与方法:意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二次备课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探究式、参与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课本第一页的前言部分,这段文字描写优美,就让我们从这里走进地理,探索地理的奥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教师演示地球仪: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的水为什么滚滚东流?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颜色的?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
讲授新课:(一)揭开地理之“谜”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疑惑不解的问题?请同学讨论后提出来。
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教师总结:我们把上述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上述问题中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它们成为存在于同学心中的地理之“谜”。
其实,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心目中的地理之“谜”。
提问: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来历如何?请同学读第二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
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
(二)地理知识与应用1、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学生活动:请同学看第三页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
(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冲浪--在海边;)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
2、地理与生产建设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
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让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
教师提问:荷兰的风车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进一步提问:风车的动力是什么?---西风(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的应用)方案一:根据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教师可设问:(1)、当地主要有哪些水果?哪些是本地产的?哪些是外地运来的?为什么当地不能生产?(2)、我们冀州主要种植哪些粮食作物?它与当地的气候、降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
学生思考回答。
方案二: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回答:(1)、干旱地区种植农作物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假设有一片山林,要建一个家具制造厂,请你帮忙确定该厂应该在山林旁边还是靠近城镇?原因是什么?也可以提出一些其他的地理问题。
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交流。
可能有的同学知道答案,也可能知道的答案不一定完整,教师不必解释,可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了解。
鼓励学生:虽然现在还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些问题,通过认真学习地理课,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些地理之谜了。
以此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
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上进心。
3、地理与风土人情在教学中,教师可播放一段录象,也可以搜集一些资料,向同学们展示各地的风土人情,并归纳出风土人情指的是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运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等多方面。
方案一:让学生读课本第四页的两副图。
提问:这分别是什么运动?(一副是足球比赛,另一副是西班牙斗牛)它们分别在哪些地区最有名?(南美洲和西班牙)学生读第五页的图,提问:这是哪个民族的服饰?这些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他们有哪些风俗习惯?提问:你对中国的哪些民族比较熟悉?他们有哪些传统的民族习惯?(学生可以随意举例,教师及时给予指导)方案二:过渡: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自然风光,不同的风土人情。
学生读第四页的两副图,说出这是什么内容,主要在什么地方开展?----师生共同总结-----体育运动的地域性。
学生读“阿拉伯人的服饰”---服饰的地域性。
教师进一步启发:你能在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运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子……教师把这一部分小结:地理在呈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美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的民情与风俗。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启发提问,引导、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地理问题,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拓宽知识面。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做到启而不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总结: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有关,生产建设、工业、农业也与地理知识有关,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经济、政治、体育等也与地理知识有关。
随着你们的不断学习,你们将会发现,地理知识既可以让你的生活更方便、快捷;也可以让你的工作、学习更出色,还能为你的业余生活增添许多乐趣。
布置作业:课本第五页有个活动,提到贝贝和玲玲是在北京夏令营认识的,你参没参加过夏令营,或者其他形式的旅游,都去过哪里?那些地方有什么东西令你印象最深刻?板书设计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1、解开地理之“谜”。
1、 地理与日常生活。
2、 地理与生产建设。
3、 地理与风土人情。
课后反思年级 七年级学科 地理 课题 第一章: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2)授 课 人 杨慎主备人 杨慎 教学内容 我们怎样学地理(2) 课时1 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八个基本方向,掌握八个基本方向的符号、位置关系。
2、知道在一般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了解在有指向标或经纬线的地图中,方向如何表示。
4、了解在实际中判别方向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学会图上方向与实际方向的对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二次备课教学重点1、知道在一般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了解在有指向标或经纬线的地图中,方向如何表示3、了解在实际中判别方向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1、了解在实际中判别方向的基本方法2、通过实践学会图上方向与实际方向的对照教学方法读图法、实践法教学过程利用课本指南针、北极星、太阳和手表等定方向。
实践应用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补充或更改自己所绘的学校平面图板书设计1.在一般的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指向标指的方向是北,根据北再确定其他方向3、在较为特殊的经纬网地图上,要根据经线纬线确定方向,4、用指南针、北极星、太阳和手表等确定方向课后反思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课题第一章: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3)授课人杨慎主备人杨慎教学内容我们怎样学地理(3)课时 1 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比例尺的定义,了解比例尺的几种表示方法和换算。
2、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
3、熟悉比例尺的大小、范围及详略关系的比较,4、了解图例和注记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和实际问题学会比例尺的换算、熟悉和使用图例和注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能够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树立地理意识与创新精神二次备课教学重点1、掌握比例尺的定义和公式。
2.熟悉图例和注记教学难点熟悉比例尺的大小、范围及详略关系的比较教学方法讲解法、实践练习法教学媒体:地图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复习提问:地图上的方向提出疑问当我们拿着我们画的图时,可以看出到哪里去,应该往那里走,但是走多远呢?讲授新课:利用学生所熟悉的分数来讲解比例尺,总结归纳比例尺的定义公式。
反复练习加深印象。
通过分数的性质引申出比例尺的大小。
(分子不变时,分母越大分数越小)举例练习:利用不同的地图观察总结地图比例尺大小对地图的影响。
当图幅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如何测量距离计算比例尺,以及如何利用比例尺量算距离也需要反复练习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
归纳总结: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利用地图,熟悉识记主要常见的图例,以及应用方法. 利用课本、地图册、填充图册讲解当堂检测:利用书、填充图册检测板书设计比例尺(1)表示方法: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2)分母比例尺表示实际范围内容越大 越小 越大 越粗略 越小 越大 越小 越详细2、常见的图例 课后反思年级 七年级学科 地理 课题第一节、认识地球(1) 授课人 杨慎主备杨慎教学内容认识地球(1)课时 1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引入新课: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学生思考、讲故事,讨论,谈看法。
讲授新课: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思考,回答、分析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别(平面、立体)思考、回答、交流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分组讨论、达成意见,各小组代表发言举例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达标反馈:出示讨论题: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