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研究
一、丽水城市空间结构现状
1、市域范围:丽水市域形成“一心、二群、三带、多点”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心”:一个中心城市,丽水中心城市,即丽水莲都城区
“二群”:二个城镇群体
①丽缙青云城镇群:依托由金丽温高速、G330国道、金丽温铁路复合而成的交通廊道,
组织丽水、缙云、青田、云和三县一市以及沿线若干城镇,形成城镇群体。
其中缙
云北部城镇群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区域。
②松遂城镇群:依托丽水至龙游高速公路,组织遂昌县城、松阳县城以及中心城市等
沿线若干城镇形成城镇群体。
“三带”:依托金丽温、龙丽温、丽龙庆三条高速公路形成城市与新兴产业带。
“多点”:景宁、龙泉、庆元在市域西南部分布相对松散,依托县城及重点镇作为各自县(市)域的人口、产业集聚区和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成点状发展。
2、丽水市区城市结构:市区形成“一轴、双城、一区块、三镇、多片多点”的空间结构。
丽水市区城市形态:分散式组团式布局
“一轴”:以穿越莲都区的瓯江河段—大溪形成城市生态、文化、景观绿轴。
“双城”:以大溪为界形成南、北两城,其中北城为丽水老城,是丽水以居住和城市中心为主的功能区,南城是以包括丽水经济开发区为主的产业功能区,是丽水工业化的空间主载体。
“多片”:城市周边非建设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水域等,是城市依托的生态空间
“一区块、三镇、多点”:以碧湖、大港头镇为主体的丽水特色农业旅游基地,老竹、双溪等城镇的重点建设,仙渡等村为中心点的村镇体系结构。
3、形成因素:1)市域范围内形成的“一纵、三横、一绕、两线、六通道”的公路网框架
2)农用地及风景名胜区的保护
3)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形地貌
4)丽水市区范围内的自然因素:从城中穿过的瓯江大溪河段与南明山景区
二、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现状
1、绍兴市域城市空间结构:绍兴市域形成“一区、二组、三轴”的空间结构。
“一区”:一个密集区,即绍北城镇密集区,包括越城区、绍兴县、上虞市
“二组”:两大组群,即以诸暨市区为核心的诸暨城镇组群和以嵊州市区、新昌城区为核心的双核结构的嵊新城镇组群
“三轴”:三条发展轴,即依托交通主干线的绍北、绍东、绍西的三条城镇发展轴
2、绍兴市区城市结构:绍兴市区形成“一心、三片、六组”的城市空间结构
绍兴市区城市形态:分散式布局——组团式布局
“一心”:以镜湖绿心为中心形成的综合性城市新区
“三片”:依托越城、柯桥、袍江形成的文化旅游名城、纺织工贸之城和成产服务新城“六组”:依托城市周边城镇形成的杨钱片区、安奇片区、滨海片区、东部片区、南部片区
以及福漓兰片区
3、形成因素:1)市域范围内形成的交通系统
2)市区内拥有的历史建筑、文化等的传承
3)绍兴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具有的繁杂水系
三、嘉兴市城市空间结构现状
1、嘉兴市域空间结构:嘉兴市域形成“一主、五副、七镇、三轴”的空间结构
“一主”:即嘉兴主城
“五副”:即嘉善副城、平湖副城、海盐副城、桐乡副城、海宁副城
“七镇”:七个重点镇—乌镇、西塘、盐官、崇福、长安、澉浦、新仓
“三轴”:“两主一副”的城镇发展轴—中部城镇密集主轴、南部沿海城镇密集主轴、城镇副轴
2、嘉兴市区空间结构:嘉兴市区形成“一心、两副、五组团”的空间结构
嘉兴市区城市形态:分散式星状布局城市形态
“一心”:南湖中心区
“两副”:秀洲区中心和秀城区中心
“五组团”:中心组团、北部组团、西部组团、南部组团、东部组团
3、形成因素:1)北靠上海、南临杭州的优越地理位置
2)吴韵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融合江南水乡与江海特色
四、衢州城市空间结构现状
1、衢州市域空间结构:衢州市域形成“一心、三轴、两区”的空间结构
“一心”:一个中心城镇,即以衢州城区为中心形成的城镇人口与产业极核
“三轴”:三条城镇发展轴,即沿“Y”型的三条交通、产业发展轴形成相对密集的城镇分布带
“两区”:两个城镇点状分布区:远离主要交通线,城镇密度相对较小,城镇之间联系松散的地区。
主要分布在市域南部、北部的中低山区。
2、衢州城区空间结构:衢州城区形成“一轴、四片、三心、五带”的空间结构
衢州城区城市形态:由老城片、西区、衢化片、城东片四片用地组成的组团式城市形态
“一轴”:以衢江和乌溪江为景观和生态轴线
“四片”:衢城片—由衢州老城及城南新区组成、西区片、衢化片、城东片
“三心”:三个活动中心——主中心以衢江为轴线,由花园岗片和老城片的公共服务设施共同构成。
两个次中心一个位于花园岗的南部,另一个次中心在城东片区
“五带”:五条契形绿带——第一条是由城南烂柯山风景名胜区和乌溪江构成的城郊风景林地,由东南向西北伸入城市;第二条是利用机场净宽控制区,以生态林地为主,由东北向西南伸入城市;第三、第四条是利用常山港、江山港进入城市成为衢江的条件,构筑两条由西南向东北伸入城市的绿带,第五条是老城片与衢化片之间的永久性生态绿带。
五、湖州城市空间结构现状
1、湖州市域空间结构:湖州市域形成“一带四轴线”的空间结构
“一带”:在市域北部太湖南岸构筑包含长兴、湖州中心城区、南浔城区的“一心两翼”环太湖南岸城市带,形成湖州市域的发展核心。
“四轴线”:以环太湖南岸城市带为核心的四条放射状城镇发展轴,即市域西部依托G318公路和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的城镇发展轴,市域西南部依托杭长高速公路、S11公路、S04公路的城镇发展轴,市域中部依托G104公路和杭宁高速公路的城镇发展轴,市域东部依托申苏浙皖高速公路至申嘉湖高速公路连接线与和(新)杭公路的城镇发展轴。
2、湖州城区空间结构:湖州城区形成“一城两区”的空间结构
湖州城区城市形态:带状组团式
“一城”:即湖州中心城市,包括湖州、织里和南浔
“两区”:即由湖州城区、东部新区组成的湖州中心城区和相对独立的南浔城区
六、金华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1、金华市域空间结构:构建网络型城市群,形成“一心、两带、三群、两网络”的空间结构
“一心”:一个核心区域——由金华、义乌城市和金东-义西南战略发展区为主体共同构成,是承载网络型城市群核心功能的城市区域。
将为提高金华-义乌都市区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提升城市群的整体功能,加快要素集聚,培育新型产业提供强大的空间平台和服务基地;为带动浙江中西部地区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奠定良好基础。
“两带”:两条发展带——一条为金义主轴线,作为网络型城市群核心功能的载体,主要通过培育金东-义西南战略区,促进主轴线产业发展,建立、完善合作机制,加强主轴线的交通联系等措施实现其核心集聚效应。
另一条为联结兰溪——金华——武义——永康——磐安——东阳——义乌——浦江的发展带,是网络型城市群内部要素集聚的主要空间。
两条发展带通过快速交通体系及基础设施综合廊道,串联现有重要的县市域中心城市和重要城镇,以及未来的重要开发节点,形成有重点的串珠状发展空间,促进浙中城市群融合发展。
“三群”:三个城镇集群:分别为西北城镇集群,由金华、义乌、兰溪、浦江四城市和游埠等中心镇共同组成;南部城镇集群,由永康、武义二城市和古山等中心镇共同组成,向北可延伸辐射至磐安;东部城镇集群,由东阳城市和横店等中心镇组成。
三个城镇集群将成为产业集群培育的主要空间载体。
“两网络”:两个支撑网络:一是生态环境保护网络,由“一心、两带、三片、放射廊道”构成,以建设全省生态屏障和生态城市为目标,形成以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休闲、界定城镇发展形态为主的生态绿地网络;二是基础设施网络,由交通、能源、通讯等功能组成,形成城市群内部同城化的设施载体,强化城市群与周边城市的联系。
2、金华城区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心七区”的空间结构
“一心”:核心区——即一环以内的内城区,是全市金融贸易、商业服务、行政文化、娱乐休闲的中心。
“七区”:七大功能区——(1)城南:以湖海塘高级休闲居住为特色的综合区。
(2)城北:以浙师大为特色的综合区。
(3)城东:以金东新区公共中心为特色的综合区。
(4)城西:以十里长湖公园为特色的综合区。
(5)城东北:以仙桥交通枢纽,物流仓储中心、区域性市场的产
业园区。
(6)城西南:以市级工业园区和高新科技园区为主的产业园区。
(7)城西北:以临江、栅川工业区为主的工业组团。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重视城市自然特征,利用外围生态绿地,形成三大三小六个绿楔,以“一滩、一洲”为中心,以三江六岸公园绿带为骨架,以大型城市公园和大型城郊公园(风景区)为重点,形成生态环境优良,景观特征明显,具有金华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
市区综合交通规划:
公路:形成“五高十三联”的公路主骨架网络。
“五高”为杭金衢,杭金衢高速公路支线,金丽温,甬金,临金高速公路五条。
“十三联”以金义主轴线尤其是义乌方向为重点的十三条国省道、城际公路。
铁路:浙赣铁路、杭长客运专线、金温铁路、金甬铁路、金台铁路。
航空:在蒋堂镇区北侧预留机场用地,远期在义乌与金华之间预留浙中机场,规划等级为4D级。
水运:金华江规划为五级双线干航道,义乌江、武义江为六级双线支航道。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心城区远景可采用轻轨,并向外延伸轨道线路,优先考虑东西主轴线上的延伸。
中心城区道路:道路网主框架采用环状和方格网相结合的布局形式,形成“三纵三横三环”的路网主骨架。
三纵:双龙街、八一街、东市街;
三横:人民路、李渔路、现330国道城区南段;
三环:内环、二环、三环(城市快速路);
轨道交通规划:远景轻轨线路形成李渔路、八一路“十”字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