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形态的概念(environmental concepts)根植于西方古典哲学性的 研究框架论与方法思维和由其演生出的经验主义哲学 (empiricism),其中包含两点重要的思路:一是从局部 (components)到整体(wholeness)的分析过程,复杂的整体被认 为是由特定的简单元素构成,从局部元素到整体的分析方法是 适合的并可以达到最终客观结论的途径;二是强调客观事物的 演变过程(evolution),事物的存在有其时间意义上的关系(chain of being),历史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研究对象包括过去、现在和 未来在内的完整的序列关系。作为西方社会与自然科学思想的 重要部分,形态的概念广泛的被应用于传统历史学、人类学和 生物学研究。形态的方法用以分析城市的社会与物质环境可以 被称为城市形态学,在英文文献中以urban morphology、urban form或urban landscape表达。斯卢特(Schlter, 1899)、索尔 (Sauer, 1925)、和康泽恩(Conzen, 1960)对城市形态的研究作出 了重要的基础性贡献,其中索尔在“景观的形态”一文中指出: 形态的方法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归纳和描述形态的结构元 素,并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恰当的安排新的结构元素。
城市形态广义可分为有形形态和无形形态两部分。
圣马可广场
前者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点形式,城市用地的外部 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地域分异格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 组织和面貌等。后者指城市的社会、文化等各无形要素的空间 分布形式,如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形成的城 市社会精神面貌、社会群体、政治形式和经济结构所产生的社 会分层现象和社区的地理分布特征,以及由此而构成的城市生 态结构。狭义一般指城市物质环境构成的有形形态,事实上它 们也是城市无形形态的表象形式。城市形状(urban form)、 城市型式(urbanpattern)和城市形态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它 们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城市形状主要指城市外部轮廓所呈 现的图形,是城市形态的低层次研究内容;城市型式主要指城 市各物质要素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移动的特点。城市形态 则是城市集聚地产生、成长、形式、结构、功能和发展的综合 反映。
简而言之就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制约条件, 形成不同的城市布局。
在第一部分的最后,作者提出了目标:发展一套范围有限而一 般性的理论,尽可能囊或所有形态问题,这将会成为我们讨论 什么是一个好城市时,除了僵化教条之外的另一个可选准则。
城市形态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城市由村落—镇—小城 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自然渐变规律;②城市内部形态;③ 城市形态演化规律。
《城市形态》
书的作者试图回答一个也许很天真 的问题——“什么能造就一个好的城市?”
基本概念结构和形成。
北京这样地势平坦、依据“理制城市”规划的整齐划一的城市, 我们也能体会到“三山三海五园”独特的山水空间气息,并由 此形成清晰的城市空间意向和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北京城西 北依燕山山脉,东南为华北平原,潮白河与永定河从东西两面 夹城而过。规划中充分利用了水面多的优势,将什刹海、北海、 中南海三大湖面圈入城市中心区。故宫紧邻水侧,并用人工堆 积成景山,利用山和水组织城市主要轴线,布置城市宫殿建筑 群和至高点,并严格按照中轴对称,在东西南北布置天、地、 日、月坛等建筑与中心建筑群相呼应。以四合院为主的大量民 居掩映在浓郁的绿荫中。城西建设有大批园林:如颐和园、圆 明园等,与城中“三海”贯穿的自然园林区相衔接,使人工环 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得天衣无缝。
城市形态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点形式, 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地域 分异格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等。城 市的社会、文化等各无形要素的空间分布形式, 如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形成的 城市社会精神面貌、社会群体、政治形式和经济 结构所产生的社会分层现象和社区的地理分布特 征,以及由此而构成的城市生态结构。
传统中国城市同样吸引了广泛的研究(董鉴泓, 1982; 贺业锯, 1985; Sit, 1995;Wu; 1993; Xu, 2000)。两种城市形态思想影响 了传统中国的城市格局,第一是《周礼》(西周)的最后一章“考 工记”,其中所强调的“围合城墙”、“南北轴线”、“宫城 居中”和“对称布局”反映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中国传统 的伦理与哲学思想。第二是《管子》(周和西汉),这部古典地理 著作倡导自然的哲学,人类的居住环境应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在城市建设中,人们可以利用环境条件达到理想的居住目的。 “理性”和“自然”的原则反映在《周礼》和《管子》中,互 相补充构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城市形态理论,并且影响了古代 城市的主要特征。这些思想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占有显著的位 置。尽管上述城市历史理论著作较少直接提及传统经验对现代 城市建设的意义,但是它们已经并将会继续对现代学术及实践 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书的第一部分是为陈述后面理论做准备 的历史背景,是关于城市形态本质的讨论以 及对于形态的价值标准的争论。
西方著名城市研究学者培根(Baken, 1976)、吉尔德恩(Giedion, 1971)、科斯托夫(Kostof, 1991)、芒福德(Mumford, 1961)、拉 姆森(Ramussen, 1969)和斯乔伯格(Sjoberg, 1960)等对传统城市 研究作出了主要贡献。他们的著作除了详尽的描述了西方城市历 史形态演变过程之外,亦讨论了引起其变化的原因。如斯乔伯格 在《工业化之前的城市》(1960)中叙述到:“城市和文明不可分 离,随着城市的出现与发展,人类最终出离了原初的状态。城市 的发展同时又使人可以建造更加复杂的能满足不同生活方式需求 的物质环境,人们从而相信,可以有更多的生存方式。正如许多 学者所认为,城市是人类历史上继农业生产之后的第二个意义重 大的创造。
城市形态取决于城市规模、城市用地地形等自然条件、城 市用地功能组织和道路网结构等因素,其基础骨架是交通轴线 和水系轴线,空间轴线对城市形态的规划也具有重要影响。按 城市交通轴线分类、城市形态具有放射型、坏型、环状放射型、 方格型、树枝型、平行型、扇型、星型、卫星型、星座型、连 环型、环绕型、带型等多种型式;按城市水系轴线分类,具有 带型、分流型、合流型、放射型、分散型、中央岛型、中央分 离型、树枝型等型式。
城市形态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宏观区域内城镇群的 分布形态;第二层次是城市的外部空间形态,即城市的平面型 式和立面形态;第三层次是城市内部的分区形态。通过城市形 态的研究,可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比较探讨城市自身的发展 规律,解释城市发展中的多种现象,并预测城市未来发展。城 市形态学是一门正在兴起的城市规划学分支学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