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研究论文

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研究论文

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研究
摘要:集装箱多式联运是交通运输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它是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后工业化背景下,以及在基础设施较为齐全、综合运输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本文对我国多式联运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描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关于发展多式联运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交通运输集装箱多式联运综合运输体系
一、前言
我国集装箱运输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很快,从集装箱船队的组建、扩大,港口集装箱码头、泊位、堆场的建设、装卸设备的配套,到集卡车的营运,无不体现我国集装箱运输业的蓬勃发展。

面对国际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同样应积极采取了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运输经营方式,以求在国际运输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1]。

二、集装箱多式联运
多式联运的特点是由多式联运经营人与托运人签订一个运输合同,统一组织全程运输,实现运输全程的一次托运、一单到底、一次收费、统一理赔和全程负责。

从多式联运的特点来看,在集装箱出现之前,多式联运在实际运输组织过程中,很难实现,集装箱出现之后,才使多式联运真正变成现实。

因此在实际运输组织过程中,通常将多式联运和集装箱多式联运两个概念等同,集装箱多式联运常简称多式联运。

由于集装箱多式联运更多的在国与国之间开展,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优势,通常又将集装箱多式联运与国际集
装箱多式联运等同。

这样出现四个概念相互替代使用的结果[2]。

从上述集装箱多式联运的特点可以理解具体的集装箱多式联运定义的内涵。

即多式联运问题,是指以集装箱为载体的多式联运,即集装箱多式联运,它包括国内集装箱多式联运和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两种,重点研究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3]。

三、我国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面临的问题
对于多式联运(同样对于集装箱多式联运)来说,至少要有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的参加。

因此,要发展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完善的运输基础设施是首要条件之一,只有形成一个发达的交通网,才能保证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得以畅通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交通道路设施也有长足的发展。

所有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都极大的推进了我国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

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4]。

3.1 铁路运输是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的薄弱环节
我国铁路运输的体制、运输服务质量以及运输价格等方面尚不能满足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我国铁路运输实行内部封闭管理,政企不分,独家垄断经营,服务意识差,市场观念淡薄。

(2)运输服务质量不高。

(3)铁路集装箱运输价格不合理。

3.2 集装箱多式联运组织管理水平不高,多式联运系统的协调不

由于我国目前公路水路、铁道、海关等分属不同部委管理,政企不分,难以实行统一管理,从而影响多式联运的组织管理水平。

另外,与国外较为成熟的多式联运系统相比,我国的多式联运系统在”联”的方面还很欠缺。

3.3 信息系统的不完善
随着无纸化贸易形式的发展,edi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将成为开展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运用edi系统进行航运操作,但是我国的edi系统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多式联运各方(如海关、动植检)联网的统一信息网络,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

3.4 多式联运基础设施仍然不足,港站集疏运能力薄弱
虽然我国改革开放20几年来交通基础设施已得到相当迅速的发展,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交通运输设施的技术装备水平仍然偏低,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度仍比较薄弱,特别是后备能力不足,不能适应运输需求大幅度增长的需求。

四、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与未来
4.1 经济全球化是扩大了中国的集装箱运输市场容量,加速了集装箱运输组织制度的变迁
现代经济要求不断地克服空间距离给自己形成的障碍,要求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开拓和优化适宜的运输环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这种趋势对国际运输业的依赖越来越强,导致各国运
输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张,运输全球化导致运输市场规模扩大。

运输业发展的市场规模(环境容量)扩大对中国集装运输业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加速了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形成[5]。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大型跨国公司要求其运输伙伴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有一个体系完整的运输网络。

从而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贸易市场;另外,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必须不懈地降低生产成本,规模较小的资源供应商因成本过高而不断被淘汰,从而使全球的资源市场也趋向一体化,创造出一个体系完整的运输网络,利用门到门的集装箱多式联运将原材料和产成品运往世界各地[7]。

4.2 中国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水平与国际运输环境的匹配程度决定了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生存和竞争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互为表里的因果互动、融合的过程,一方面各国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不断加深,另一方面各国为防止本国利益完全湮没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则千方百计地加强竞争力,突出自己的优势。

国家利益依然是各国政府首先考虑的重要问题。

对中国集装箱多式联运业而言,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必须打破发达国家对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市场的垄断,在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市场上占据应有的地位。

同时集装箱多式联运作为运输领域的一场革命,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应跟上世界交通运输集装箱化的潮流,努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大力发展中国集装箱多式联运,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步伐,以实现中国运输现代化[7]。

参考文献:
[1]张北平.我国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交
通企业管理.2008,23(1)
[2]商凌云.重庆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发展研究[d].2009
[3]高嫒丽.东北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发展分析[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4
[4]邓延洁.张成安全智能集装箱运输系统的概念及发展展望[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9(2)
[5]荣朝和.论运输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6]中国航海学会、中国船东协会.99中国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1999年5月.
[7]魏际刚,荣朝和.中国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0(8)
作者简介:周娅(1988-),女,重庆人,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工程与管理。

刘莹(1988-),女,辽宁沈阳人,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工程与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