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二经脉养生法(1)

十二经脉养生法(1)


养护小肠在未时
【未时】(13时至15时)
吃好午餐(简单、重质不重量、避 免过饱)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勿生闷气。
除大拇指以外的四个指头的指尖的指尖自然顶着你的手掌,并且可以用力捏紧,然 后松开,然后捏紧,反复几次,可觉心情舒畅。
梳理小肠经
养老穴(治疗急性腰扭伤) •前臂背面尺侧,尺骨小头近端挠侧凹陷中 •急性腰扭伤 •老年病:治疗眼睛昏花、眼睑下垂、耳聋 耳鸣、听力减退、肩酸背痛、起坐艰难、脚 步沉重 •预防衰老:改善脸部血液循环,减少暗斑, 改善肤质。 • 长寿
列缺(头颈不适就找它) 两个合谷相对,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桡骨 茎突(鱼际下腕横纹外侧附近骨头突起) 上,食指尖下边的凹陷处(在大鱼际正下 方,能感到脉搏跳动) 古语云“头项寻列缺” 小儿遗尿(小儿遗尿系脑神经发育不全, 而列缺益于头项)。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弹拨手法。
大肠经起于商阳,止于迎 香,共20穴。 《素问· 灵兰秘典论》:大 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主传化糟粕和主津 主治头面、五官、咽喉、 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 病证
养肝丑时最重要
【丑时】(01时至03时) 《黄帝内经》上说,人动则血运行于诸经, 人静则血归于肝。 《素问· 五脏生成论》:“故人卧,血归 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 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睡眠:夜间工作者每周至少要有一天、每月最少要有一周、
每年最少要有4个月能早睡。
少饮酒:体重60公斤的健康人,每天只能代谢60克酒精 调节情志:戒暴怒和抑郁
中府(咳嗽就按中府穴,短时间内显奇效)
肺的募穴,募穴即脏腑之气汇集于胸腹部的 一些特定穴位。 锁骨窝下一寸,距前正中线六寸,夹紧上肢 时,大约与腋下平齐的地方。 治疗咳嗽有特效。 心绞痛 丰胸
鱼际(止咳平喘,支气管与哮喘病人的救急 穴) 手太阴肺经的俞穴,俞穴即人体脏腑、经络、 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第1掌骨(拇指根部骨头)的中点,赤白肉 交界之处。 治疗哮喘有特效。按揉、针刺、艾灸。按揉 每日3-5分钟。 清肺热,咽喉痛。 增强体质:两手鱼际对搓。
血海(补血的最佳穴位) 手指朝向身体,左掌心扶在右膝盖上,大 拇指的位置(在膝盖内侧,髌骨内上缘2寸) 能通治各种与血有关的疾病,促生新血、 补血养血、引血归经。 止痒,治疗湿疹、丹毒等。 艾灸,最好选择季节交替时。按揉。
心经起于极泉,止于少冲, 共9穴。 《素问· 灵兰秘典论》:“君 主之官” 《灵枢· 邪客》:“心者,五脏
午时要小憩:30分钟就可,不超过1小时。 重视早餐亦是为了午时养心 减轻心脏负担
《素问· 宣明五气篇》:“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极泉(冠心病人的福星)
•腋窝中点部位,腋动脉搏动处。 •可以调节心律,探知心血管方面的问题,预防心 血管早期疾病。 •心绞痛:硝酸甘油,弹拨极泉。 •气血不畅引起的心悸胸闷,神经衰弱,腹胀,两 肋疼、劳损性肩周炎。 •大拇指点按,弹拨,交叉互揉。弹拨时,出现无 名指和小指发麻,就是弹拨对了。
肾经起于涌泉,止于俞府, 共27穴。 《素问· 灵兰秘典论》:“肾 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主治妇科、前阴病、肾、肺、 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 病证
养肾最宜选酉时
【酉时】(17时至19时)
十趾抓地(刺激涌泉)
多食养肾之品(枸杞、黑芝麻、核桃)
吞咽唾液养肾精(早起床后,用舌轻抵上颚 10分钟后将口中唾液吞入咽下) 腰部按摩和脚心按摩是最简单的补肾强肾方 法。
阳陵泉(疏肝理气治胆囊炎) •膝盖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胆囊之病 •筋病:肩周炎、膝关节炎、中风后肩痛 •调和肝脾:妇女月经不调、内分泌失调,更年期 综合症
肝经起于大敦穴,期门穴止,共14 个穴。 《素问· 灵兰秘典论》:“肝者,将 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 化吸收和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 肝主藏血,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 功能 《知医必辨》:“人之五脏,唯肝 易动难静。其他脏有病,不过自病….. 唯肝一病及延及他脏” 主治肝、胆病、妇科、前阴病及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肺经起于少商,止于中府,共11穴。 《素问· 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 肺为五脏之长,主朝百脉,协助心脏治 理全身,调节气血营卫,沟通和营养各 脏腑 主治喉、胸、肺部疾患以及经脉循 行部的其他病证

寅时养肺最适宜
【寅时】(03时至05时) 静坐:坐姿以自己能接受的动作。两手 握拳置于腹前,存神内守,以舌于口腔中 上下搅动舔揉牙齿牙床内外,当津液满口 时,扣齿鼓漱,然后分数次咽下,意随吞 咽动作转移至小腹。依法吞咽7次。 保证寅时的睡眠 养肺要注意避寒凉
大肠与肺、肝、脾、胃、肾都有密切的关系。 合理的饮食规律,心情舒畅,使脾胃健运,肝气 条达,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充足,抵抗外邪侵入。
合谷(疏风散热治感冒,不打针来不吃药)
面口合谷收:牙痛、头痛、发热、口干、流鼻 血、咽喉痛。 强壮穴,提高机体提抗力 急救穴,因中暑、中风、虚脱晕厥时,拇指按 压合谷2-3分钟。 指压时朝小指方向用力。 体质较差者,不宜强刺激。
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 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 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主治心、胸、神志病及经脉循 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养心最宜选午时
【午时】(11时至13时) 《素问· 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
“心恶热” :“心本属火,火之性热,而受热则病,故恶热。”心为火脏,热极则心 火炽盛;心主血脉,热甚火炽则津血耗伤或迫血妄行;心主神明,热盛则神明昏乱, 而见谵妄躁狂等。
脾经起于隐白,止于大包, 共21穴。 《素问· 刺法论》:脾者,谏 议之官,知周出焉。 脾主运化、主升气、统摄血 液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妇科, 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行部位的 其他病证
巳时即是养脾时
【巳时】(09时至11时)
巳时要进行适当的运动 养脾不宜久坐“久坐伤肉” 养脾不宜过度思虑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主肌肉,开窍于口,在液 为涎,脾气虚,不摄液则流涎。
后溪(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
握拳时,第5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 统领一切肩、颈、腰椎病。 落枕 工作间隙将后溪穴这个部位放在桌沿上, 腕关节带动双手来回滚动。
膀胱经起于睛明,止于至 阴,共67穴。 《素问· 灵兰秘典论》:“膀 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主治眼病和头、项、背、腰、骶 部、下肢病及痔疮、脱肛、精神病、
卯时排便养大肠
【卯时】(05时至07时)
养成每天按时排便的习惯,多食主食 (淀粉类)和高纤维食物(35克以上)。 晨起一杯淡盐水《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盐能“调和脏腑、消宿物、
令人壮健”。因此,清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淡盐水,有利于降火益肾、保持大便通畅、改善肠胃 的消化吸收功能。100毫升水中食盐含量最好不要超过0.9克。
涌泉(人体的长寿大穴) •脚底前掌凹陷处 •按摩涌泉穴:“三里涌泉穴,长寿妙中诀。睡前按百次,健脾益
精血。能益气精神,诃护三宝物;识得其中趣,寿星随手摘。”
• 按摩时无弹性,体质虚寒的人可用敷药 • 肾火旺,肾阴不足,可多揉涌泉穴 •搓、磨、敲、踩,艾灸
主治头、耳、目、咽喉病、神志病、 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子时正是养胆时
【子时】(23时至01时) 《黄帝内经》上说“凡十一藏取决于胆” 子时是阴极而阳生的时候,保护这种阳气 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有足够优质的睡眠 就可以保证胆经获得充足的能量。 温水浸脚 按摩足心 百合莲子加适量的牛奶冲服 使用药枕
曲池(泻热降压效果好,还能兼治臂肘痛)
弯曲肘部,在肘横纹外侧(桡侧)的端点处 泻热:心烦燥热 降血压 通便排毒 臂肘痛 艾灸(直接灸),捏拿,揉捻。日本有“老 年时灸曲池,促耳聪目明,预防中风”
胃经起于承泣,止于历兑, 共45穴。
《素问· 刺法论》:胃为“仓 廪之官” 《素问· 五脏别论》:“胃者, 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 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 胃。” 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症、 发热,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 病证
梳理胆经或敲打胆经
调理三焦经:《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 敲胆经:两大腿外侧根部开始,自上而下慢 慢顺序敲打至膝盖,再反向敲打回大腿根 部,如此反复。每天1~2次,每次敲打2~ 3分钟。
风池(防治感冒最有效) •此穴在后颈部,枕骨之下靠近发际边缘,约 与耳垂齐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的凹陷 中。 •风寒感冒“头风” •头面五官的疾病 •青少年的近视眼 •按揉此穴要用拇指向鼻根方向用力点按
三阴交(治疗妇科病有奇效)
脚内踝尖上四指,胫骨内侧边缘 治疗泌尿、生殖病妇科男科疾病,尤善消炎。 保养子宫和卵巢:17-19点,肾经当令,按揉15分钟, 促进任脉、督脉、冲脉的通常。 调月经、祛斑、去皱:21-23点,三焦经当令,按揉 15分钟。 双向调节人体胖瘦,胃酸、食欲不振:中午11点时 按揉。 治疗冷症和更年期综合症 按揉、敲打、艾灸。 与合谷同为流产穴,怀孕初期避免使用。
养好胃脏在辰时
【辰时】(07时至09时) 按时吃早餐(起床活动30分钟后) 早餐宜食五谷类主食,配合少量蔬菜、面包、 水果等。燥热食品易引起胃火盛。 温热的食物:气血得热则行,遇寒则凝。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天枢(止泻通便双显效) 肚脐眼旁两寸 治疗大肠功能不好,便秘腹泻双向调节 消除肚腩 抑制青春痘。按揉内庭和天枢。

包 心 脾

阳明

厥阴
少阴

肾 阴经

膀 阳经
少阳 太阳

足三阴
足三阳
足六经
足少阳胆经自瞳子髎起,止于足窍阴, 共历经44个穴位。 《素问· 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 之官,决断出焉” 胆气的壮与弱,标志着人体正气的 盛与衰,也标志着人体抗邪能力的强 与弱 胆气的升发、疏泄的功能,可使人体 达到阴阳调和、气血顺畅的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