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11.1 复习笔记
一、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
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以及不完全信息都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
经济学家认为,在现实社会中,种种原因将导致市场失灵,即市场机制的运转无法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无法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等社会目标。
因此,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必须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来加以克服。
二、垄断
1.垄断与低效率
垄断造成的低效率如图11-1所示,在代表性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的点上,并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在利润最大化产量q m上,价格P m高于边际成本MC,这表明,消费者愿意为增加额外一单位产量所支付的价格超过了生产该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
因此,存在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如果让垄断厂商再多生产一单位产量,让消费者以低于垄断价格但大于边际成本的某种价格购买该单位产量,则垄断厂商和消费者都从中得到了好处:垄断厂商的利润进一步提高,消费者的福利进一步提高。
图11-1 垄断和低效率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在q*的产量水平上达到。
在q*的产出水平上,需求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即消费者为额外一单位产量的愿意支付等于生产该额外产量的成本。
此时,不再存在任何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q*产量水平是垄断厂商与消费者协商的结果。
事实上,垄断厂商与消费者之间以及消费者本身之间难以达成相互满意的一致意见,因而均衡产量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q*。
上述关于垄断情况的分析,也适用于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等其他非完全竞争的情况。
实际上,只要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只要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不是一条水平线,而是向右下方倾斜,则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而不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当价格大于边际成本时,就出现了低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
而由于协议的各种困难,潜在的帕累托改进难以得到实现,于是整个经济便偏离了帕累托最优状态,均衡于低效率之中。
2.寻租理论
从理论上分析,相对于完全竞争厂商,垄断厂商总经济福利减少图11-1中△abc的面积。
但是,事实上,垄断的经济损失远远超过传统垄断理论中的“纯损”三角形,因为为了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享受垄断的好处,垄断厂商常常需要进行“寻租”活动。
寻租是指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即垄断租金)的非生产性活动。
3.对于垄断的管制
针对垄断造成的市场失灵,政府可采取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限制垄断行为,其中包括行业的重新组合、经济和行政处罚以及实施反垄断法。
对垄断行业进行管制(其中包括价格管制、价格和数量同时管制以及直接经营),也是解决垄断问题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政策。
三、外部影响
1.外部性的含义
外部性或外部影响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有害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者说收益)或有害影响带来的损失(或者说成本)都不是消费者或生产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
外部性的实质在于:一个当事人对其他当事人的福利产生影响且这种影响并没有从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
2.外部性分类
某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
此时,这个人从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就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
这种性质的外部影响被称为所谓“外部经济”。
根据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外部经济可以分类为“生产的外部经济”和“消费的外部经济”。
某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他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
此时,这个人为其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就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
这种性质的外部影响被称为所谓“外部不经济”。
外部不经济也可以视经济活动主体的不同而分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表11-1 外部性分类
3.外部性和资源配置失当
外部性的存在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
换句话说,即使假定整个经济仍然是完全竞争的,但由于存在着外部性,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在存在外部性的条件下,潜在的帕累托改进机会并不能得到实现,原因主要有以下这几种:
(1)存在巨大的交易费用。
(2)很难避免“免费乘车者”的现象。
(3)势力的不对称性。
一般而言,在存在外部经济的条件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要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而在存在外部不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要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
4.解决外部性的办法
(1)使用税收和津贴
①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进行征税
目的: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社会成本
税额=社会成本-私人成本
②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企业,政府予以补贴
目的:使该企业的私人利益=社会利益
补贴额=社会利益-私人利益
(2)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
企业合并可以使外部影响“内部化”,合并后企业的成本与收益等于社会成本与收益。
(3)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
在许多情况下,外部影响之所以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是由于财产权不明确。
如果财产权是完全确定的并得到充分保障,则有些外部影响就可能不会发生。
5.科斯定理
(1)科斯定理的内容
科斯最早在1960年提出了采用产权纠正外部影响的办法,即所谓的科斯定理。
其内容是:
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说明:财产权无论是自有的,还是购买的,都构成机会成本的一部分。
如果出售财产权,就可以获得收益;否则,就意味着遭受本可以出售获益的机会成本。
(2)结论
在存在外部影响的情况下,并不一定需要政府干预,只要明确外部影响的所有权,同样可以解决外部影响问题,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四、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1.排他性与竞用性
排他性是指只有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够使用该商品。
竞用性是指如果某人已经使用了某个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时使用该商品。
私人物品具有竞用性和排他性。
把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用性的物品称之为公共物
品,而把只不具有排他性但却具有竞用性的物品称之为公共资源。
2.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最优产量的确定
公共物品的最优产量决定条件:社会的边际利益等于生产的边际成本。
社会的边际利益等于所有消费者的边际利益之和。
(2)公共物品和市场失灵
公共物品的最优产量是难以确定的,这是因为:①单个消费者通常并不很清楚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价格,更不用说准确地陈述他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价格的关系。
既然私人的公共物品需求曲线无法确定,也就无法确定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更无法确定最优产量。
②即使单个消费者能够通过需求曲线描述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程度,他们也不会如实地说出来。
公共物品的非竞用性使得每个消费者都想成为“免费乘车者”。
既然得到的需求曲线是假的,以此得到的最优产量也是错误的。
公共物品市场是非竞争的,在既定的产量上,消费者之间根本不存在私人物品市场上的那种竞争,每个消费者消费的机会成本为零。
每个消费者都想成为“免费乘车者”,尽量少支付给生产者以换取消费公共物品的权利。
结果,在市场机制条件下,私人不会生产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生产公共产品。
消费者的支付不足以补偿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公共物品的生产者必然减少产量,甚至不生产。
(3)公共物品和成本—收益分析
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问题不能由市场上的个人决策来解决。
因此,必须由政府来承担起提供公共物品的任务。
公共物品也可以看成是一个项目,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其加以讨论。
3.公共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