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清北京城规划与建设
§9 ·3 城市、宫殿
一·明清北京城规划与建设 1·特征
中国城市发展,自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到明清北京,历经 3000余年,总结出了三方面的经验: ①防御 远在城市形态尚未形成之前,城→防御体系,以后历代城市建 设中,防御都是主要因素 1403年明成祖夺取政权后,防御蒙古人南扰是从南京迁都的 主要原因之一 放弃了元大都的北部,以便驻军防守。另加城墙(仅建成南部)
1·型制 平面:面阔11间(明:9间) 通面阔63·93米,通进深37·14米 屋顶:重檐庑殿 台基——3级须弥座台基、月台 殿柱及隔墙为红色,斗栱与梁枋则施以彩绘,主要为绿 色及金色。屋瓦依照皇宫建筑规定采黄色。屋顶正脊尾端 有3.4米高的龙形吻,垂脊上则有十二种小兽,为中国建 筑中最多者。
2·大木作 ·斗拱:尺度变小,攒数增多(5攒)上檐九踩、下檐七踩、溜
2·型制 ·重檐庑殿,但等级、尺度较太和殿降低。 ② 交泰殿 ·建于明嘉靖年间,附会3朝制度 ③坤宁宫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清嘉庆时重建。 凡遇 元旦,千秋(皇后生日)等重大节日,皇后在这里接受 朝贺。
乾隆十三年(1748),乾 隆皇帝把象征皇权的二 十五玺收存于此,成为 储印场所。
⑤西暖阁 为皇帝批阅奏章和审阅殿试考卷之处,并经常在此召见 军机大臣,商议军政大事。
⑥东暖阁 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宣统三年(公 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溥仪在此召开“御前会议”, 作出退位决定。
⑦御花园
1·概况 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始建,十八年建成,名为
“宫后苑”。清雍正朝起,称“御花园”。 2·位置
②生活 首先是帝王生活 规整的宫殿与不规整的园林结合 漕运及生活用水
③礼制格局 以宫室为主体的城市规划:宫室居高、居中、用最 高等级 严整的秩序:一条极清晰的轴线,一切重要建筑都沿此轴线展 开 附会五门制度、三朝制度(以三殿来附会)、左祖右社
——明代的五门: 大明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和奉天门(太和门) ———清代的五门: 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
御花园地面用各色卵石镶拼成福、禄、寿象征性图案, 丰富多彩。
著名的堆秀山是宫中重阳节登高的地方,叠石独特,磴 道盘曲,下有石雕蟠龙喷水,上筑御景亭,可眺望四周景 色。
位育斋 澄瑞亭
延辉阁
千秋亭
钦安殿 天一门
养性斋
坤宁门
擒藻堂 御景亭 浮碧亭
万春亭 绛雪轩
千秋亭
延辉阁
御景亭
位于紫禁城中轴线的北端,中轴线至此而止。正南 有坤宁门同后三宫相连,左右分设琼苑东门、琼苑西门, 可通东西六宫;北面是集福门、延和门、承光门围合的牌 楼坊门和顺贞门,正对着紫禁城最北界的神武门。
3·布局 园墙内东西宽135米,南北深89米,占地12015平方米。
园内建筑采取了中轴对称的布局。 东西两路建筑基本对称 东路建筑有堆秀山御景亭、璃藻堂、浮碧亭、万春亭、
绛雪轩; 西路建筑有延辉阁、位育斋、澄瑞亭、千秋亭、养性斋,
还有四神祠、井亭、鹿台等。 这些建筑绝大多数为游憩观赏或敬神拜佛之用,唯有璃
藻堂从乾隆时起,贮《四库全书荟要》,供皇帝查阅。
建筑多倚围墙,只以少数精美造型的亭台立于园中,空 间舒广。
园内遍植古柏老槐,罗列奇石玉座、金麟铜像、盆花桩 景,增添了园内景象的变化,丰富了园景的层次。
内廷西部 有养心殿和花园。公元18世纪20年代,雍正由乾清宫改
住此地,其后历代皇帝均居于此处,妃嫔则住在养心殿北面 的小宫中。东边相对位置为太子与其随从住所,还有乾隆退 位后居住殿。 ④养心殿 ·建成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清雍正年重 修,作“工” 字形建筑,分前后两殿。自清雍正以后,皇帝寝宫移至后殿, 前殿成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
④风水格局 ·负阴抱阳, 金带环抱
2·布局 端门—天安门— 引导 (千步廊)
—午门—
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体仁阁—太和门
神武门-钦安殿-坤宁门-坤宁宫-交泰殿-乾清宫-乾清门 3·建筑艺术成就与风格 ·布局:规整的宫室与不规则的园林有机结合 ·建筑组群 ·外部空间:秩序、开合 ·尺度:主与次
金斗拱 ·梁架 :雷公柱
②中和殿、保和殿 ·中和殿: 正方形、为四方攒尖顶,为皇帝临朝 前准备之处。
· 保和殿: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清乾 隆时重修。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原名谨身殿, 明嘉靖时改名建极殿,清顺治时始称保和殿。 为举行御宴和殿清宫 1·概况
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清嘉庆三年(1798)重建。 明代至清代康熙年间,此宫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雍正皇帝即位后将寝宫移至养心殿,这里就成为举行内廷典
礼活动和引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臣的场所。 清代,乾清宫还是皇帝死后停灵的地方。按丧葬仪式祭奠后,
再转至景山内的观德殿,最后正式出殡,葬入皇陵。
·装饰:大面积色彩的 统一和丰富精致的的 装饰小品——华表、 铜鹤、石狮、铜龟、 嘉量,御道雕刻
二·太和殿(明:奉天殿)组团
①太和殿
公元1417年完工,1421年与1557年失火后又重建,其后经 数次整修。
太和殿为皇帝登基、庆寿、冬至、元旦、集会或宣布重大 政令的场所。皇帝就在竖有屏风、上有蟠龙藻井的宝座上, 与皇族、重要大臣坐在殿内,其余朝臣则在殿外广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