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麻药中毒 ppt课件
&PH值
PH值升高,碱基浓度增加,局麻作用增强
&局麻药的联合应用
临床上常以脂类和酰胺类各一种混合使用,或以起效快的短效局麻药 与起效慢的长效局麻药合用,以获得起效快、时效长的效果,以减小 毒性反应的发生
(二)对器官系统的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
局麻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是先兴奋后抑制, 中枢抑制性神经元对局麻药比较敏感。
抑制型
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进行性抑制。神志淡 漠、嗜睡或意识突然消失、呼吸浅慢、有时出现呼吸 暂停甚至出现脉搏徐缓、心律失常、血压降低、以至 心跳停止
2、毒性反应的原因
单位时间内局麻药用量过大 误注血管内或注入供血丰富的部位 药物浓度高或未加缩血管药使其吸收过多过快 病人因病理生理改变,对局麻药的耐受性显著降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的不平衡而出现 兴奋症状,中枢过度兴奋可转为抑制,之后病人可 进入昏迷和呼吸衰竭状态。中毒晚期维持呼吸是很 重要的。
2、心血管系统
局麻药对心肌细胞具有膜稳定作用,吸收后可降低 心肌兴奋性,使心肌收缩力减弱,传导减慢,不应 期延长。多数局麻药可使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因此在血药浓度过高时可引起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等心血管反应,偶有突发心室纤颤导致死亡。特别 是药物误入血管内更易发生。
(二)高敏反应
不同个体对局麻药的耐受性差别很大。在 接受小剂量局麻药(不到一次最大量的1/3-2/3) 病人可突然发生晕厥、呼吸抑制甚至循环虚脱, 称为高敏反应。
高敏反应常与病人的病理生理状况及周围环境 的影响有关,如脱水、酸碱平衡失调、感染或室 温过高等都是促成高敏反应的因素
(三)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比较少见。偶有普鲁卡因、可卡 因等脂类局麻药过敏的报道,而酰胺类则极为罕 见。
❖ 警惕毒性反应的先驱症状,此时应停止注射。采用过度通气或控制呼 吸,以提高大脑惊厥阈值
❖ 最好用地西泮或其他苯二氮卓类药作为麻醉前用药(现一般不用巴比 妥类,它只起镇静对惊厥并无保护作用)
❖ 硬膜外或臂丛阻滞时,长效、短效局麻药混合使用可明显降低毒性反 应发生率
❖ 麻醉前尽量纠正病人的病理生理改变,如发热、低血容量、心衰等, 提高机体对局麻 ▪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吸氧治疗 ▪ 维持循环稳定:补充血容量或使用血管收
缩药 ▪ 糖皮质激素:宜早、量大 ▪ 可选用抗组胺药 ▪ 呼吸心跳骤停者按心肺复苏处理
变态反应的预防
措施难以确定。皮试可选用,但假阳 性率高达40%。若病人主诉对脂类过敏则 改用酰胺类局麻药
(四)特异质反应
高浓度局麻药对心血管的作用常发生在对中枢神经 系统的作用之后,但少数情况下较低剂量也可引起 严重心血管反应。
局麻药的不良反应
全身毒性反应 高敏反应 变态反应 特异质反应 接触性毒性反应
(一)全身毒性反应
1、毒性反应症状 兴奋型
耳鸣头晕、精神紧张、多言好动、口舌麻木、定向障碍、 烦燥不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呼吸困难、紫绀、 肌肉震颤甚至惊厥发作
➢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开放静脉输液以补充循环血量或麻 黄碱10-30mg静注,疗效不佳时用多巴胺20-40mg或间 羟胺0.5-5.0mg
➢ 20%脂肪乳剂
4、毒性反应的预防
❖ 应用局麻药的安全剂量,采用最低有效浓度与最小有效剂量
❖ 无禁忌时,在局麻药中加入适量肾上腺素延缓其吸收速度
❖ 严格操作规程,注药时常规回吸以免意外血管内注药
极少量药物就发生毒性反应。它与变 态反应不同,无致敏过程
(五)接触性毒性反应
若在神经或神经内直接注药,可因浓 度过高或与神经接触的时间过长,造成神 经功能和结构的损害
&缩血管药
局麻药中加入适量肾上腺素,浓度以1:20万(5μg/ml)为宜。一次 用量最好在0.25mg以内,不超过0.5mg。但对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 心律失常、周围血管痉挛等)、甲亢、糖尿病、气管内表面麻醉及末 梢动脉部位(如手指、足趾、阴茎等)行神经阻滞时禁用肾上腺素; 对产妇分娩、应用三环抗抑郁剂或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病人以及准备 应用氟烷、环丙烷、三氯乙烯的病人也禁用肾上腺素。
低 局麻药作用强度 注药速度 PH
3、毒性反应的处理
➢ 立即停止用药。发生惊厥时注意保护病人,避免发生意外 的损伤
➢ 面罩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和人工呼吸
➢ 轻度兴奋者静注安定5-10mg或咪唑安定3-5mg
➢ 惊厥时静注硫喷妥钠1-2mg/kg或琥珀胆碱1-1.5mg/kg , 但用肌松药时要有人工呼吸设备
局麻药中毒
局麻药的药效学
(一)局部麻醉作用
局麻药作用于外周神经产生传导阻滞。 阻滞程度与其剂量、浓度、神经纤维种类 及刺激强度等因素有关。
作用顺序:当药物浓度由低而高时,痛觉首 先消失,其次是冷觉、触觉和深部感觉, 最后才是运动功能
影响局麻药作用的因素
&药物剂量(浓度)
临床上常以增加药物浓度以达到增加阻滞深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