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开题报告我国税收流失问题

财政学开题报告我国税收流失问题

2、国外研究现状:
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税收流失的问题。1996 年,在俄罗斯的260万户企业中,照章纳税的只有43.6 万户,占企业总数的 17%;偷逃税企业则多达 216.4 万户,占到企业总数的 83%;其中根本就不纳税的企业有 88 万户,约占 34%。即使在一些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对稳定的国家,税收流失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工业化国家地下经济最为活跃的意大利,据经济学者曼克估测,20世纪 80 年代初意大利地下经济的增加值曾一度上升到占 GDP 增加值的 40%。如按1980 年的宏观税率 33.2%计算,80 年代初意大利的税收流失额占 GDP 的比重高达 13.28%。在日本,据有关部门推算,日本各行业的偷逃税额相当于 GDP的 5%,地下经济规模占 GDP 的比重达 10%以上。在德国,据联邦劳工局估算,德国“影子经济”的年均营业额达 2400 亿马克,有关专家估计仅偷逃税一项就使国家每年的税收流失额达 500 亿马克左右。即便是在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美国,税收流失的状况也不容乐观。据美国劳工部和国内收入署的估计,目前全美纳税人不遵守税法纳税的比率约为13%;美国劳工部的一项研究报告援引国内税务局的统计资料认为,1992 年美国地下经济的产值高达5390亿美元,约占美国当年全国经济规模的10%,1992年因偷逃税等而导致的税收流失约1270亿美元,其中仅个人偷逃税就达900多亿美元。千方百计地堵塞导致税收流失的各种漏洞、减少财政赤字,已成为美国税务部门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
9)辛浩,王韬.我国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的测算[J]管理现代化.2008
10)戴子钧.关于完善税收征管体系的思考[J]税务研究.2004
11)万绍群,巫晶.治理我国税收流失的四大对策[J]当代经济.2005
12)易行健,杨碧云.我国逃税规模的测算及其经济影响分析[J]财经研究.2004
13)曲顺兰.税收流失的经济影响与防治对策[J].税务研究.2003
选题意义:
税收流失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资源的不规范性再分配 ,它不仅意味着财政收入的减少 ,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足 ,而且还意味着降低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 ,影响了包括市场竞争、收入再分配、劳动就业和宏观调控在内的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公平与效率。税收大量流失,税收的财政收入职能发挥不充分,不但政府难以获得足够的财政收入,还会极大的影响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进而影响经济的稳定与增长。只有税收组织收入职能的充分发挥,才能够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提高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和空间,促进经济的更快增长,培植更多的税源。
陈秀梅(2009)站在经济学以及法学的视角对税收流失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她认为在经济学上,偷逃税款对纳税人而言会产生收入效应进而诱使纳税人逃避缴纳税款。而在法学分析上,她认为因税收立法、税收执法、税收守法以及税法监督过程中,因受主观与客观条件所限,故而导致国家税收收入大量流失。
朱军在《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流失问题及其治理措施》一文中,采用回归分析下的平均税负法,在定量估计、定性探因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税务部门的演化理论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首次估计了我国电子商务的税收流失规模。对影响电子商务税收流失治理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电子商务的税收流失问题亟待完善并提出了治理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流失的政策建议。
汤洁茵在《税收流失的司法补缺》中认为税收流失是国家征税权行使的不完满状态,司法途径应当成为对此征税权救济的重要和最终途径。针对在税收流失治理中我国诉讼制度对司法机关作用发挥的限制,为加强对税收流失的司法治理,应当对我国现有的民事、刑事和行政诉讼程序制度加以完善。
赵春玲在《缺乏非正式制度的约束是我国税收流失的重要原因》一文中也指出税收流失的治理是我国税收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我国税收制度体系中,并不缺乏政府建立的正式制度安排,而是缺乏非正式制度安排及其环境,正式制度的约束只有在社会认可并与非正式制度约束相容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而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形成关键在于强化税收制度的实施机制,强化以法律为中心的正式税收制度约束。
论文工作总体日程安排:
1、2014年11月3日至2014年11月10日 选定论文题目,
2、2014年11月10日至2014年11月20日完成开题报告
3、2014年12月1日至2014年12月12日 验收开题报告
4、2014年12月12日至2015年5月15日毕业论文写作
5、2015年5月20日至2015年5月29日 毕业论文答辩
研究方法:
通过借鉴文献,对税收流失、治理等相关著作、论文、学术期刊等查阅,了解税收流失的现状,借鉴其研究方法。收集数据资料,在积累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归纳。
关键难点的查找是一大难点。
解决方法:拟通过网络从数据年鉴等数据库中查找数据或借鉴他人收集到的资料。
指导教师意见:
签字:
年月日
学者贾绍华在《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一文中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对税收流失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引用博弈论和预期效用最大化模型等西方经济学理论对税收流失的成因和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引用制度经济学观点和方法对税收实现中的制度约束进行分析,提出逃税是因制度设计不合理而产生的隐瞒偏好的“搭便车”行为和寻租抽租行为。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经济学等方面对税收流失的根源进行了研究。
4、结束语:
我国税收流失问题严重,防止和控制税收流失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税收作为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应当保证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满足公共需求。
参考文献:
1)贾绍华.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2002,
2)胡永辉.借鉴国外经验治理我国税收流失[J]当代财经.2004
3)朱军.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流失问题及其治理措施[J]财经论丛.2013
辛浩、王韬在《我国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的测算》中运用现金比率法对地下经济发展的规模进行测算,证实研究我国地下经济造成的税收流失。
万绍群在《治理我国税收流失的四大对策》中提出我国应通过:(1)加强税法宣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传播手段,提高公民纳税意识。(2)完善流转税制,改革所得税制度,合理开征新税。(3)健行税收征管运行体系,尽快实现征管规模转换,规范税收征管,加大税务稽查力度。(4)消费立税,规范政府收入机制。四个对策来应对我国的税收流失问题。
3、国内研究现状: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的学者也开始了对税收流失问题的研究,部分学者将地下经济问题与税收流失问题结合起来研究,分析了地下经济的现状,并深入探讨了地下经济导致的税收流失问题;还有的学者针对我国税收体制改革和税收实践工作中所遇到的具体税收流失问题进行研究,并对税务机关提出一些防范措施和改进对策,这类研究是研究的人员最多、成果最为丰富的领域,研究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基本上涉及到了税收流失的各个方面。据有关资料2008年报道,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偷逃税面为50%,乡镇企业的偷逃税面为60%,城乡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偷逃税面为80%,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偷税面为60%,个体的偷逃税面在90%以上。骗避税现象也普遍存在,且骗避税手段越来越隐蔽化。
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状况:(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1、前言:
如何防止和控制税收流失是税制建设和税收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一直为世界各国的政府和经济学家所关注。在我国,由于财税体制正处于改革和创新阶段,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税收流失的问题就尤显突出,它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并造成政府宏观调控功能的弱化、收入分配的不公、市场价格的扭曲,进而导致不公平竞争,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税收工作和社会经济生活秩序。
14)赵春玲. 缺乏非正式制度的约束是我国税收流失的主要原因[J].改革.2003
15)伍云峰.我国税收流失规模测算[J].当代财经.2008
16)沈理明.逃税的经济与制度分析[D].厦门大学.2005
研究内容与方法(包括实验设计):
研究内容:
对我国税收流失问题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部分前言,主要包括对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及国内外对税收流失问题的研究状况。第二部分现状和问题的分析,主要根据我国近年来税收流失的数据对我国税收流失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意见建议,正对现存的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出发对治理我国税收流失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第四部分为结束语。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_我国税收流失问题的探究
学院:
专业:
姓 名:____
学 号:_
指导教师:
2014年11月16日
选题背景和意义:
选题背景:
马克思把税收界定为:“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列宁也认为,所谓赋税,就是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东西。税收作为国家实现职能的一种手段,具有调节经济的职能。但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税收流失的问题都不容乐观,税收流失的治理已经成世界性难题。如何防止和控制税收流失一直为世界各国的政府和经济学家所关注,在我国,由于财税体制正处于改革和创新阶段,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税收流失的问题就尤显突出。
4)闫胜利.税收流失问题的经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
5)周广仁.中国税收征管能力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
6)梁朋.税收流失规模-地下经济视角的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
7)王道树.英国税收流失估算方法及启示[J]涉外税务.2011
8)汤洁茵.税收流失的司法补缺[J]税务与经济.2007
现代最早研究偷逃税问题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卡甘(Cagan,P),他在1958年发表的论文《与货币总供给相应的通货需求》中首次运用现金比率法来估测美国由于存在地下经济活动和纳税人故意向国内收入署少申报应纳所得税而进行偷逃税的规模。而真正把偷逃税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范畴,最早在宏观和微观层次上展开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的,当属阿林厄姆、桑德姆和斯里尼瓦桑,阿林厄姆和桑德姆在1972年共同发表的论文《个人所得税偷逃税:一种理论分析》中建立了标准的阿林厄姆——桑德姆(A—S)模型,斯里尼瓦桑1973年在《偷逃税:一种模型》中,建立了个人是否偷逃税影响因素的预期所得最大法模型。阿林厄姆、桑德姆的A—S模型和斯里尼瓦桑的预期所得最大法模型构建了国外对偷逃税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在这之后的大多数经济学家和学者对偷逃税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并加以检验、扩展和深入。日本于1959年颁布《国税征收法》和《国税征收法施行令》两项法律、法规,构成了日本国税征收的基本法律制度。它赋予了国税局行政执法权、国税优先权、纳税义务扩张权、加强征收权以及拖欠税款处理权等一系列权利并附有严格的刑事处理规定。韩国财政部利用电脑对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大规模的双向交叉核对,核对率占发票总额的40%,据此控制了增值税税源的85%.其他西方国家如英国、印尼等采取重点抽查核对的办法对纳税人偷漏税的企图也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对于个人所得税,许多国家主要采用源泉扣缴制,如加拿大、比利时、意大利、以色列、荷兰、新西兰、挪威、南非、瑞典都在税法中明确规定,对工资、薪金实行源泉扣缴;对于公司所得税,许多国家一般采用以自行申报为基础的分期预付暂缴、年终结算申报的课征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