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轻重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演示实验二: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红色的水50ml。
小组实验:一组体积相同,轻重不同的的小球。
一组轻重相同,体积不同的立方体。
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板书: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新课学习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大家请看实验台上这七种物体(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首先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观察出它们在水中的沉浮。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并作好记录,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2.接着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并作好记录。
3.对比两组实验结果,有什么发现,提问学生。
4.学生回答。
(板书:看不出沉浮与体积和轻重有什么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
今天我们的实验就是用这种方法来研究的。
2.那么,今天的实验怎么做呢?(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有体积大小和轻重)
3.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4.师生共同探讨实验注意事项。
5.得到实验方案。
6.教师出示实验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重量的小球,一套相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
实验一:
(1)在同学们的桌上放着五个小球,请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板书:体积相同,轻重不同。
)
(2)分组实验:
(3)学生做好记录(猜测他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实验现象)
(4)小组交流。
(5)学生汇报。
(6)师生总结。
(板书:体积大小相同的物体,重的物体易沉,轻的物体易浮)
实验二:
(1)在同学们的桌上有轻重相同,体积不同的五种物体,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
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
(板书:体积不同,轻重相同。
)(2)分组实验:
(3)学生做好记录(猜测他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实验现象)
(4)小组交流。
(5)学生汇报。
(6)师生总结。
(板书:轻重相同的物体,体积小的物体易沉,体积大的物体易浮)
3.教师小结:采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研究得出,不同材料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体积大小、轻重有关。
(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控制变量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老师手上有一个瓶子,你能用什么办法改变它在水中的沉浮?指名学生答。
2.演示实验(器材:水槽,小瓶子,红墨水)。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
(改变了物体的轻重,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
过渡:生活中的那些现象是运用了这个工作原理?。
指名学生思考回答。
4.出示课件: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老师请大家一起去了解世界各国的潜水艇。
出示课件欣赏
6.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那些现象和潜水艇一样运用了物体沉浮原理?引导学生认识鱼也是应用了这个沉浮原理,师讲解鱼是怎样上浮下潜的。
7.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三、本课小结
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下沉,轻的物体容易上浮。
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下沉,体积大的容易上浮。
四、作业
阅读课文第P5—P6,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制作简易潜水艇。
五、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通过实验,看不出沉浮与体积和轻重有什么关系
2.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体积轻重有关
体积相同轻重不同重的易沉,轻的易浮体积不同轻重相同小的易沉,大的易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