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肝黄色及出血灶
肺黄染
皮下与各浆膜组织等黄染
感染了钩端螺旋体病而引起流产的 胎儿可见皮肤表面有大量的出血点 14
肾肿大,肾小管变性坏死,间质水肿、出血及炎细胞浸润
Leptospiral kiney
15
脑膜与脑—血管损害及炎症浸润
肌肉肿胀、出血,横纹消失
16
发病机制-内脏损害
内脏损害期的发病机理有三种特征:
1.毛细血管病损是基础:主要组织损伤和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损害。
2.临床类型的病理基础:由全身毛细血管病变导致 的各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则形成了主要的临床表 现,并依据受累主要靶器官的不同,就形成了各种 不同的临床类型。
3.本病的病理特征: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与组
织形态轻微变化不相一致。临床表现类型重者,组
以黄疸出血群(icterohaemorrhagiae)、波摩那群 (Pomona)、犬群(canicola)、七日热群 (hebdomadis)、秋季群及澳洲群为大多数国家和地 区的主要菌群。
国内已发现18群和70个血清型
5
病原学
生物学特性及抵抗力
不同型钩体对人的毒力及致病性不同而致病变轻重不 同;有些钩体产生毒素或溶血素。
但由于菌型繁多,故可再次感染。
7
流行病学-传染源
啮齿动物野鼠类 黑线姬鼠 畜中的猪
病人?
8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播 亦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粘膜受染。 亦有母婴传播,可引起流产或死胎。 接触疫水是传播及流行本病的重要环节。
9
流行病学-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高,疫区人群中60%血中可 检出特异性抗体,新入疫区的人易感性高,且易发病。
11
发病机制
钩端螺旋体
↓皮肤或黏膜
(血流) → 全身毛细血管的中毒性损伤
(早期) ↙
↓(中期) ↘(恢复期)
感染中毒期 器官损害期
单纯败血症 (leptospitemia) ↓
迟发型变态反应
↗ 肺出血
后发热
内脏损害 → 肝炎
反应性脑膜炎
↘ 间质性肾炎 眼部炎症
↘ 脑膜脑炎 闭塞性脑动脉 炎
12
13
next
18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连接处示意图
紧密
窗口
松动
开启
19
back
临床表现
潜伏期:7~13天,平均10天。 临床表现常多种多样,轻重不一。 病程分三期:早期(钩体败血症期)
中期(器官损伤期) 后期(恢复期/后发症期)
20
临床表现-早期
病后1~3天:各临床类型所共有的表现
1.发 热 2.全身酸痛 3.软弱无力 4.结膜充血 5.淋巴结肿大 6.腓肠肌压痛
感染后及病后仅获同型免疫力,故可二次感染发病。
10
流行病学-流行特征
流行地区:本病发病遍及全世界,以热带及亚热 带地区多见。
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本病发生或流行,以长 江流域及其以南、东南沿海及西南各省市自治区 较严重。
发病季节: 多在雨季夏秋季(6~9月),8、9月为 高峰。
青壮年、农民、渔民及下水道工人等高发。
(肺出血)、肝(黄疸)、肾(肾功能衰竭)、CNS(脑膜脑炎)
等脏器损害。
3
病原学
leptospira, 长6~20µm, 直径0.1~0.2μm,由12~18个 螺旋规则而紧密盘绕的密螺旋体, 一端或二端弯曲成钩状而得名。 革兰染色阴性但不易着色,镀银染 色呈黑色或暗褐色。
4
病原学
分型 发现及确定有23群和200血清型(98年)
22
临床表现-中期
2.肺出血型(lung haemorrhage type) 颇为常见,以全身毒血症状及轻重不一的咯血为特征。
轻度肺出血型---咳嗽、咳血,肺部少许湿罗音, 胸片可见散在点状或小片阴影。
肺弥漫性出血型----发热及中毒症状加重;气紧、心慌、窒 息,胸片双肺广泛点片状阴影或大片状融合;神志恍惚或昏 迷、发绀、呼吸不规律,大量咳血, 窒息死亡。
“发热酸痛一身乏,眼红淋大拒按压”
本期持续4~9天,绝大部分病例此时钩体自血液及 脑脊液中消失。
back 21
临床表现-中期
1.单纯型( simple type,流感伤寒型、感染中毒型) 为最常见的病型(占90%),仅有早期钩体败血症表现,轻 者似感冒,内脏损害少,3~10天自愈。 “发热酸痛一身乏,眼红淋大拒按压” 有些病例由于抵抗力较弱,菌型毒力较强,或因治疗不当则 发展为内脏损害而表现为相关类型。 其它:肝肿大、咽痛、红肿
织病变轻, 治疗后可完全恢复,如肺弥漫性出血时,
其功能障碍很严重,但病理损伤却较轻微。
17
发病机制-内脏损害
肺弥漫性出血机制
(1)具备三大发病要素:①钩体数量多, ②致病力强, ③毒力大; (2)由于钩体毒素与肺组织间相互反应引起肺毛细血 管功能改变或结构变化; (3)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连接处由松弛到完全开启,形 成细胞间的“孔道”或称窗口,红细胞则以伪足形式由 孔道中溢入肺泡;这种出血并非血管破裂出血,实属肺 微血管漏出性出血,故广泛、迅速,可致口鼻涌血; (4)肺组织无明显结构破坏。
为微嗜氧菌,用含兔血清的柯氏(Korthof)培养基在 pH7.2及28~30℃有氧条件下一周可生长。
在pH7.0~7.5的水或湿土中可生存1~3个月,对干燥 非常敏感,在干燥环境下几分钟即死亡,对理化因素及
一般消毒剂亦均很敏感。
6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南方以野鼠为主,北方以猪为主。
(二)传播途径:以接触传播为主,皮性:普遍,病后对同型钩体有免疫力,
2
概述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钩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鼠 和猪为其主要传染源, 属人畜共患病 (anthropozoonosis)或称自然疫源性疾病(natural focus diseases)。
基本病理 :全身毛细血管的感染中毒性损伤
临床特点:急起发热、发热、全身酸痛乏力、结合膜充
血、腓肠肌压痛及浅表淋巴结肿大。部分病例可伴有肺
第九章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第六节 钩端螺旋体病
Leptospirosis
1
学习目标
【掌握】 钩端螺旋体病常见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措施; 【理解】 1.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2.钩端螺旋体病的处理要点。 3.钩端螺旋体病的健康指导。 【了解】 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学、发病机制、病理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