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体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一、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大众健身运动所以体育心理学也相应有: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三者的区别:目前的现状:举国体制繁荣了运动心理学,全民健身计划昌盛了锻炼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处于弱势。
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侧重点体育心理学提高体育课教与学的效果学生、教师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运动心理学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运动员、教练员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页脚内容1健身心理学体育锻炼的前因和心理效应大众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二、体育心理学概述(一)概念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具体而言,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二)学科性质、研究任务和学习目的1、学科性质:理论学科+应用性学科+教育学科2、任务(1)理论:揭示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2)实践:为有效地进行体育教育、锻炼和竞赛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3、学习目的(1)理解心理因素如何影响个体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2)理解参与体育活动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三、研究方法(一)实验研究法1、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室内,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页脚内容22、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条件下,创设一定的情境,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3、准实验法:在自然条件下,可能对情境的控制力很弱,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二)现场研究法在现场直观察或询问,不操纵任何变量。
优点:简便;缺点:不能操纵和控制自变量,所以不容易明确自变量和应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心理测量法使用编制好的标准化的心理测量工具进行研究。
四、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体育心理学是一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但同时,它本身又包含了许多传统心理学的内容。
如:1、体育社会心理学比如研究体育领导理论和风格,运动团队的凝聚力等2、发展运动心理学主要探讨伴随着年龄和运动技能的变化,运动员发生的心理变化3、认知运动心理学主要探讨运动员的认知对随后的情绪及运动表现的影响,动机的来源,运动员对成败的归因等页脚内容34、教育运动心理学学生、运动员或健身者的运动表现如何,经常反映了一个体育教师、教练或健身指导者有效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5、临床运动心理学一部分临床运动心理学家研究阻碍运动员达到和维持高水平的运动表现的心理学问题。
6、个性运动心理学通过对运动员的个性的研究来预测运动员的未来,曾在20世纪70—80年代比较多,现在已经不大使用。
因为仅凭个性,而不考虑运动员的成长、发展、指导、训练、动机等因素,是不切实际的做法。
7、运动生理心理学研究者们想理解与运动表现相关联的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8、锻炼心理学和运动损伤心理学锻炼心理学:主要对参与和坚持体育锻炼过程中的而心里因素进行研究。
运动损伤心理学重视研究一些运动员比另一些运动员更严重、更频繁地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
页脚内容4第二节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一、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及体育活动的特点:1、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要求体育教师有一定的心理素养。
担忧学生有受伤的可能,运动量大,户外教学。
2、体育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3、体育教学的复杂性,使得体育教师除了掌握一把的心理活动规律外,还需要掌握动作技能的获得和发展的心理规律。
4、体育教师要掌握调整学生心理负荷、帮助学生在竞赛中达到最佳竞技状态的方法。
二、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一)体育实践工作的需要1、体育教学实践的需要激发兴趣、因材施教、更好的掌握技能和调节情绪、培养意志品质、增强自信等2、学校运动队训练和比赛的需要提高训练水平;使运动员处于最佳比赛状态;消除赛后疲劳、恢复良好身心状态。
(二)体育科学研究的需要第三节体育心理学简史和发展方向页脚内容5一、19世纪的动作心理学动作心理学主要研究动作的反应时间上。
反应时间:从刺激的出现到第一个反应开始所经过的时间间隔。
二、体育心理学简史(一)国外体育心理学的简史1、20世纪50年代前的体育心理学(1)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成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诞生(2)1897年,特里普利特把场地自行车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社会促进效应,发表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
(3)、美国的格里弗斯(运动心理学之父),在1923年在美国的伊利诺伊大学,开设了第一门运动心理学课程;1925年成立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在1926年编写了《教练心理学》,1928年出版了《运动心理学》2、20世纪50年代后的体育心理学(1)1965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2)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苏联、德国、日本纷纷成立运动心理学的实验室或研究所。
页脚内容6(二)中国体育心理学发展简史1、解放前,主要是编译西方著作2、解放后,1957年前苏联的《心理学》被翻译引进3、文革期间,体育心理学遭到严重摧残4、1979年,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三、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一)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分工将更为明确(二)运动心理学的专业领域将进一步细化分为学术运动心理学和应用运动心理学(三)、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将趋向综合化1、研究手段综合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2、研究工具中国化3、研究思路程序化4、研究范式生态化比如通过仪器设备的小型化,使得研究能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页脚内容7(四)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将更加广泛第四节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诞生于美国分为三个阶段:1、华生为代表的旧行为主义S——R2、斯金纳为代表的强化学说3、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二、认知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反对S—R,提出S——O——R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
三、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代表人物:皮亚杰页脚内容8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需要层次理论、无条件的尊重第二章运动中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为何要探讨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1、运动员、学生和老年人参加体育运动时的表现不同,除了跟运动技能水平有关外,还跟什么有关?2、M(otive)=V(alue)×E(xpectivity)动机力量=效价×(目标)期望概率效价:目标所具有的意义大小期望概率:目标实现(变为现实)的可能性幻灯片18第一节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页脚内容9一、目标定向及分类(一)目标定向的概念目标定向是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它是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
它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的数量标准,而是个体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二)目标定向的分类学习目标定向: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能力成绩目标定向:通过寻求有利的评价和避免负面的评价来显示和证明自己的能力。
学习目标的个体认为智力和技能都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力求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是积极的。
成绩目标的个体则认为智力和能力是天生的、固定的,因而力求搜集与能力有关的证据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有利评价,避免消极评价。
是消极的二、体育活动中的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两种目标定向的差异因素学习目标定向者成绩目标定向者看待成功通过努力、理解学习内容和合作获得进步通过超越别人获得成功运动目的通过运动认识到学通过运动获得知名页脚内容10习和合作的意义度和竞争能力运动道德和攻击性行为更重视运动场上的道德修养欣赏通过欺骗性行为去获得成功,更有可能在比赛中伤害他人运动快乐感与运动情境中的乐趣和满意度呈正相关是否产生运动快乐感取决于是否得到他理想的成绩学习策略倾向于使用不同的策略认为练习是无效的策略三、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定向对于体育教学而言,成绩目标定向容易引起学生间的相互比较,导致部分学生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学习目标定向下,学生以个人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为关注重点,更能获得满足感,也更容易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因此,体育教学中,因培养学习目标定向。
具体来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动作技能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动作技能学习,而不是关注自己的成绩、得分比别人好或者差。
(二)合理运用表扬方式:言语+非言语页脚内容11表扬主要集中在学生的纵向表现对比,减少学生之间的横向对比。
(三)合理采用分组教学形式进行小组之间的比较,这种做法会淡化个体的能力比较,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合理的评价方式多使用过程评价,少使用结果评价。
结果评价会使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他人的表现和分数,将注意力指向成绩目标,而非学习目标。
第二节体育活动中的目标设置一、目标设置的含义目标本身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化成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向一个方向努力,并将自己行为的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
二、目标设置的作用1、引导注意指向2、激发动机3、长时间的坚持参与4、使学生主动设计、执行最适合的策略和手段。
页脚内容12三、体育活动中有效目标设置的原则(一)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目标要对学生的能力有恰当的评价。
否则目标过高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感和挫折感,目标过低会降低学生的动机。
(二)设置明确、具体、可测量的目标要有具体的数字,具体的来说,两个要求:量化和期限具体目标对于激发动机最有效(1)具体的目标有助于导致明确而有效率的行为(2)有助于结果的评估,有助于定量化的检验是否达到了目标。
具体目标会比模糊目标产生更大的动机,导致更好的成绩(三)既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的目标富有挑战性的、困难的但经过努力完全可以达到的现实目标,对于激发动机更有效。
也就是说,应该为自己设立难度适当的目标。
因为超过现实可能性的过高目标会使人产生挫折感、怀疑自己,放弃努力;过易的目标又不可能充分动员、激发人的活动,挖掘人的潜力。
(四)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将长期目标转化为短期目标(1)每实现一个短期目标都可以使人相对较快的、较明显的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的因果关系(2)并不断产生克服困难以达到下一个目页脚内容13标的欲望和动机。
一般来说,短期目标最有效,但必须有长期目标的引导,行动才能更加自觉、坚持不懈。
具体做法:使用“阶梯型”目标设置:确定学生的最终目标和初始基础水平,在中间划分为几个层次。
(五)、既要设置目标又要提供反馈提供反馈更能激发学习潜能,更好地掌握技能。
提供反馈的频率是有讲究的,间隙性反馈的效果比连续反馈要好,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指导的依赖。
反馈应该以积极肯定为主。
(六)尽量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而不是结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