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地方新闻传播需遵循的六个原则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09)02-00
摘要:真实性、客观性、新鲜性、地方性、指导性、可读性六个原则是地方新闻传播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本文浅论了遵循六个原则的一些相关问题。
关键词:真实性客观性新鲜性地方性指导性可读性
关于地方新闻传播,首先要对它的范围加以说明,这样才有针对
性的论述。
“地方新闻”,既可指中央报纸、省级城市中心报纸的“地方新闻版”,也可以指地市州盟以下的地方媒体的机关报新闻传播。
本文主要以地市州以下的地方纸质媒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地方新闻传播必须遵循的共性原则和个性原则,以图解决当今地方新闻传播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一、真实性原则
一切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传播的威力所在,同时也是新闻和
新闻工作的生命所在,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所谓“真实”是指新闻媒体传播出去的新闻本身是真实的,符合生活原貌的,与新闻发
生的过程相吻合的。
真实性原则是新闻传播的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
地方新闻传播更要遵循真实性原则。
因为,在常人看来,地方媒体传播范围不宽,影响力不大,新闻批评能力不强,读者层次不高,因
此,在真实性原则上不必强求完全真实,真真假假,人们往往熟视无睹。
其实,这是一大认识误区。
越是地方性新闻,越与群众接近,而接近性恰恰是衡量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
不管什么级别的媒体,都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否则地方新闻传播将失信于党、失信于人民,其损失是很惨重的。
二、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是现代新闻报道的一种理念,在实践中它与新闻真实相
互依赖,也就是说,脱离了客观性的真实足片面的真实。
客观性是真实性的前提。
客观性的基本含义,是指新闻传播所讲求的正确、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行为与方法。
坚持客观性原则的目的,是正确、公平、公正、公开地反映现实社会的事物、事件和人物,使媒体增加可信度和权威性。
客观性原则是一切新闻传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但就地市报来说,客观性原则落实得不够好。
可能因为地市报业的市场化发展有些滞后,“机关报”占主体特征,地市媒体的基本功能还停留在以宣传、指导、教育功能为主要方面,忽视大众化、信息性、服务性功能的适时跟进与突破,造成客观性与导向性(或思想性)的不够融洽甚至对立。
其实,遵循客观性原则,对改进和提高地方新闻传播的方式、方法、质量、效果和媒体影响力都是有好处的。
坚持客观性原则,就是强调新闻传播必须用事实说话。
因为,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用事实说话,让人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符合唯物主义新闻观的,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
般规律的。
坚持客观性原则,就必须反对主观主义。
也是就是说,通过用事实说话,让读者便于接受,使其从对事实的分析比较中得出
结论来,这比“耳提面命”、“强加于人”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时,通过用事实说话,让人们“亲眼目睹”,从事实的自身逻辑中得到启发、教育和鼓舞,这比强加的空理论、大道理更能打动人、说服人。
三、新鲜性原则
新鲜性,是所有新闻价值的基础,没有新鲜性,新闻就成了历史,
新闻传播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新鲜性包括时间新、事物新、角度新。
所谓时间新,是指新闻传播要讲究时效性,立即抓住不断发生、发展和变动的信息。
当然,强调时间的新,并不意味着越快越好,它还得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传播的时宜性和社会效果出发,因此有的
表述为及时性,也就是说,要考虑它的报道价值和社会效应,如果单纯图快,只顾抢发新闻,则会造成差错,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作为地方新闻传播来讲,做到新鲜性应是得天独厚的,因为新闻
源很近。
但也有不如人意的情况,其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是版面容量有限,新闻一堆放成了旧闻;二是传输条件有限;三是“求新”意识有些淡薄,不善于“抢”新闻,不善于挖掘和提炼:四是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难字当头,则缩头缩尾,让新闻白白跑掉。
认真研究和落实新鲜性原则,地方新闻传播就会换一重天。
四、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是指“地域范围的区域性、产生与传播时空上的接近性、
阅读习惯及本土文化的相容性、本土作者的参与性、对本土生活的针对性”。
由此而来,地方性特色,体现在报纸定位上是地方性的,即主流新闻是地方新闻;体现在读者定位上是地方性的,即主体读者是本地各级干部和基层群众。
地方性是地方新闻传播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是地方新闻传播的个性所在,同时也是其新闻价值构成的重要元素。
在新闻的“接近性”原理中,新闻传播的内容与受众的接近程度越近,其新闻价值越大;在地理上、心理上、利益上越是与受众接近和相关的事实,其新闻价值越大。
因此,地方性是衡量受众关注度高低和新闻价值大小的重要标杆之一,是地方新闻媒体的立身之本。
地方性在传播内容上表现为特色地域、特色环境、特色经济、特色文化、特色语言、特色生活习俗等诸多方面,因此,坚持地方性原则,就必须注重对本土特色新闻资源的深入开掘、精心采编,充分利用“地利”优势,开发“原创信息”,把地方特色做浓,把地方资源用足,使“地方”上的读者感到亲切、对口味、合要求,从而使地方媒体拥有自己稳定的读者群。
五、指导性原则
指导性,是由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决定的,特别是处于基层的地市报,差不多都以“机关报”形象出现,承担的是党报功能,体现的是党报特色,在宣传政策、教育群众、指导工作、干预生活、引导舆论等方面,担负着特殊的使命。
因此,指导性是地方新闻传播必须遵循的又一个基本原则。
指导性是新闻传播的固有属性。
要知道,一切新闻传播都带有一定的倾向和目的,都是通过新闻信息或事实的传播,有意识地影响和引导社会公众的思想和行为。
由此,指导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用新闻事实影响和改变人们的认识,但其“指导”的方式不是指令和强行,而是在传播过程中,使受者在与传者平等的状态下自觉地接受来自传者的启发和引导的内容。
所以,只有认真把握“指导性”这个属性及其特点,才能使地方新闻传播指向明确,现实针对性强,在传播过程中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六、可读性原则
可读性,是指读者对新闻报道的接受程度,如果接受程度越高,其可读性就越强,如果接受程度越低,则表明其可读性越弱。
可读性的另一层含义,是指新闻作品易于阅读和理解的程度或性质,它不但追求内容的详尽、厚重和多角度呈现,而且追求一种良好的信息呈现方式,使读者更容易找到信息,更准确地理解和吸收信息。
可读性从新闻作品的内涵上讲,指事实可信、人物可亲、典型可学,指思想上有启迪性、知识上有收获性、工作和生活上有指导性,还指题材有趣、主题新颖、写法灵活,等等。
这些是衡量可读性的基本标准,地方新闻传播就要遵循这些标准,确保新闻的可读性。
以上六个方面,是地方新闻传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真实性、客观性、新鲜性、指导性和可读性是共性原则,地方性是个性原则。
地方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就由这些共性原则和个性原则构成,它们规定了地方新闻传播的方向及方式、方法、质量、效果,决定着
地方新闻媒体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玉刚,李守松.地市报如何以当地新闻打天下.青年记者,2006,(10).
[2]冯宇飞.试论报纸的“易读性”及误区规避[j].新闻战线,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