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一、不定项选择题。
(1分*5=5分)二、名词解释(5分*4=20分)1、文化经济总量增长答:文化经济总量增长是指以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为核心内容的文化产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在递升过程中所反映的数量比例关系。
这种数量比例关系所反映的是文化经济增长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以及由这种数量的比例关系所揭示的文化经济发展趋势。
2、商品性文化需求答:商品性文化需求是指人们通过购买手段,支付一定的价格,以货币交换方式实现的需求。
根据需求动机的不同和购买结果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投资性文化需求和娱乐性文化需求,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
3、文化消费答:文化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享受文化消费品和劳务的过程,简单地讲,即是对以一定物质或服务劳动为载体的精神获取行为。
4、浮动价格答:浮动价格,也成“国家指导价”。
这是指物价管理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某些文化商品的价格可以在基本价格的基础上,在一定的幅度内进行浮动而形成的价格。
5、物态化文化生产答:物态化文化生产是运用社会化生产工具将原创性文化产品制作、加工、复制、转化为社会产品的生产过程,是整个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的后形态——物化形态。
其特征是将具有价值的原创态成果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化成果,是机器复制时期最主要的方式。
6、文化供给答:文化供给是指文化生产部门为满足社会的文化需求而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和市场提供的文化商品和商品的数量,与文化需求相对应。
它作为文化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文化需求共同构成文化经济的基本矛盾运动。
7、产权价格答:所谓“产权价格”,是现代社会发明和创造的一种用以约定判断文化商品价值标准的特殊货币表现形式。
它是通过对作品的著作权,即对精神生产者原创成果的知识财产权的法律认定来实现的。
8、文化投资答:文化投资是指一定的经济主体为获取社会的、经济的效益而投入货币或其他资源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经济活动。
它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
三、简答。
(10分*3=30分)1、简述造成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原因。
答:造成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原因有三个:①一是由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在运动过程中发展到革命性变革时的节奏快慢不同,即经济基础的变革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变革并不总是同步发生的,而是以或快或迟的表现形式出现的。
②二是文化的增长不仅受经济的制约,而且受政治、法律、哲学、道德、社会思潮等诸多意识形态的影响。
③三是文化作为一种有生命的社会现象,终究还是一种积累,有自己特殊的运动规律。
因此,在一定的经济规律支配下,文化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既有平衡,也有不平衡;既有成比例发展的时候,也有不成比例的时候;既在同一社会水平线的对称点上相应,又在历史的长河中螺旋形的曲线交叉向前推进。
2、简述文化供求的调节手段。
答:文化供求的调节,是指根据文化供求关系的矛盾状况,运用一定手段进行调整,以保持基本平衡的行为。
文化供求的调节因发生机制不同和性质的差异,可以分为通过价值规律来自发的调节和通过某种手段对供求矛盾运动实行干预来进行自觉调节的两大类。
而自觉调节有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价格调控。
在各种经济杠杆中,价格是调节文化市场供求关系最重要的杠杆。
通过支持和限制,可以分别根据文化商品的不同市场情况而对供求实行有效的调控。
②税收杠杆。
通过对文化生产和供给的分析,根据不同性质和档次实施不同的税率,已达到保护、鼓励、促进和限制不同文化商品的供给目的,是调节文化供求矛盾的又一重要手段。
通过税收杠杆对文化生产和供给的不同利益的调节作用,引导生产和消费,从而是文化供求关系实现有效的均衡。
③财政资助。
这是社会自觉调节文化供求关系的又一重要经济手段。
它包括政府直接财政拨款、间接资助手段和民间赞助等形式。
对文化实行一定的财政资助,是满足社会各类文化需求、保证文化供给、提高市场整体供给能力、缓解需求压力、调节文化供求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
④行政立法。
这是政府运用法律形式对文化供求进行调节的文化行政管理手段。
它通过立法对文化艺术生产和供给实行禁止或提倡,体现国家关于文化的管理意志,保证对文化供给的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
3、简述文化商品与公共文化商品的不同。
(此题答案需要考虑!!!)答:①作为文化物品的对象性关系存在,仅就文化商品与公共文化产品的对应关系的经济学意义而言,文化商品是进入市场可供交换的文化产品,赢利性是它的市场品性;公共文化产品,即所谓文化的公共物品,因无法实现谁消费谁付费的原则,市场机制在公共文化产品运行中基本失灵,非赢利性,即公益性是它的主要品性。
②文化商品作为一种私有物品的话,一个人在使用或消费文化商品时就意味着他人不能同时使用或消费该物品,因此,文化商品具有在消费上的竞争性。
公共文化产品作为一种公共物品的话,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造成其他人消费的减少,因而具有非排他性。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关于公用物品和私用物品的理念套用到关于公共文化产品品性上的把握上,而必须对公共文化产品的本身做较为深入的分析。
4、简述现代化文化生产的形态及关系。
答:现代文化生产形态包括原始性文化生产和物态化文化生产两种形态。
原始性文化生产是文化生产者(作家、艺术家、理论家等)以个体性精神劳动形式,按照个人的意思,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社会、人生、宇宙等的看法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即所谓的创作或写作,是整个文化生产过程的前形态——原创形态。
物态化文化生产是运用社会化生产工具将原创性文化产品制作、加工、复制、转化为社会产品的生产过程,是整个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的后形态——物化形态。
其特征是将具有价值的原创态成果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化成果,是机器复制时期最主要的方式。
两种文化生产形态作为文化生产过程中前后两个环节,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品格。
原创态文化生产是充分自由的个体化的主体精神劳动过程,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色彩、非组织化生产的特征,因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这个过程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生产者个体的多种主观因素。
物态化文化生产是受制于原创态文化生产的成果质量和社会需求而进行的集体性(组织化)生产过程,带有很强的市场选择和客观色彩,有组织的生产特征,因而具有很强的社会和经济的功利性。
其集体性及组织化的生产程度高低,完全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和工具的现代化程度。
原创态文化生产是高度的精神劳动过程,尽管这个过程的结果有许多也直接表现为物化形态(如雕塑),但其生产的欲望和原始动机则完全取决于生产者的文化冲动和激动。
物态化文化生产是将原始产品商品化的物化劳动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是可供进入流通领域进行交换的社会文化商品,因而其生产规律受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的制约,价值规律的运动曲线规定着这个生产过程的走向。
5、简述文化消费的特点。
答:1)、文化消费内容的精神性。
文化消费的内容主要是精神的,较之物质消费具有极强的精神性。
2)、文化消费能力的层次性。
文化消费能力的层次性是指消费者所具备的关于如何消费、如何使用消费对象的知识和才能。
文化消费能力的不同,文化消费的对象也往往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文化消费对象,由于能力不同也会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3)、文化消费时间的延伸性。
在文化消费活动中,消费效率的提高表现为时间的延伸。
人们花费在某种文化商品上的时间越长,说明这种文化商品对人的意义(或吸引力)越大,而对于意义(或吸引力)不大的文化产品,人们一般是不愿多花时间的。
4)、文化消费对人的灵魂的塑造性。
文化消费是一种“无形”的过程其作用和价值是与物质消费不同的,这方面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对人的思想和灵魂的塑造上。
5)、文化消费对社会文明的促进性。
文化消费能够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从保证劳动力在更高素质上不断被再生产出来。
文化消费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觉悟,从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文化消费能够改善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从而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把握文化消费的特性,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优化文化消费结构、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6、简述文化发展战略的特征。
答:文化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政策性和可持续性的特征。
1)、全局性。
全局性是文化发展战略最主要的特征和最基本的属性文化发展战略所克服的问题和矛盾都是属于整体性的、全局性的,而不是部分的和局部的。
文化发展战略就是要求从文化发展的全局出发,分析构成文化全局发展的各个局部、部分和因素之间的关系,找出影响并决定文化全局发展的局部或因素,从而做出相应的谋划和安排。
在着眼于全局制定和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时,必须认真分析构成文化发战略全局的各个部分相互之间的关系,真正把握住那些制约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全局的部分,从而做出正确的战略和指导。
2)、前瞻性。
这就要求文化发展战略本身在处理和解决这样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时,必须要有超前的思路,以足够的时间提前来思考、安排解决与克服这些问题和矛盾的过程和阶段。
立足当前,规划未来,妥善处理当前与未来的文化关系,是文化发展战略的思考的紧要之点。
3)、政策性。
制定和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完成对当下文化资源配置状况的重组,只有通过政府文化政策的调整和重新制定才能实现,同时。
如期实现新的战略目标,也只有借助政策的扶持、保护和约束。
没有这种政策性的安排。
文化发展战略也就失去了它的全部合法性依据和实现的可能性基础。
4)、可持续性。
文化发展战略就不仅要包括自身发展的有序性和连续性——这种有序性和连续性是确保战略稳定性的重要前提,而且也包括文化本身发展所必需的文化的社会生态环境,即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没有这样一个与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环境系统,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7、简述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答:1)、与文化消费目的相一致的资源效能原则。
社会生产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文化消费的需求对社会生产具有先导的作用,因此,根据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效能,自是文化资源配置的题中之意。
2)、与文化生产目的相一致的机会成本原则。
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准则在于追求资源报酬最大化。
按照机会成本原则,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就是:用一定的文化资源生产某种文化产品所则道德收益不低于它的机会成本。
四、论述题。
(15分*2=30分)1、论述现代文化生产的特征。
答:现代文化生产的发展与其他生产行为相比较,呈现许多新的特征。
1)、较高的知识、技术和智能的综合性。
现代文化生产,本质上是知识的转移和智力的开发,是较高水平的智力运动。
无论是艺术表演、激光唱片的生产,还是影视制作、图书出版,没有知识、技术和智能的综合效应就没有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生产。
这种综合性越强,文化的社会有效性就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