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本企业能源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程序的内容与要求。
适用于公司能源利用全过程的能源因素识别与控制活动。
2 目的
本程序旨在识别公司能源利用过程中的能源因素,评价出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并确定控制次序,为制定目标、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3 术语
3.1本程序采用GB/T23331-2012 idtISO50001-2011中规定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3.2能源因素:在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影响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
4 职责
4.1 安全保障部负责能源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的组织领导工作。
4.2 安全保障部负责确定能源因素评审小组,并召集会议,评价、确定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4.3 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的能源因素进行排查、识别和控制措施制定、实施。
4.4 安全保障部负责编制企业的能源因素清单,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清单。
4.5 能源管理负责人负责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及控制方案的审批。
5 管理程序
5.1 能源因素的识别
5.1.1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能源因素调查工作,对存在的或者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相关的或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识别时填写《能源因素调查表》(附录A),并在此基础上汇总列出本部门的能源因素,填写部门《能源因素清单》(附录B),经部门领导审批后,将部门的《环境因素清单》(附录B)报安全保障部备案。
5.1.2 安全保障部负责组织能源因素的识别工作,在部门识别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调查,特别是针对企业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相关的或可能存在的能源因素进行识别,并建立企业《能源因素清单》(附录B)。
5.2 系统划分
将公司整个能源流程划分为生产系统、供能系统、办公系统、辅助系统和其它系统。
a.生产系统包括:制造部管辖的中型电机分厂、高速电机分厂、大型电机分厂、线圈分厂、冲剪分厂、金加工分厂、工具分厂、轴承分厂、特种电机分厂和质量保证管辖的试验室。
b.供能系统包括动力站房及其相关输送管线网。
c.办公系统包括各管理部门。
d.辅助系统包括后勤、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