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历史教材的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陈其……三、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刻不容缓。
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发挥其教育功能,提高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挑战。
90年代以来,历史课程教育改革在中国进一步深入。
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试验大纲)。
与以往的大纲相比,试验大纲有了明显进步。
比如,它提到历史学“具有认识社会和教育的功能”;对“提高国民的素质”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认清世界发展进程,进一步了解国情”。
基础知识方面,它强调要学生“认识近代以来世界形成统一整体的进程,近代世界格局的变化”。
能力培养上“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认识历史的方法”;思想教育方面,增添了“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和养成“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等等。
但是,随着形势的迅速发展,试验大纲的局限性开始显现,表现在:历史教育的很多功能没得到充分发掘;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品格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所忽略;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体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照顾历史学科体系,对历史教学体系则考虑不足;知识点密度大、概念多、理论性偏强、难度偏高,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到的首要任务,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它还指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在智育方面充分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0年教育部制订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以下简称修订大纲)。
这部大纲是在1996年国家教委编订的《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基础上修订而成。
根据这部大纲修订的历史教科书(试验修订本)经过几年的试验,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历次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这部大纲在许多方面都有了新进展。
首先,高中历史教学的总体目标更加全面。
它规定,要“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公民”。
其次,思想教育目标的内涵得到拓展。
除继续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和“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外,大纲中出现了一些新提法,如“使学生进一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国情教育”被提高到很重要的地位。
所谓国情教育,是需要学生了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增强他们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历史责任感。
通过高中的历史教学,还要使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认识闭关自守、因循守旧是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理解改革开放、善于创新,才是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必由之路。
世界近代现代史作为选修课之一,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意识.”“正确的国际意识”的提法与传统上的“国际主义教育”相比,更加符合时代的精神,也拓宽了世界历史教学中思想教育目标的内涵。
第三,能力培养的原则得到充分强调.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把历史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修订大纲突出了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与以往大纲相比,修订大纲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更加具体。
其宗旨是: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历史学习中的核心能力是历史思维能力。
修订大纲对“研究性课题”的新设置是一重要突破,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研习过程中,首先涉及到搜集和整理与本专题有关的史料,尔后对已有资料进行解读、判断和运用。
接着,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通过对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活动,发展了历史思维能力。
在更高层次上,教师在教学中“即要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前后联系,又要注意本国史与世界史的横向联系,还要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以“培养学生用发展与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第四,大纲特别指出:知识教育的目标不是就历史论历史,而是希望通过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线索、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把握,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使历史教学尽可能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达到“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的目的。
历史知识传授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现实问题的有机结合,必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第五,大纲注意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丰富历史内容。
修订大纲在教材内容方面,尽量吸收史学界公认的新成果。
对某些历史阶段的定性,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更加趋于客观。
以世界历史举例说。
在90年大纲中,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等历史内容,都是作为西欧封建社会解体时期的历史内容加以处理的。
试验大纲已经吸收了史学界的新成果,表述为“14、15世纪,人类开始向近代迈进”,“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修订大纲保留了试验大纲的基本思想,但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表述为“是一次具有世界影响的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对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历史内容的表述,也从原来的相对片面和主观转变为更加全面和客观。
90年大纲中,对世界现代史的定性从“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走向衰落、灭亡,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历史”改变为现在的“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此外,修订大纲还加入“人类开始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一句。
再例如,对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评价,也从原来的全面肯定,到现在客观地指出其弊病,如“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严重失误和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的问题”;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加入了它“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修订大纲根据新的历史发展,把历史叙述的下限延伸到20世纪90年代末。
与几年前相比,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世界格局和发展趋势方面显现出新的特征。
中国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取得了一系列巨大进展。
过去几年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内容十分重要,对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时代特征和走向,更清醒地应对21世纪挑战大有裨益。
举例说,在世界政治方面,大纲突出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变化。
在经济方面,则指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化、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的继续发展。
修订大纲进一步拓展了历史叙述的对象和内容。
建国后的几本大纲,多以政治史为主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中国史学界通过自身探索和对国外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合理借鉴,逐渐重视社会史、文化史、学术思想史、科学技术史和教育史等方面的内容,使历史叙述的对象更加丰富和全面,展现出更为真实生动的历史画面。
修订大纲中对文化史方面的内容,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内容增加幅度较大,如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17世纪至20世纪的自然科学和第三次科技革命。
修订大纲还特别提到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的初现端倪。
这些内容的增加,使高中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精神文明在历史过程中推动作用的理解,认识科学技术作为重要的生产力,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格局,以及人类的日常生活。
世界史部分努力突破欧洲中心论,增多了亚洲史的内容。
中国作为亚洲国家应当重视亚洲的历史和现状。
在试验大纲取的基础上,修订大纲讲述了较多亚洲史的内容,如“16至18世纪的亚洲”、“亚洲革命风暴”“亚洲的经济发展”几节。
此外,在西方国家的殖民活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和亚非的民族解放运动等节中,对亚洲史多有涉及。
2002年春,教育部对2000年大纲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
对原来大纲的内容进一步简化。
目前根据这部大纲修订的教材,目前正在审查过程当中。
预计2003年开始使用。
目前,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正在加紧进行。
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之后,经过多方面专家的共同努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目前已经完成。
它对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的如何衔接,如何最合理有效地建构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和教材进行了探索。
现在的征求意见稿体现了新的趋势,改革力度比较大。
它指出,高中历史课程应体现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历史课程的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增强与社会发展、现实生活以及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适应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总体思路是: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特长,为其进入高一级学校及学习化社会奠定基础。
根据目前的设计,高中历史课程由三门必修课和七门选修课构成。
必修课每门为2学分,共6学分。
选修课每门为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任选若干门选修课。
2002-11-28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