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英师11203班201200621姓名:肖福玉《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的文献综述摘要: 第二语言研究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母语基础上怎样学习另外一种语言。

大家普遍认为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很大负面影响。

然而,在教学经验和一些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母语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不但不具负面影响,而且有促进作用。

本文就此作了研究和分析, 指出了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可资利用的研究基础, 它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促进因素。

[关键词]:母语;二语习得;母语迁移;母语思维; 中介一、引言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结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母语是习得二语时最不容忽视和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许多研究者对母语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各类相似或相悖的学说。

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母语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进行较全面的论述,探讨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为减少母语迁移对外语学习的阻碍提出切合实际的策略。

二、母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一)母语与第二语言的概念母语(Mother Tongue)是指本民族的语言,所以也叫本族语(Native Language),与外族语或外国语相对应。

本族语和母语通称为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是泛指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会的一种语言。

当然。

它又分为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这叫习得第二语言。

在非目的语的环境中学习第一语言或母语之外的其他语言,则称为外语。

目前,在二语习得领域,多数研究者对外语和习得第二语言不加区分,统称第二语言。

(二)母语迁移学习任何一门语言,母语都会对其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

所谓母语迁移,就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母语对所学语言的影响。

其中,正向迁移是指对学习有利的语言习惯迁移,在母语与目的语有相同的形式时会出现这种情况;负向迁移,它是由于套用母语模板或规则而产生的不符合目的语规则的用法。

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语言迁移的中心问题就是学习者的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影响问题。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世开(赵世开序,高远,2002)明确指出:母语的迁移是二语习得研究中“根本性的问题”。

近半个世纪以来,二语习得界争议最大的问题是怎样评估母语或者第一语言在二语习得的影响,这同时也就是语言迁移研究的核心问题。

认知心理学认为:迁移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

无论是“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还是“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实质上都是迁移能力(transfer)的外在表现。

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两种,如果旧知识的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帮助、促进作用,它就是正迁移;反之,如果旧的知识、经验的迁移妨碍了新知识的获得,它就是负迁移,即干扰(interference)。

(Robert M.W.1987)。

那么什么叫做语言迁移呢? Odlin(1989)在他的著作《语言迁移》中是这样下定义的: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既然“语言迁移”所指的就是“语际影响”,影响不仅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那么所谓的语言迁移就应该是包括了正负两种迁移。

但是由于母语干扰在中国学生的二语习得中起重要作用,语言教师和语言研究者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了对于语际差异的负迁移上。

(三)习得”与“学习”的差异克拉申认为,流利的第二语言是运用“习得的”语言系统的结果,只有语言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

而有意识地“学习来的”语言知识只能用于监控,而不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

克拉申对“习得”与“学习”的区分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二者绝对不是相互独立,毫不相干的两个过程,事实上这两种过程会交织在一起,无法截然分开。

“学习”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也可有像“习得”来的知识那样处在“不自觉”的状态,低估了这种知识,就等于否定在课堂情景下学习第二语言的可能性。

(四)母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比较母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共同的特点。

(1)学习者都必须具备习得语言的生理条件,如必须有健全的语言器官。

(2)学习者都必须有习得语言的环境。

一般来讲有两种环境:一是目的语的社会环境;--是课堂环境。

(3)不论习得母语还是第二语言,都必须有习得语言的三大因素(语音、词汇和语法)及其语用规则和文化。

母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间的差异。

(1)学习者年龄不同。

母语习得者一般为幼儿,第二语言学习者一般为成人。

(2)学习过程不同。

幼儿是无意识进行的,没有讲解,也没有机械练习,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是有讲解、有练习、有意识地进行的。

(3)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不同。

第一语言是在自然语境中习得的;相比之下,大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在非目的语的国家学习。

在学习方式上,第一语言一般没有正式教授,第二语言通常靠课堂正式教学学会的。

二、回顾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Lado的Linguistic Across Culture一书中对对比分析假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学生在学习外语时会发现一些东西很容易学而有些东西却很难学。

与母语相似的地方对学习者来说很简单,不同的地方则很难。

因此,该假说认为,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受到很强的影响,这种影响过程被称作“语言迁移”。

语言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

正迁移对二语习得有促进作用,负迁移对二语习得有干扰作用,阻碍二语习得的进程。

王初明教授认为,母语的作用被放在年龄研究的显著地位。

这一事实意昧着母语可能是影响二语习得的最重要的因素。

成人学习二语和儿童学习二语最大的不同是成人在头脑中储存了一种语言。

成人感到学习二语很困难,很可能是母语在起干扰作用。

三、母语在二语习得中作用的研究现状截止到现在,已经有许多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做试验,收集数据,目的是为了探究母语在二语习得中到底起多大的作用。

从20世纪70年代起,学者们做试验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二语习得理论。

近些年来,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尤其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最为突出。

基于乔姆斯基的参数理论,近几年的外语习得研究主要是关于学习者能否在不受母语影响的条件下而学习外语。

一些研究者发现人们能不受母语的影响而学习外语,而另外一些人得出相反的结论。

现在,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更全面,得出这样的结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是语言迁移研究的中心课题,既有正迁移,又有负迁移。

四、结语综上所述,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的知识和技能没有负面影响,也不是干扰,它是一个很重要的促进因素。

有关母语作用的传统语言学观点与实际的第二语言研究并没有达成一致。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基础,同时也是丰富的可利用资,总之,在学习者的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思维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它对二语学习者既有促进作用又有阻碍作用。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学习基础,它能帮助学习者梳理所获得的语言输人,并使学习者习得二语的技能不断进步,但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研究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是为了了解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更好地帮助外语的教与学。

如何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仍待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2]文秋芳,郭纯洁,母语思维与外语写作能力的关系[J] .现代外语, 1 99 5 , (4 ) : 44 一4 6 .[3]桂诗春. 心理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 85 .[4]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课上的作用[M]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5]许菊.标记性与母语迁移[J]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 2).[6]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回顾、反思和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7] 文秋芳和郭纯洁. 母语思维与外语写作能力的关系: 对高中生英语看图作文过程的研究[J]. 现代外语, 1998.[8]许余龙. 对比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13]梁改萍, 冯小钉.标记性及其在母语迁移中的作用[J].平原大学报[7] R o d E llis . U n d e r s t a n d in g Se e o n d L a n g u a g eA c quisition [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 5 .[10] Lado. R.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M]. Ann Arbor, Mi 2007年第4期(总第9期) 王蕾, 陈俊: 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11]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Press, 2004. [12]Selinker, L.Rediscovering Interlangauge[M] .London and New York。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