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提要:本文认为母语有助于第二语言习得。

根据传统语言学的观点,母语对外语学习只有“负面”影响或起“干扰”作用。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反映语言学习的本质。

表面上看母语“影响”了外语表达,实际上是母语“帮助”学习者完成了语言交际任务。

应该把“干扰”看成“调节”。

二语习得理论认为,母语既是外语学习不可缺少的背景和基础,又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

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表明,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呈正相关关系,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母语;二语习得;正面影响,资源引言:母语思维是二语习得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现象。

二语学习者,特别是二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在进行听、说、读、写等任务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依赖母语帮助理解或输出。

那么,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有什么影响?对这个问题普遍的看法是母语思维阻碍了二语学习,尽管这种看法并不是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

事实上在二语教学界,人们一直将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阻碍作用当作常识来接受。

然而,近年来,有研究显示母语思维问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思维的影响并不总是消极的。

Cohen(1998)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中用一章的篇幅谈一语、二语思维问题,他还将一语或二语思维当作学习策略来看待。

这种对母语思维现象的再认识对二语习得理论和实践都不无裨益。

因此,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初级和中级阶段,由于学习者的母语水平与外语水平相差悬殊,总会在情急之中或不得已的情况下“借用”母语知识或母语能力,借以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交际目的。

一、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母语思维1.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错综复杂,很多问题至今也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但大多数心理语言学家都趋向于这种认识:即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不是天生的,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社会的产物;语言则是人类传达、交流和保存思维成果的主要工具,是思维的主要物质外壳。

思维先发于语言,思维创造语言,但思维对语言有依赖作用,语言可固定思维的方式并协助思维的进行。

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和思维是人类和客观环境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

语言和思维有其各自的发展规律,也有其相互影响的规律,但两者都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

各个民族观察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任何人从出生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一定的文化和语言环境里,客观的社会环境必定对人的思维能力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人类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有共性,也有个性,他们运用语言来体现和组织生活经验的方式自然也有同有异。

若仅探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那么二者中思维起着主导作用。

反映在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上,强调外语思维的重要性是符合思维主导作用原则的,但事实上这种看法忽略了一点,即研究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这一基石。

对大多数人来讲,学习外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它表达自己在母语环境下的思维成果,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不带有深深的母语思维烙印是不可能的。

在学习与应用外语的过程中,外语及其所依附的外语思维在与母语及其所依附的母语思维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是必然的,外语思维和母语思维在此过程中相互冲突,并由于思维的共同性而求同存异,相互融合,最终在母语国家产生一种新的带有母语思维烙印的外语国别变体(varieties)是非常自然的。

2.母语思维的作用既然各种语言之间有共性,那么在外语教学中,作为已经掌握了母语系统知识的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借用母语的规则。

按照Ellis的观点,母语作为一种已经获得的极为稳定的知识和习惯,当它和目的语类似的时候,学生在这些“普遍”的方面可以学得更快,这样,母语可以加快目的语的学习过程(Ellis1994)。

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关系多年来一直是外语教学所关注的问题。

大多数人一谈起母语就联想到母语的干扰作用,作这方面的分析必然要涉及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各个学科和各种技能之间,或者在同一学科和技能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经常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这种相互影响与学习的效率有一定的关系,心理学家把这种情况称为“学习的迁移”。

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正面促进的,叫做“正迁移”,如果影响为负面的阻碍作用,则叫做“负迁移”。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是把外语作为自己的一种辅助语言工具来使用的,他要知道某个词、某句话在他的母语中是什么意思,这是合理行为,不可避免的。

问题在于怎样才能处理好母语、外语与所指称或涉及事物的联系。

学习和使用外语就是为了协调两种语言的关系,力图等值的进行语言的转换。

我国外语教学中普遍多关注“负迁移”问题,而没有很好的考虑到语言共同性问题,较少考虑如何利用语言共性来促进“正迁移”,提高外语学习效率。

因此,掌握好“正迁移”是外语学习成效大小的关键之一。

3.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说明母语思维在外语学习中存在的必然性以英语为例,英语正越来越被看做是一种国际交往的工具,它不再为一国或一个民族所专有,而是一种中性的信息媒介,“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也不再被看作仅有的两种标准语,而只不过是英语的两种国别变体”(汪榕培1991)。

这种现象是在不同环境下思维方式影响语言的一种表现,像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一样,汉语典故“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英语一旦在某一地区被采用,不论其目的是科学、技术、文学还是人的名望、地位或是现代化,它都会经受一个再生过程,部分是语言上的再生,部分是文化上的再生”(孙骊1989)。

由于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必然表现出一些中国特有的方式,这是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结果。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对外宣传和交流的迅速增加,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等领域表达中国独特事物的英语词汇大量出现,在词汇、句法以及语篇等方面都对英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英语在中国正在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国际交流工具,China Daily 和Beijing Review 一类的期刊充满了中国社会文化各方面特有的词汇和表达法,如one country, two system (一国两制),vegetable basket project (菜篮子工程)等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表达法,得到广泛的使用和传播。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言学是一门联系实际的科学。

”语言做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离不开社会因素,必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语言教学的各个方面必须密切联系实际,才能真正产生“实用价值”。

而目前在我国英语教学中,有一种强调“标准化语言”的倾向,一味追求学习者要达到用外语思维的目标,不重视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好象这种英语是一种低水平的、不标准的东西。

事实说明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从实践上看,用外语思维主导外语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一接触现实,那些学到的“标准文学词汇”就显得苍白无力,其实际交际能力大打折扣;从理论上看,它对语言与思维间的关系理解不透,片面解读心理语言学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忽视了思维是一种心理和精神活动、不能割离思维者所处客观环境而单独存在这一事实。

一种语言的存在理由就是它的使用价值。

China English的存在说明了中国人在讲英语时往往必须说中国所特有的词语,因此,从实践的角度看,英语确实是与中国社会环境有越来越多的结合。

正视这一点能促进我国语言工作者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使英语与汉语的思维方式更好的结合,改变把China English 称为污染英语之类的导向;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注重母语思维的作用,立足于国内背景,同时兼顾国外背景,改善我国目前外语教学的现状。

二、母语思维的正迁移与其分类由于语言之间存在着许多共性,母语思维的正迁移会对第二语言习得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正面影响。

这种影响体现在第二语言学习的方方面面,出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语音、词汇、语义、句法等。

1.母语思维的正迁移母语思维的正向迁移指母语与目的语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加速通过中介语(中介语是学习者开始学习之后,掌握目的语之前所输出的语言,它介于目的语与母语之间,兼具两者特点而又非两者之一,故又译语际语言)中某些发展序列。

例如,“母语为汉语的人学习英语时,就很容易学会句子的语序:He comes from Beijing,这是因为,表达同样意义的汉语语序和英语语序相同:‘他来自北京’”。

Ellis(1994)指出,在第二语言习得的早期母语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因为这时学习者还未能构建一个发展规则。

由于母语的促进作用不象母语干扰那样表现为明显的错误,所以Odlin认为,衡量母语的促进作用要看错误减少的数量和学习的进度。

2.语音正迁移英语和汉语在发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为两种语言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对两种语言中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做出判断时,在两者之间建立同等的关系。

他们将汉语中/p/与英语中的/p/,汉语中的/a/与英语中的/a:/,汉语中的/ao/与英语中的/au/等同起来。

这些相似因素是产生认同的原因,也是导致语音正迁移的原因。

3.词汇正迁移词汇迁移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是最早的、也是大量发生的现象。

尤其是完成了母语习得过程的学习者,当他们开始第二语言学习时,他们自然地用大量的母语词汇去帮助理解第二语言的词汇,使这些单纯的、抽象的符号变成了具体的有意义的概念。

虽然人们在语言的使用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相同的,例如: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book”时,很自然会用汉语单词“书”来帮助“book”,赋予“book”“书”所具有的相同概念。

当学习者把“read”与“读”的概念等同起来时,当他学到“read a book”,他会很自然的理解为“读书”。

这种情况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发生,它帮助人们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对新的语言理解和记忆,这就是母语对词汇的正迁移。

4.句法正迁移长期以来人们对句法迁移存在着争议。

但是,在语序、关系从句和否定句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句法正迁移。

英汉语言中有五种基本句型相同(苏留华,2002)。

(1)S+V+Predicate: I am a middle school student.(2)S+Vi(+adverbial): They study hard.(3)S+Vt+O: She is reading English.(4)S+Vt+Oi+Od: I sent him a gift.(5)S+Vt+O+C: He teaches us to study English.正是因为在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这些相同的基本句型,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英语时,母语的知识会为其提供帮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