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习课《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word版本

复习课《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word版本

复习课《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复习课《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授课教师:黄丽如班级:高二班时间:2012年5月31日地点:新一中教学楼B205 一、教材分析: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部分。

本课的内容继续探讨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即看待认识和实践。

它围绕着“求索真理”这一主题,讲述实践观、真理观、认识过程这三方面的知识内容。

从近三年的高考题来看,每年都有涉及对本课知识点的考查,频率高,题型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二、教学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审视教材,并依据教材的内在知识体系对教材进行开发和整合,让学生从题中揣摩所考查的知识点,并总结出答题方法。

三、三维教学目标设计: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知识与技能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运用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运用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历程。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具有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知识框架的习惯。

牢固树立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坚定真理的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1 四、教学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实践观;真理观;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实践的概念;真理是客观的。

作为高二年级的文科班学生,前面已学完《生活与哲学》整本书的内容,教学对象有一定的基础。

作为即将步入高三的学生,将进行高三第一轮复习,亟需学会自我复习。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授课类型自主探究法、训练法复习课教学手段多媒体平台六、教学流程:知识构图考点提示难点突破重点讲解原理归纳城方法指津七、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知识构图 1.让学生用三个词概括本课的内容。

2.围绕着这三个词,课本讲了哪些知识点。

3.要求学生试着用两个字来概括“求索真理的历程”这一课的内容。

4.围绕这两个字,构建这一课的知识框架图。

设计内容师生活动设计分析宏观上把握整课的核心知学生自主整理,老师指导。

识;培养学生 2 的发散思维。

高考考点展示: 1.实践实践的概念2009~2011年认识论高考考点分布考点试题分布2010安徽文综,38 实践2010全国文综,39 2009海南单科,22 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010上海单科,17 2009安徽文综,10 2009四川文综,31 2011高考四川,39 2010江苏单科,29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010广东文综,34 2010福建文综,38 2009江苏单科,35 2009广东文基,16 2011江苏单科,28 2011广东文综,37 真理2011全国卷,28 2011福建文综,34 2010全国新课标卷,21 2010江苏文综,29 认识过程2011新课标全国卷,20 题型非选择题非选择题单项单项单项单项非选择题单项单项非选择题非选择题单项单项非选择题单项单项单项单项单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考点提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 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自主学习。

学生对照考点,调整知识框架图。

3 认限性2011山东文综,25 2010天津文综,14 2010四川文综,33 2010全国卷Ⅰ,28 2010福建文综,39 2009浙江文综,32 2009江苏单科,35 2009海南单科,18 单项单项单项单项非选择题单项非选择题单项识的无实践观例1【2010上海高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是指( B ) A.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最普遍的规律B.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C.有效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D.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考查内容: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包括两层基本的含义:一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即人类纯粹的认识活动不属于实践;二是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例2【2009海南高考22】“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性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这说明①实践是主观见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A.①② B. ①③C. ②③ D. ③④考查内容: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判断正误:实践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注意:实践既不是纯客观活动,也不是纯主观的活动,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哲理相同的是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例4【2012湛江一模32】“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这说明A.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4 重点讲解难点突破配以真题训练,重在培突破重难运用课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养学生例3【2010·江苏高考】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点。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考查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例5【2009安徽高考】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C )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考查内容:实践观判断正误:认识的来源即认识的途径。

真理观例6【2011·江苏高考28】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

”这说明真理( C )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例7【2011安徽高考11】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

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①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④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考查内容:真理的特点①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在同一时间同一条件下,对某一确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只有一个,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5 的能力②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③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判断正误: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例8 泰戈尔说过,“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C )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考查内容:真理与谬误①区别: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

真理是指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谬误则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②联系: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相斗争而发展。

认识过程例9【2011新课标全国卷20】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D )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例10【2010·全国高考卷Ⅰ28】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

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

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

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考查内容:认识过程的特点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例11【2012年佛山一模35】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圆 6 满成功,这是继嫦娥一号、二号之后,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壮举。

它将与随后发射的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对接,建立第一个中国空间实验室。

这体现了①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无止境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斗争而发展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观世界的活动,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够创造出新的东西。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2.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原理归纳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节知识做必的要点拨,与学生共同总结对本通过教师必要的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补充不足,形成正确的认识及知识体系,对学生已有知识进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