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实践
(决定) (反作用)
认识
促进
阻碍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 有巨大指导作用; •错误认识、不科学理论则把实 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知识梳理 1.实践的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人们: 发生在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活动,停留在 客观世界: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不是实践。 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物质性活动: 因而实践不是主观性活动,而是客观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1)人为主体、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 念的存在变成存在。
高考示例
(1)经验是重要的,但不能只凭经验办事,要重视理论对实
践的指导作用。
(2)虽然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不能照搬现成 的理论,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3)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对策, 善于实践,勇于创新。
(4)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反复实践,不断探索,并认真总结经
验,才能获得成功。
A
)
A.个人融入集体中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B.能否得到多数人的支持是区分事物好坏的主要标准 C.集体主义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 D.正确的价值取向应该符合客观规律
知识梳理
实践决定认识
1.பைடு நூலகம்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动性,意识能动性以客观性为基础。
④ 夸大客观物质性否定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 夸大主观能动性否定客观物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
知识梳理
3.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 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变革社会的实践: 处理个人和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 处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处理 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如:革命和改 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 的建设和实施等。 •科学实验: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②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⑤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
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⑥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④⑤⑥ D.②③⑤
巩固强化
3.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是因为( A.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A
巩固强化
2.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 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而用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 否认(
A

A.实践的历史性
C.实践的客观性
B.实践的能动性
D.实践的主观性
巩固强化
现在市场上许多广告语都富有哲理,如“大家好,才
是真的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等。据此回答
3.“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告诉我们(
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 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高考示例
(1) 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 认识发展的动力。
B
)
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价值观对人们的行动具有决定
巩固强化
4.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挫折教育是人走向成功的必修
课。“TCL”总裁将其总结为“木头理论”,即木头放到水
里,加上压力,一旦冲破压力,反弹会更高。相反,如果 没有压力,却只能轻浮在水面,不会有高度。从认识论角 度,这是因为(
误区警示 2.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直接任务、根本任务是 一致的。
(1) 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 (2) 认识的直接任务是获得真理。 (3)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
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误区警示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三个有利于的 标准”是对立的。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 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2)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指是否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 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 (3) “三个有利于标准”把最基本的生产实践作为标准,它 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把 “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真理对立起来,实际上是抽象地谈
C
)
A.失败的实践更能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B.成功和失败是相辅相成的
C.失败的实践在形成并推动认识发展过程中有特殊的作用 D.在挫折中形成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更为正确和深刻
巩固强化
5.近年来,我国危机管理取得了很大进步,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进入了新阶段。仅从2003年“非典”疫情以来,北京市就经历 了多次突发事件的严峻考验。北京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编 制了“城市减灾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这体现了 ( ) A.实践是纯客观的活动 B.实践是认识的根本动力 C.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理性认识可以指导实践 6.漫画“君子动口不动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孤立的活动是不存
在的。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人们改造客观 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也表现为单个人
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
5.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
践是不存在的,我们讲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 的认识来指导,导致失败。
论真理标准,在实际工作中也是十分有害的。
高考示例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
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
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 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
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观点是 认识论首要 的基本观点 实践 是认 识的 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
(决定) (反作用)
认识
促进
阻碍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 有巨大指导作用; •错误认识、不科学理论则把实 践引向歧途
知识梳理 2.实践的特点
①客观 •实践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的客观性决定 物质性: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 的制约。 ②主观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能动性: ③社会 •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 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历史性: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 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误区警示 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途径。
认识的源泉——实践;认识的获得——实践和学习。但 归根到底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1) 知识的构成:是由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组成的。直 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 (2) 学习的重要性:① 就每代人或每个人来说,事事都 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② 从人类知识的发展来说,每代人都处在知识承上启下的历 史环节上,只有虚心学习前人留下的宝贵知识,才能根据新 的实践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发展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产生,是“源”,学习是知识的传授,是 “流”,应该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1.“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见;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 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 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巩固强化
2.下列说法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 ) B
(3) 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
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 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标准。 (4) 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失败原因,直至发现确定血型系 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 的。
巩固强化 单项选择题:
误区警示
6.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但并非人的一切活动 都是实践活动,要具体分析。首先,对人要具体分析,必须 是具有正常思维的人,如婴儿、精神病人的某些活动不一定 是实践活动。其次,人的活动可以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活动,实践非认识性活动,只有改造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知识梳理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① 客观物质性使实践活动区别于纯粹的意识活动,坚持这
点,在实践观点上就坚持了唯物主义。 ②主观能动性使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体现了意识 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坚持这点,在实践问题上 坚持了辩证法。 ③ 实践的第一、二个特点并不矛盾,主体的客观性渗透着能
这句话说明了(
D
)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命题角度 辨析题: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总落后于实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