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 记忆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第十二章 记忆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级先后顺序地串行加工,是实现资料驱动记忆功能的两种主要编码方式。
•2、概念驱动的记忆系统(Conception—driven
memory)
•概念驱动的记忆子系统,经认知学习方式 ,由复杂的联
络皮层实现记忆存取功能。
•3.基于期望的记忆系统(Expectency—based
memory)
• 基于期望的记忆子系统,经过情绪性学习方式,由脑的
•症状: •早期出现短时期的逆行性遗忘症,几天后逐渐缓解。但有的病人
逆行性遗忘症尚未缓解,又出现顺行性遗忘症现象,一般一周至三 周或三周以上时间会一觉醒来时,突然发现记忆完全恢复。
•四、心因性和原因不明的遗忘症
症状:包括不良的个性特点、重大的精神创伤、心理暗示作用和赔 偿心态等多种心理因素造成的遗忘症。这些因素可能同时发生,也 可能仅其中一个因素发生作用,造成一时或一段时间的遗忘状态。 五、Alzheimer’s Disease 症状:是一种高级认知功能的全面衰退,常常伴有行为及人格改变。 大脑皮层萎缩是老年痴呆的最重要病理。
脉冲),认为短暂的电刺激穿通回路所引起的三突触神经回路的持续性变化,可能是记 忆的重要基础。
• 三、海马在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中的作用 • 实验研究: • 穿梭箱肩暗回避反应训练后老鼠分为三组: • 条件反射未形成组:训练 1 日 反应率 40% • 条件反射未巩固组:4-5日 80% • 条件反射巩固组:20 日 80%以上。 • 手术损坏海马后,比较不同组训练正确率达80%以上时所需要的训
•嗅区皮层轴突→与齿状回颗粒细胞树突形成第一突触→齿状回颗粒细胞轴突形成苔藓纤
维(Mossy fibers)→与海马CA3区和锥体细胞树突形成第二突触→CA3区锥体细胞轴 突发出纤维与CA1区形成第三突触→发出纤维→止于嗅区皮层
•罗莫(T.Lomo)通过LTP现象(刺激内嗅皮层,5-25Min后在齿状回记录到增大的电
•第一节 记忆的痕迹理论(单一理论)
• 理论主要观点:
•记忆分为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脑机制为神经回路中生物电反响震荡,长时记忆的神
经生物学基础是生物化学与突触形态的变化。
•一、短时记忆的反响回路 •(一)理论观点 •认为短时记忆的脑机制为脑内神经回路中生物电反复自动去极化
兴奋作用所造成的反响振荡,其后效应为可能很快消退,也可因外 条件促成脑内逐渐发生着化学的或结构的变化而转为长时记忆。
练日期。
• 结果:手术前记忆越巩固,受海马损伤影响越小。 • 结论:海马在记忆形成早期阶段更为重要,其在短时记忆过渡到长时
记忆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节 多重记忆系统与多重编码理论
•一、多重记忆系统 •80年代后发展了多重记忆理论。 •1、按保持时间将记忆分为: • 感觉记忆(1s) •短期记忆(几s到1Min) • 近期记忆(几Min或数天,但仍然易记) •长时记忆(记忆可长期或永久保持) •2、按记忆复述的方式分为: •非陈述记忆:包括程度性记忆(体操技能记忆)、习惯性记忆(婴儿吃奶、骑
•三.记忆痕迹的脑形态学基础
•(一)理论观点: •认为长时记忆的神经细胞学基础是突触或细胞形态的变化。 • 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突触前变化:包括神经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等环节; •突触后变化:包括受体密度、受体活性、离子通道蛋白质和细胞内信使的变化; •形态结构变化:包括突触的增多和增大 •(二)实验研究: •方法:比较不同生活环境、学习能力和脑结构变化的关系。 • 结果:在优越环境中成长的大白鼠大脑发育良好,神经元树突分支多、突触体
呈现,则按经典条件反射的方式,实现程序性记忆的存取。以相应感觉运动系统 和小脑为其脑结构基础,经海马将这类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存贮在前额叶 皮层和相应的感觉运动皮层区之间。
•(2)如果输入的资料是一些精细复杂的视、听信息,则以认知学习机制,经视、
听信息加工的神经通路,由联络区皮层实现认知信息的存取。
自行车)、间接性事物的联想记忆(一件事出现,自然想起另一件事)、内隐记 忆(本人并不觉得已经记住的事,经过测查证明在脑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述性记忆物学理论
• 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现将大脑的记忆系统分为3个子系统: •1、数据或资料驱动的记忆系统(Data—driven memory): •系统类似现代电子计算机,根据输入的资料对其进行多种编码方式的存取。 •(1)如果输入的资料由简单的物理刺激以精确时间上接近的规律(先后顺序式)
•(3)如果以他物中心空间位置资料的输入,经尝试与错误的学习方式或非联想
学习方式,由海马和后顶叶实现联想式或非联想式信息存取。
•(4)以自我为中心的空间位置资料的输入,则通过多种经验式学习或认知学习
方式,经尾 状核—额皮层实现记忆的存取。
•(5)大量的多种形式的资料输入,由许多脑结构同时进行并行加工或以一定等
的生化改变的过程。但1h以上的反响电路连续振荡引起了回路的化学变化,形成了稳 定的长时记忆痕迹,不再受电休克的影响。
2、50年代 孤立切除皮层法:伯恩斯(B.D.berns)于1958年,对动物大脑皮层行环切手术(保 留血供,垂直水平的神经纤维全部切断)。然后,对孤立皮层外加电刺激,诱发这些 神经元单位发放。发现施以适当强度的点刺激且持续30分钟之久, 其局部可产生反 响振荡现象。如果施以更强刺激,则局部全部细胞电脉冲立即同时停止。回路的反响 振荡消失了。
第十二章 记 忆 的 生 理 心 理 学 基 础
进展: 记忆理论由单一理论发展为多重记忆理论; 60-70年代将记忆分为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以海马作为主要记忆 功能脑结构,用痕迹理论来解释记忆的生理基础; 80年代后发展为多重记忆理论,以大脑皮质、边缘系统等作为记忆 功能的脑结构,用多重编码理论解释记忆的生理基础。
• 症状: • 1953年,一例顽固性癫痫病人由于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故切除大脑两半球的内侧颞叶和海马,
术后随访35年之久。术后该人智力正常,对手术前的近时记忆和远时记忆良好,交流和语言表达、 理解能力正常,但难以形成新的长时记忆。即因海马和内侧颞叶损伤导致了顺行性遗忘症。
三、脑震荡与逆行性遗忘症
脑前核和外侧核。
•4、海马递质:谷氨酸、γ_氨基丁酸(GABA)

•二、海马的两个记忆回路
• 1、帕帕茨环路(Papaz circuit): •30年代发现的边缘系统的主要回路 沈政《生理心理学》 P156 图6-3A
•海马→穹隆→乳头体→乳头丘脑束→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
•该回路被认为是情绪体验的生理基础。 • 2、三突触回路(Trisynaptic circuit) •66年代 ,罗莫(T.Lomo)沈政《生理心理学》 P156 图6-3B
其理论设想。提出动物学习行为巩固后 →脑内RNA含量↑↑→RNA分子的化学组分也发生 改变。开创了记忆物质转移的动物实验,1970年后,这种实验才冷落下来。
•2、70年代以来: •开始探讨长时记忆与Pr代谢的关系: •(1)Pr合成干扰法: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干扰蛋白质合成,
考查动物的记忆障碍。
•(2)特殊Pr合成分析法(放射免疫定量分析法): 在记忆形
成时,分析动物脑内出现了哪些特殊蛋白质,或哪些蛋白质的合 成最活跃
•结果1:抑制剂只影响长时记忆,而不影响短时记忆。说明对于
长时记忆痕迹的形成,合成新的蛋白质是必需的;
•结果2:动物记忆形成后,分子量小的糖蛋白或酸性蛋白质
(S100和14-3-2等)代谢快、更新快。其在动物出生后10天海马 CA3区含量迅速增加。
边缘系统实现记忆的存取功能,包括海马、杏仁核、扣带 回等许多脑结构。
• 第四节 人类的记忆障碍
一、间脑损伤与柯萨可夫氏记忆障碍
• 症状: • 1887年,俄国精神病学家柯萨可夫发现,因酗酒导致酒精中毒而引起的渐进性遗忘症,并伴随说
谎癖和记忆空白。
• (1)长期酗酒者:遗忘加虚构。 • (2)慢性酒精中毒者:开始为轻微的顺行性遗忘(对刚发生的事件不能形成新的记忆),随后
出现逆行性遗忘(对病前近期发生的事选择性遗忘)。
• (3)病情严重者:记忆几乎成了空白,连自己过去经历的重大事件也忘得一干二净,感情淡漠,
对人对物置若罔闻、麻木不仁。
• 柯萨可夫氏记忆障碍的机制:尸检结果,发现病人脑内的病变是下丘脑乳头体和内侧丘脑,其次,
80%的病人额叶皮层萎缩。
二、海马损伤与顺行性遗忘症
解释:强电流造成神经细胞产生不应期,从而中断了原有的振荡,使短时记忆痕迹消 失。其研究支持了短时记忆的反响回路学说。
• 3、70年代:
•动物电抽搐记忆研究:鲁宾斯和麦尔(M.J.Robbins and D.R.Meyer)用动物先行主动回
避训练,再对其电抽搐,然后再检验其对电抽搐前习得行为的记忆情况,发现电抽搐与习 得行为训练间隔较短时,会对习得行为产生影响,但间隔时间较长(1h以上)时,不产生 影响。
•(二)实验研究
•1、30年代: •精神分裂症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病人反复发生癫痫后分裂症状会好转,于是出现
了临床上用电休克法治疗精神分裂症,但是发现在治疗中病人除出现癫痫大发作和全身性 抽搐外,同时出现逆行性遗忘症(早年事件记忆良好,但电休克之前较短时间发生的事件 出现选择性遗忘)。
•解释:可能是在强烈的电抽搐后造成反响回路的阻断或消失,打断了反响电路引起
•一、海马的形态与功能特点 •沈政《生理心理学》 P155 图6-2 • 1、 形态结构:分为4个区域:CA1 ,CA2 , CA3 , CA4。 • CA1 ,CA2位于背侧,CA3 ,CA4位于腹侧。 • 2、海马结构及功能区:包括海马、齿状回、侧脑室下脚、胼胝体上回、束状
回。
•3、纤维联系: •(1)接受海马结构纤维→齿状回→终止于CA3 ,CA4 •(2)海马CA3 ,CA4发出纤维→终止于CA1 ,CA2→经穹隆达下丘脑乳头体、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