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佛教文化对汉语和汉语言学的影响

第九章 佛教文化对汉语和汉语言学的影响

精品课件
1.音译词
音译词是直接从语音上把外语词汇记录下来 形成的词。汉语由于没有使用拼音文字,所 以音译词也只能是用汉字去对应。举例如下:
【佛】“佛陀”的简写,也写作“勃塔、勃塔耶、 步他、布达、普陀、浮屠、浮图”,是梵文 Buddha的对译,是“智者、觉者、悟者”的意思, 指佛教中最高境界的得道者。
精品课件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 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 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 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 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 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 度众。
精品课件
【劫】梵语kalpa,巴利语kappa。音译劫波、 劫跛、劫簸、羯腊波。一劫相当于大梵天之 一白昼,或一千时,即人间之四十三亿二千 万年,劫末有劫火出现,烧毁一切,复重创 世界。
佛座四禅本清浄,阿谁要你扫金
床!”
精品课件
第三女道:“世尊!世尊!奴家年幼,父母偏怜。 端政无双,聪明少有。帝释梵王,频来问讯,父母 嫌伊门卑,令不交(教)作新妇。我见世尊端正, 又是浄饭王子,三端六艺并全,文武两般双备。是 以抛却父母,故来下界阎浮,不敢与佛为妻,情愿 长擎座具。”
女道:“阿奴身年十五春,恰似芙容出水宾(滨)。
苦海之中为船筏,阿谁要你作夫妻!”
精品课件
第二女道:“世尊!世尊!金轮王氏,帝子 王孙,把(抛)却王位,独在山中寂寞。我 今来意,更无别心,欲拟伴住山中,扫地焚 香取水。世尊不在之时,我解看家守舍。”
女道:“奴家爱着绮罗裳,不勋(熏)沈麝 自然香。
我舍慈亲来下界,誓将纤手扫金床。”
佛道:“我今念念是无常,何处少有不烧香。
精品课件
白话文的出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唐代中期, 佛教经过南北朝的繁荣和初唐时期的低落,又获得 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为了更好更广泛地向社会 公众各个阶层宣传佛教,僧侣们创造了一种很好的 宣传形式——变文。所谓“变文”其实是一种说唱 文学,采用说和唱结合的形式,唱一段讲一段。变 文的内容是佛教中一些故事性较强的片段,在语言 上又采用了比较接近口语的通俗形式,因而很受广 大公众的欢迎。僧侣们用这种方式,向公众宣讲佛 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佛经中关于神变故事的图画 叫做“变相”,由此,宣传佛教的说唱文学就叫做 “变文”。
第九章 佛教文化对汉语和汉语 言学的影响
精品课件
引言
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全世界最有影 响的三大宗教。在中国,佛教与道教、儒教 并称三大宗教,所谓儒释道。佛教在中国虽 然不是本土自创,但事实上堪称最具有影响 力的宗教。
精品课件
一、佛教传播与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形成
汉语又有所谓文白之分。文言文历史悠久, 至晚到西汉年间已经成熟,而白话系统应该 说到晚唐才初具规模。白话文接近口语,易 懂易学,但是很长时间不是汉语的标准书面 形式。文言远离口语,因而不容易掌握,但 是直到20世纪初它一直是汉语书面语的标准 形式。彻底改变这种关系事在“五四”运动 之后。但是从历史的渊源看,如果没有唐代 以来的文化积淀,20世纪就不可能出现白话 文彻底取代文言文的重大语文革命。
精品课件
变文的出现和发展对于汉语言语体的发展有 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由于变文非常接近口语, 又由于有佛教传播作为其强大有力的社会支 撑,所以变文具有很强大的影响力,它使得 汉语口语成分在书面语形式中得到了很好的 表现,为后世的白话文打下了很好的发展基 础。正是在变文风格的影响下,以后的宋代 话本艺术、元代的散曲杂剧、明清的小说 (尤其是《红楼梦》一类的长篇巨著)直至 “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都在很好地继承 发展这种新式书面语的特点,日臻成熟。
精品课件
《破魔变文》节选
第一女道:“世尊!世尊!人生在世,能得几时? 不作荣华,虚生过日。奴家美貌,实是无双。不合 自夸,人间少有。故来相事,誓尽千年。不弃卑微, 永共佛为琴瑟。”
女道:“劝君莫证大菩提,何必将心苦执迷?
我舍慈亲来下界,情愿将身作夫妻。”
佛云:“我今愿证大菩提,说法将心化群迷。
帝释梵王频来问,父母嫌卑不许人。
见君文武并皆全,六艺三端又超群。
我舍慈亲来下界,不要将身作师僧。”
佛道:“汝身早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女身,只为从前障佛因。
火然速须归上界,更莫纷纭恼乱人。”
精品课件
二、佛教传播与汉语词汇的发展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在中国传播必然遇到语言的 困难,词汇问题首当其冲。许多宗教概念都要通过 语言表达,而汉语中是不可能事前备有充足的词汇 与佛教概念配合的。这就要求汉语必须创造出许多 新的词语来适应佛教的传播。这些新词在初期只在 翻译佛教概念时才用,但随着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 日渐提高,这些词汇也逐步从专业词汇发展成普通 词汇。例如“觉悟、境界、智慧、供养”等今天看 来非常普通的词最初都是为了翻译佛经而创造的专 业词汇。
【三昧】梵文Samādhi,也译作“三摩地”、 “三摩提”。 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 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
精品课件
2.复合构词
音译词不足以翻译佛经,因为它难以理解,利用汉 语原有语素和复合构词的方式创造新词,才可以真 正满足翻译的需要。
精品课件
可以说,唐宋以后的文学发展史在很大程度 上是白话文学发展史。元代已降,有特色的 优秀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白话形式,如 《窦娥冤》、《西厢记》、《水浒》、《金 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西 游记》等等。终于到了“五四”时代,作家 不但在用白话文写作,而且提出了自觉的口 号“写白话文,不写文言文”。在白话文学 的推动下,白话文地位得以很大提高。
精品课件
观无量寿经变相
精品课件
变文虽然是写在纸上的书面语言形式,但是 编写者首先不是为了社会上层而是面向公众, 不是为了公众阅读而是为了收听,所以必须 在语言上比较接近口语而不能采用传统文言 的形式,否则就达不到宣传目的。受到佛经 变文的影响,不少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也被编 写成便问形式,于是就在佛经变文之外产生 了“俗变”,例如《昭君出塞》、《孟姜女 哭长城》、《伍子胥过昭关》。与俗变相对, 佛经变文被称为“经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