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基本要求(试行)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制订以下教学常规,是为教师教学工作提供一种规范和指导,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加以运用。
一、讲授课
信息技术讲授课应体现新课程理念,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讲授课一般包括:导入、正课、练习(活动)、小结四个环节。
1.复习引入:
引入新课方法很多,如复习相关旧知识引入、创设信息技术发展情景引入、创设问题情景引入等。
无论采用那一种方法,都应注意,充分利用新课的引入过程,提供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的支撑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迅速进入状态。
2.新课讲授: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亲历知识与技术的形成过程,“亲历”过程是技术类课程的特色,这也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教学实施的过程要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的统一。
对于知识体系,可采用分层次教学法,将一节课内容根据层次特点分成若干个小块进行教学,讲完一个小块后,及
时安排讲解例题、练习、分组实践、独立思考等,如此反复直到本节课新知讲授完成。
提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恰当组织分组学习,关注分组学习的实效性,使其真正产生“感染的行为”和竞争的努力;对学生耐心倾听,鼓励不同意见,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3.课堂小结:
一节课讲完时根据教材内容可分别由教师进行、学生单独进行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提高。
对有些教学内容还可以继续拓展,留给学生继续探究的问题。
二、活动课
活动课也是技术类课程特点,信息技术学科的活动课应以“任务驱动”作为核心方法,讲练评结合作为基本环节。
在活动课中注意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活动还应有利于使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这就要求“任务”设计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并且还要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给出若干个难度不同的“任务”,或者任务本身有一定的弹性。
讲,就是布置“任务”活动内容、规则、方法,还可以讲授有关背景材料以及知识基础;练,就是学生或单独或分组进行实践,练的过程应关注同学之间的协作与竞争,避免单纯“技能”训练的指导思想,而是关注“信息素养”的提升!以及合作意识的形成;评,就是结合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给学生以激励以及方向的引导,保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
信息技术课中的活动课是形成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达到教学的三元目标的重要途径,活动课一定把握好技能训练的度,避免学生训练“生厌”、“生惰”,活动设计应灵活多样,注意技术思想与方法的挖掘、技术与人文的融合、技术与生活的统一,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