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中学创新音乐课堂初探

农村中学创新音乐课堂初探

农村中学创新音乐课堂初探
发表时间:2011-12-26T09:34:30.447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10月下期供稿作者:孙瑞清
[导读] 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创新的音乐课堂,是每位教师苦苦探询的一个问题。

孙瑞清
(河北省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河北霸州 065700)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0-0149-01
摘要: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创新的音乐课堂,是每位教师苦苦探询的一个问题。

笔者的经验是:开放性的教学设计,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良好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渴望成功;优秀的音乐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的情绪,触发学生的兴奋感与自豪感;分组合作,培养兴趣与团结协作意识;理论联系实际, 在生活中发现音乐。

关键字:农村中学;音乐课堂;创新
作为一名处在音乐教育第一线的初中音乐教师,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发现:几乎100%的学生都喜欢上音乐课,却极少有学生真正喜欢上音乐。

学生们坦言“喜欢”上音乐课的真正原因是,音乐课没有像其他文化课那样有很多任务,没有作业,没有压力,心理上很放松。

由于对音乐课重视不够,音乐教学至今还脱离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上面弹唱,学生下面跟唱。

这样的音乐教学总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在校园内几乎听不到学生的歌声。

所以,如何改变陈旧的音乐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教师苦苦探询的一个问题。

一、开放性的教学设计,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把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音乐教学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愉快的音乐气氛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在愉快轻松的学习中获得知识。

开放性教学,是在教学方法、空间、评价等方面的开放,立足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立足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位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发展者。

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能把师生间的距离拉得更近,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既有利于增强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良好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渴望成功
成功能给人自信,成功能促人进取。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

积极的评价是一剂对症的良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被人夸奖,而且学习兴趣的激发或维持往往都少不了外界的评价。

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

特别是在学生没有信心的时候,教师就应该适时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丁点的进步便给以肯定,而这种鼓励不仅仅是在课堂之上,也适用于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上。

三、优秀的音乐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有很强的模仿欲望和能力,而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与其所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有极大的关系,好的音乐作品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或表现欲望。

而没有接触过好的音乐作品的学生是不可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的。

所以,教师应该提供尽量多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

音乐课本中的欣赏课都是选取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这还不够,还需我们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优秀作品,用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积极的情绪,触发学生的兴奋感与自豪感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识与情绪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积极的情绪对认识具有动力功能。

大量的实验证明,愉快时则感知比较敏锐,记忆比较牢固,思维比较活跃。

反之,消极的情绪则会阻抑认识活动的开展。

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音乐属情感性艺术,情绪在音乐教学方法中的作用,比其它学科显得更为重要。

不能想象没有情感如何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积极的情绪会产生兴奋感、自豪感,给音乐教学活动注入活力,使每个音符伴随着情感,而不是毫无情绪的音符堆砌,技能技巧不是机械的操作,而是有情感的表现。

每唱一首歌、奏一曲乐都充满着情感,音乐教学就取得了更大的效益,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中一味强调知识、技能技巧而忽视情绪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克服了学生在学习音乐时的枯燥和厌烦。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双向关系,师生间情绪的交往更需要双向的交流。

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情绪尤为重要,只有音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满激情,才能感染学生的情绪。

换言之,要求学生投入角色,教师必须首先投入角色。

不能想象一个情感冷淡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能唤起学生的情绪。

从大量的优秀音乐课上可以发现,执教的教师都是精力充沛、全身心地、充满激情地进行音乐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也都集中注意力地与教师默契配合,课堂气氛活泼而富有乐感。

这样的音乐课是一种高级的艺术享受。

所以,人们常说:音乐教学活动既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

音乐教学要遵循其自身教学规律,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恰当的、合理的教学方法从知、情、意、行去引导,这就是艺术。

五、分组合作,培养兴趣与团结协作意识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

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

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没有浓厚兴趣就会厌学。

兴趣不到“着迷“的程度,就不出现灵感,更别谈思维的创造性。

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努力从事发现、研究、探索,使之成为自己的兴趣中心,从而要有效地去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精神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流畅。

分组合作学习是指把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或知识水平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的优点是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发挥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集合所有学生的智慧,还能使学生的优缺点互补,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课上时由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不管是欣赏课,还是唱歌课,都可以放手任由他们自己讨论,取舍,然后选取最佳方案或
答案。

课下可由教师或音乐课代表组织音乐兴趣小组,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自由活动,探究课程要求之外的音乐创作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认知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六、理论联系实际, 在生活中发现音乐
让音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即把音乐教学与现实生活紧紧地联系起来,让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音乐知识带到生活中去,以点缀生活、表现生活,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将生活中美好的素材由音乐形式展示出来。

社会生活中伴随了大量的音乐现象:礼仪音乐有庆典、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有舞蹈、健身、医疗等;背景音乐有休闲、餐饮、影视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赏、体会、学习这些生活中音乐的风格特点,来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情感,从而让音乐伴随自己的人生,提高生活的质量。

总之,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学上巨大的推动力。

音乐教师要随时捕捉到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做一位与时俱进的新型音乐教师,,要想提高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只有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变革,才能使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教师应走进学生的音乐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收获,让学生真正的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热爱音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