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式与作品分析教案
其中曲例31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包含两个各为8小节的乐句,两乐句材料为变化重复关系,因而是平行乐段,上句落于属和弦,下句结束于主和弦,形成了同头变尾,上下属主呼应的二分性结构。
曲例35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3 第二乐章中两个乐句各位4小节,方整性结构,两句素材不同:前句落于和声半终止,旋律平稳、舒展、具有歌唱性,后句结束完全终止,但与前句不同,旋律、和声两次模进,且有离调出现。因而此乐段为对比乐段。
主题:在一首乐曲或一个音乐段落中,能够乐曲或该乐段的基本面貌的乐思,也称作主导乐思。其长度通常是一个乐句或乐段。
主题主要是通过音调要素来体现的,虽然随着音乐的进行,伴随主题的速度、力度、音色、织体等要素在改变,但是,富有特性的主题音调的面貌是完全可以听出来,看出的。(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提示主题出现时各种要素的变化。
让学生继续分析曲例6,并提问该乐段使用了什么方法在哪里进行了扩充。
布置课后作业:复习所学知识,重点把握理解曲式概念及主题意义;预习曲式发展的基本结构原则和音乐的陈述类型内容。
作业讨论辅导
无
参考资料
阅读以下书籍:《曲式与作品分析》吴祖强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音乐分析与创作》杨儒怀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曲式发展的基本结构原则
难点:怎样理解音乐的陈述类型这一抽象概念。
教学过程
应用一定的手法来组织并发展音乐材料,从而在音乐结构的整体方面形成的某种规律,叫做曲式发展的基本结构原则。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1、呼应原则:最基本的结构原则,是音乐语法的基础。其特点就是结构明显地分为上、下两部分,有共同与不同的因素,两者对立又统一,从而造成音乐的运动。(分析并讲解曲例7)
作业讨论辅导
根据学生分析乐曲,进行讲解
参考资料
阅读以下书籍:《曲式与作品分析》吴祖强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音乐分析与创作》杨儒怀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
学习本课相关内容。
课后小结
必须扎实掌握以下几类乐段:
平行乐段和对比乐段;单一调性乐段转调乐段、统一调性乐段;
开放性乐段和收拢性;
章节名称
结构的补充与扩充:补充是结构外部的延长,扩充是结构内部的扩展。补充是在结束终止式后出现的。(分析并讲解曲例4)乐曲在第12 小节完全终止式后加上2小节终止式的重复而形成补充,以巩固新调bA大调。而扩充是在本该结束的地方,经过一定的处理使其不能结束,使结构得以长度扩展。(分析并讲解曲例5)作曲家在第8小节将前一小节的属和弦加以重复,推迟了完全终止,使结构扩大了4小节。
主题分为单一材料与复合材料两种构成方式。(逐一分析并讲解曲例1和2)
次级结构与整体结构:一首完整乐曲的趋势结构就是该乐曲的整体结构。由于表达完整乐思最小的单位是乐段,因此,乐段是最小的整体结构,其内部的乐句、乐节、乐汇不能构成独立的结构单位,也就是说以乐段为主体结构的曲式,不能再划分出次级结构。因此,次级结构必须存在于大于乐段的曲式结构中。如二段曲式、三段曲式等。整体结构与次级结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授课方式
集体授课与个别讲解相结合
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
分析法、例证法、实例分析法
教学目的及要求
学生能够掌握一段曲式的基本特征、乐段的内部结构特点
教学基本内容
1、乐段的调性结构及和声终止 2、从属部分及乐段的反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乐段的调性判断
难点:对乐曲进行和声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教学过程
乐段的调性结构可分为单一调性和转调结构。
乐段一般有四个特征(见教材)。
补充内容:乐段一般有8或16小节构成,有明确的调性和稳定的和声终止,结构上至少包含呈示到结束的进行。
结合上面所属乐段特征,逐一分析并讲解曲例11、12、13、14、15、16、17、18,(同时播放乐曲录音),要求学生在自主分析时,必须作曲谱的和声分析,并且哼唱曲调,提高学生的识谱与和声分析能力。
2、三部性原则:在呼应基础上插入一个中间部分。“三”既有数量意义又有质的概念,体现“否定之否定”的矛盾运动规律。图示为A— B — A,即主题(呈示)— 离题(对比或引申展开)— 返题(主题再现)。其核心是再现,因而也称为再现原则。(分析并讲解曲例8)
3、起承转合原则:由呼应原则衍生而来,有时与三部性原则相结合。见教材图示。(分析并讲解曲例9、10)
乐段结束时终止分为主调上完全终止和主调的半终止或从属调性上结束两种。前者属于收拢性结构,后者属于开放性结构。
(分析并讲解曲例58、59)
指导学生对以前学习的乐曲进行专题分析。
乐段的从属部分:指乐段作外部扩展所附加的部分,如前奏或引子、间奏、过度、连接、尾声等。
乐段常常整体反复一遍,但并不产生新的曲式。
凯 里 学 院
教 案
课程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
开课院部:音乐学院
**************************************
授课班级:音乐学本科三年级
授课学时:64学时
课程名称
曲式与作品分析
课程编号
110104003
授课专业
音乐学
班级
2009级本科
课程类型
必修课
专业课();专业必修课(√);公共基础课()
除了上述五种基本结构原则外,还有如并列原则,集中对称原则等等,在以上章节中将具体讲解。
音乐的陈述类型:在音乐作品中,处于不通部位的段落在音乐陈述方式上往往显现出不同的特征,从而形成音乐陈述功能的差别。
音乐的陈述类型可分为稳定的陈述类型和非稳定的陈述类型两大类。其中稳定型可再分为呈示型与结束型两类;非稳定型分为展开型与过渡型两类。对于不同类型的陈述方式必须经过分析大量的作品进行掌握,以后章节将作具体讲解。
乐段内部结构:乐段往下逐级分为乐句、乐节、乐汇、乐音。(见教材20页),
(分析曲例并讲解20、21、22、23、24,并播放相应乐曲录音。)
动机是音乐主题的核心材料,由音调、节奏与和声三方面组成,起着深化主题和统一全曲的作用。动机至少包含一个主要重音,一般不超过两小节。
分析曲例27,然后要求学生分析并找出曲例22中的动机。
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
分析法、例证法、实例分析法
教学目的及要求
学生能够掌握一段曲式的基本特征、乐段的内部结构特点
教学基本内容
1、定义及基本特征 2、乐段的内部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乐段的特征
难点:怎样判断识别乐段
教学过程
由乐段构成的曲式称为一段曲式。乐段是规模最小的曲式单位,一般建立在一个音乐主题之上,,表现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
章节名称
第二章 一段曲式
授课方式
集体授课与个别讲解相结合
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
分析法、例证法、实例分析法
教学目的及要求
学生能够掌握一段式的各种分类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
一段式的分类
教学重点
重点:平行乐段与对比乐段,单一调性乐段转调乐段、
统一调性乐段;开放性乐段和收拢性;
教学过程
乐段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乐段可分为一句、两句、三句、四句、五句等类型;
平行乐段和对比乐段;
方整性乐段与非方整性乐段;
单一调性乐段转调乐段、统一调性乐段;
开放性乐段和收拢性;
呈示型乐段和中间型乐段;
单乐段和复乐段等。
重点讲解把乐句数量作为分类依据的乐段类型,并结合上述分类标注进行曲例分析,判断乐段结构。
(分析并讲解曲例28、29、31、32、35、38、39、42、45、46、47、52,并播放乐曲录音。)
《音乐分析与创作》
吴祖强
杨儒怀
200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
章节名称
第一章 绪论
授课方式
集体授课与个别讲解相结合
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
分析法、例证法、实例分析法
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曲式这一概念,理解一些基本术语,建立初步的学科概念,为以后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基本内容
1、曲式的定义及概述
2、基本术语:主题;结构单位;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基本部分与从属部分;曲式的调性布局以及结构的补充与扩充。
教学过程
曲式的调性布局:包含转调的乐曲的调性安排情况成为调性布局。一首乐曲常常在主要调性开始和结束的。乐曲的调性布局总是千变万化的,但还是有一定的美学规律可循的,用功能公式表示就是:T(主调)— D(属方向调)— S(下属方向调)— T(主调)。(分析曲例3) 该八小节乐段正好是每2小节一个调性,分别是bD —bA —bG —bD,体现了典型的调性布局。
布置课后作业:任意找出并分析乐段规模的乐曲或乐曲片段。
根据时间安排进行前期学习内容的复习和巩固
作业讨论辅导
根据学生分析乐曲,进行讲解
参考资料
阅读以下书籍:《曲式与作品分析》吴祖强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音乐分析与创作》杨儒怀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
学习本课相关内容。
课后小结
根据和声分析,得出乐段各种结构类型
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
课程教学
总学时数
64
学分数
4
学时
课堂讲授学时数
32
实践课学时数
32
实验学时数
0
课堂讨论学时数
8
使用教材名称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曲式分析基础教程》(第二版)
高为杰、陈丹布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主要教学参考书
书名
作者
出版时间及出版社
《曲式与作品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主题;次级结构与整体结构;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