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改变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从一个落后的小县城,到如今赫然崛起的一座现代化的石油化工城;从昔日辽宁的“南大荒”,到全国首批进入“小康”之列的城市,到如今正在构建现代化生态名城,盘锦可以说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关键词:盘锦农业变化GDP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
到2008年,我国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与坎坷,终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盘锦全市人民也利用改革开放的契机,解放思想,振奋精神,经济建设全面展开,先后经历了“工业起步、加速发展、平稳转型”三个阶段,从石油化工新城的建设到生态城市的构建,经济实力在一次又一次的飞跃中提升。
盘锦从一个落后的小县城,到如今赫然崛起的一座现代化的石油化工城;从昔日辽宁的“南大荒”,到全国首批进入“小康”之列的城市,到如今正在构建现代化生态名城,可以说,盘锦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成功。
下面我将主要对盘锦
这30年在农业方面取得的成绩加以说明。
一、盘锦的总体变化
(一)GDP的变化
1978年全市GDP仅为6亿元,到2007年达到56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12.7倍,年均增长9.2%。
GDP总量规模从1994年开始跃居全省第4位。
人均GDP由1978年的746元提高到2007年的4313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5%,从2003年开始超过3000美元,踏上通往总体小康目标的“头班车”。
目前,盘锦人均GDP水平仅次于大连市和沈阳市,位居全省第3位,接近6000美元。
根据国家权威的现代化评价体系计算,2000年,盘锦的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为77.6%,位居全省第7位;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为48%,位居全省第3位。
[1]经过7年的发展,目前,盘锦现代化水平又有新的提高。
(二)农村总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党中央确定了新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
盘锦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各项政策,制定出适合盘锦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是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要表现在农民生活消费的变化,从实物消费向货币消费的转变;从单纯购买物品向物品和服务并重的转变;从物质享受到物质与精神双重享受的转变;以及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2]这表现在诸多方面,例如,农民收入成倍增长,农民吃的精起来,服饰靓起来,住房大起来,耐用消费品多
起来,交通、通信发展快起来,文化教育热起来,保健意识强起来。
2007年,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6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8.8倍,年均增长7.8%。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6391元,是1987年的8倍。
[3]可以说,广大农民逐步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问题,基本实现了小康,正阔步迈向全面小康。
二、农业的变化
(一)农业制度
改革开放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打破了传统的农村生产模式,农村生产力充分释放,农村社会发生深刻变革。
从“农业综合开发”到“五色工程”,盘锦农业发展思路基本明晰。
进入新世纪,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盘锦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业的财政倾斜力度,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鱼米之乡”绽放异彩。
(二)产业结构
在农业生产加快发展的同时,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种植业囊括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大部分,三十年后的今天,农业生产逐步形成养种并举的格局,盘锦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河蟹孵化和养殖基地,苇田面积为世界之最,农村的二三产业有了飞跃发展。
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由1978年的78.3%下降到2007年的49.8%,农村社会总产值中二三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20%上升到2007年的62.7%。
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8户,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2户,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达到213个。
[4]
(三)基础设施建设
改革开放尤其是建市之后,盘锦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截止2007年末,全市共拥有大型拦河闸2座,平原水库7座,总灌溉面积136.7千公顷。
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1978年的76.5%提高到2007年的84.9%。
农用机械总动力达62.5万千瓦,是1984年的1.7倍。
农村用电量达5.25亿千瓦小时,是1978年的3.3倍。
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为4.7万吨,是1984年的1.7倍。
[5]
(四)水稻(大米)
在三十多年前,水稻(大米)在盘锦境内几乎无人种植,仅有少数人家种植,而且数量不多,大多数人家是吃不到好的大米的。
而如今,盘锦地区已成为优质水稻高产区。
盘锦大米如珠似玉,晶莹饱满,粒形完整,胶稠度高,糊化度地,米饭色泽油润,清香浓郁。
而且,粮食产量在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创新高的基础上,2007年再创历史新高,实现百万吨飞跃,达109万吨,是1978年的2.4倍,年均增长3%。
[6]
目前,盘锦已经成为全国特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盘锦大米”享誉国内外,荣获中国名牌和全国驰名商标。
盘锦大米成为了盘锦认的普通口粮,同时,盘锦大米不仅走进了商务部国家机关,也端上了人民大会堂的国宴餐厅。
(五)渔业(河蟹)
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加强水稻种植业发展的同时,渔业(河蟹的养殖业)也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以前养殖河蟹的人不多,现在,河蟹的面积不断扩大,而且还逐渐建立了一些河蟹养殖基地。
盘锦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河蟹产地,素有“蟹都”之称。
盘锦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不仅肉质鲜嫩,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有与南方的大闸蟹不同的味道,而且含有维生素A、蛋白质、糖、钙、磷、铁等多种营养物质,具有养筋益气、理胃消食、疏通经络等药用功效,具有“辽河蟹天下第一”的美誉。
三十多年来,盘锦河蟹的养殖面积逐年不断增加,近几年每年面积都可增加百万亩,可创产值达10亿元,占全市渔业总产值的50%,占农业总产值的18.5%,盘锦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大养蟹、蟹大养”的发展战略,积极推动盘锦的河蟹产业,努力将盘锦河蟹推广到全国。
如今,根据各地渔业生产统计,全市河蟹养殖面积达140.2万亩,其中,成蟹养殖面积117万亩,扣蟹养殖面积23.2万亩,较比上一年增长10.6%。
[7]盘锦的河蟹产业发展正在不断走向辉煌。
三、总结
盘锦改革开放三十年,有过挑战和曲折,有过坎坷和辛酸,当然也有过信欣喜与兴奋,也有过骄傲与自豪。
然而,百万盘锦人,携手改革开放好政策,背靠社会主义大家庭,面对广阔无垠黑土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勇于进取,将盘锦大地“旧貌换新颜”,把昔日的“南大荒”建成了今天的米粮仓。
如今的盘锦,
阡陌纵横,苇海荡漾,蟹肥水美,稻花飘香。
我们有理由相信,盘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30年潮涌辽河口》
[2] 《记改革开放三十年盘锦市农民生活变化》周强张平
[3] 《红海滩》总110期
[4] 《红海滩》总110期
[5] 《述说盘锦三十年》周强张平
[6] 《红海滩》总110期
[7] 阿里巴巴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