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盘锦市情简介

盘锦市情简介

市情简介一、历史沿革盘锦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距今5000年前,境内已有人类居住,属新石器时代。

夏、商、周三代地属幽州,战国时代属燕国,秦国之后历朝均在此建制。

清为牧放官马之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盘山厅。

1913年,改为盘山县,列为三等县,设县知事,隶属辽沈道辖。

1948年,全境解放,盘山县民主政府隶属辽宁省。

1984年6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盘山县,设立盘锦市(地级),直属辽宁省。

二、地理位置及面积盘锦市地处辽宁省西南部,渤海北岸、辽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位于北纬40°41′---41°27′,东经121°31′---122°28′。

东与鞍山市相连,南临辽东湾和营口市,西北与锦州市接壤。

区域面积4071平方公里。

三、人口、民族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1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1.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2.7%;乡村人口48.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7.3%。

全年常住人口出生率6.91‰;死亡率3.57‰;人口自然增长率3.34‰,计划生育率99.54%。

根据盘锦市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统计,全市共有35个民族,域内人口以汉族为主,占95.17%;少数民族占4.83%,其中,满族占3.01%,朝鲜族占0.90%,其他少数民族占0.92%。

四、行政区划盘锦市辖盘山、大洼两县和双台子、兴隆台两区,共辖19个镇、10个乡(含1个民族自治乡)、27个街道办事处。

各镇、乡共辖村民委员会384个;各街道办事处共辖居民委员会183个。

五、自然环境1.地质地貌盘锦地处华北陆台,燕辽沉降带东端、辽河断陷南部。

经多次升降运动,并伴有火山喷发活动,沉积环境为内陆湖泊及湖沼相的陆相砾岩、砂砾岩、砂岩、页岩及火山碎屑岩、安山岩等。

盘锦地处辽河三角洲,为典型的退海冲积平原,平均海拔4米,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以万分之一的坡降倾斜于辽东湾。

域内多水无山,东有千山山脉,西有医巫闾山山脉,北有铁法丘陵,西南濒临辽东湾,有辽河盆地之称。

并有大辽河、辽河、绕阳河、大凌河等河流蜿蜒流过。

东部浑河、太子河汇合构成大辽河,经辽滨、营口入海,形成大辽河南部退海冲积平原;中部双台子河经盘山西下,与绕阳河汇合入海,流域上游多山区丘陵,到辽河下游平原河道比降骤然降低,构成双台子河河口地带沼泽连片,形成冲积平原。

这两块冲积平原是盘锦地貌的主体,地势平坦开阔,河流渠道纵横交错。

境内由于受洪水和海水岸流影响,沿海滩涂由陆地不断向海洋延伸。

滩涂具有底质好、岸坡缓、滩面宽、土层厚、土质粘、盐份高等特点。

各河流两岸分布着河滩耕地、草地,大辽河流经盘锦河道蜿蜓曲折,横向摆动幅度大,弯道塌岸多,在河道淤成若干河心沙洲,亦称“碛子”。

从三汊河口到田庄台55公里河道中有大小不同的6个“碛子”,总面积929.8公顷,碛子在海拔2米以上,一般均在潮线上,土质肥沃,芦苇繁茂,鸟类栖繁。

2.河流全市共有大中小河流21条,总流域面积3750.3平方公里,全程流域面积大于5000平方公里的大型河流有4条,分为辽河、大辽河、绕阳河、大凌河。

辽河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上游分东西两源,东辽河发源于吉林省东辽县哈达岭;西辽河有南北两源,南源老哈河,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山,北源为西拉木伦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的白岔山。

东西两源在昌图县古榆树附近汇合后称辽河,在六间房进入盘锦境内,东北西南流向,顺双台子河由盘山湾入海,境内流程116公里,流域面积252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46.91亿立方米,河水结冰期约110天。

绕阳河是辽河右岸的一条支流,源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察哈尔山,在高升镇后屯入盘山县境,经大荒、胡家、太平、新生汇入辽河,境内流域面积868平方公里,河段长71公里,有西沙河、沙子河、月牙子河、锦盘河、丰屯河、大羊河、张家沟、东鸭子河、西鸭子河9条支流。

大凌河有西南两源,西支发源于辽宁省凌源县三十家子乡张家营子南沟;南支发源于建昌县要路沟乡王杖子村北沟,两支流在喀左县吉利嘎营子附近汇合,于锦县南圈河与盘山县东郭镇南井子之间入海。

境内流域面积130平方公里,河段长22公里,河宽220米~420米;多年平均径流量22.64亿立方米,为盘山县与锦县的界河。

3.海域与潮汐盘锦海域为辽东湾浅海区域。

海岸线全长118公里。

海岸全部为河口和河海瘀泥质平原海岸,近岸分布着蛤蜊岗、门头岗、黑岗头、黄沙岗等众多水下沙洲,沙洲岸线长57.5公里。

全市滩涂总面积3.55万公顷,其中连岸滩涂2.37万公顷,水下沙洲1.18万公顷。

盘锦属不规则半日混合潮,每天出现涨潮两次,落潮两次,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分别出现一次大潮。

平均潮差2.7米,最大潮差5.5米,为全国潮差最大海区。

正常年份潮汐变化是7月~9月潮位较高,12月~2月较低。

盘锦海域由于受淡水河流影响,水质营养盐含量较高,属国家三类营养类型海水。

4.气候盘锦市地处北温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分,寒暑悬殊。

春季风大雨少,气候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晴朗,降温快;冬季寒冷,降雪少。

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22℃~24℃;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9℃~-11℃。

降水量年平均为623.2毫米,春、夏、秋、冬四季雨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15.5%、62.9%、19.4%、2.2%。

年降水量最多为916.4毫米(1959年),最少仅326.5毫米(1965年)。

年降雪日数平均为10天。

全年日照2768.5小时。

5.土壤。

盘锦市土壤主要有水稻土、草甸土、盐土、沼泽土、风沙土5个土类,全市土壤总面积247756公顷。

水稻土,面积为93607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37.7%,是盘锦的主要耕种土壤。

水稻土是在草甸土、盐土和沼泽土等土壤上种植水稻后,经长期水耕条件下形成的土壤。

草甸土,面积为67986公顷,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27.4%,是盘锦境内主要土类之一,分布在沿海地带。

成土母质为冲积物、海积冲积物和冲洪积物,地下水位高,土壤潮湿,地面生长草甸植物。

盐土,面积为56826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22.9%。

一般为表土,含盐量超过1.0%的土壤,主要分布在盘锦市西部及西南沿海地带。

沼泽土,面积为28612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11.5%。

主要分布在盘锦西南部芦苇沼泽地区、河流沿岸低洼地带或平原的洼地,成土母质为河流沉积物。

风沙土,面积725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0.29%。

零星分布在东北部及西北部,即盘山县的高升镇、喜彬乡、大荒乡及石新镇一带。

六、自然资源盘锦天蓝水清,水系纵横,蟹肥米香,有“塞外江南”、“鱼米之乡”、“中国河蟹第一市”之称。

双台子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0万亩,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自然保护区内有世界上植被类型保护完好的105万亩最大芦苇沼泽地,栖息着丹顶鹤、黑嘴鸥等各类珍稀鸟类260多种,是名副其实的“湿地之都”。

2005年盘锦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

石油、天然气、井盐等矿藏资源丰富。

1.土地。

盘锦市土地面积39.59万公顷。

其中,农业用地20万公顷,耕地面积13万公顷,稻田面积12万公顷,水稻年产量100万吨左右,是全国优质水稻的主产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稻米种植加工基地。

林牧草、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等面积24.41万公顷。

未利用的土地2.18万公顷,如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

2.水。

盘锦市水资源总量10.94亿立方米。

地表水资源主要靠降水和河川过境径流补给。

域内多年平均降水是623.2毫米,年平均径流量2.58亿立方米。

境内多年平均河川径流总量72.04亿立方米。

全市有6座水库,总库容量1.1亿立方米。

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3.3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73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30,是全国的1/8,是全省的1/3,属严重缺水地区。

地热水资源丰富,可采地热能81.28万亿千卡,热水资源8.5亿立方米。

3.矿物。

盘锦地下广泛分布着石油、天然气、盐卤水资源。

石油资源评价总量48.5亿吨,探明程度47.5%。

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4亿吨;可采储量5.22亿吨;剩余可采储量1.02亿吨。

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028亿立方米,累计可采天然气地质储量974.47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天然气地质储量110.31亿立方米。

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稠油生产基地、优质道路沥青生产基地以及东北地区最大的防水卷材生产基地。

盘锦境内盐卤水埋藏量约15.8亿立方米,埋藏深度60米~100米,厚度44米~77米。

现有卤沟244道。

年开采盐卤水37.5万~60万立方米,产盐1.5万~2.0万吨。

4.芦苇。

盘锦拥有世界最大的芦苇群带,苇地面积7.12万公顷,苇田湿地面积6.6万公顷。

年产芦苇近50万吨,列世界之最,是辽宁省造纸原料的主要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的芦苇生产基地。

5.草场。

盘锦天然草场主要集中在盘山县及石山种畜场,总面积39768公顷,载畜能力可达2.7万头混合牛。

6.水产。

盘锦海、淡水养殖面积各20万公顷,水产品年产量30万吨。

其中,鱼虾蟹资源蕴藏量4—5万吨,占辽东湾蕴藏量的70%,是辽宁省著名的文蛤出口基地。

中华绒鳌蟹年产量稳定在4万吨左右,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河蟹仍噢噢人工孵化和养殖基地。

7.野生植物。

盘锦植物区划属华北植物区系,植物生长快、密度大。

共有野生植物70科242种。

其中,林木类33科119种,杂草类37科123种。

现有林地7106公顷,立木蓄积总量42.3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4.8%。

七、经济发展1.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68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8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471.5亿元,增长7.1 %,其中工业增加值432.7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140亿元,增长21.5%。

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8、5.0和4.2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0.8%、68.8%和20.4%。

年人均生产总值5170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8%。

2.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3.8亿元,比上年增长7.6%。

农作物播种面积142.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78%。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7.6千公顷,增长1.2%。

粮食总产量114.5万吨,增长0.8%。

全市完成造林面积1666公顷。

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不包括渔船)67.9万千瓦,增长4.6%。

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4.7万吨,与上年持平。

3.工业规模以上工业(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增加值408.9亿元,增长4.8%。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238.70亿元,下降12.0%;集体企业增加值0.76亿元,增长17.8%,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2.39亿元,增长74.6%,股份制企业增加值311.68亿元,增长2.9%,私营企业增加值99.90亿元,增长65.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8.62亿元,增长22.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