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牲畜林》导学案(教师版)《牲畜林》导学案(意大利)卡尔维诺【学习目标】1、把握小说脉络,理清层层推进的结构;品味平实但又隐含幽默的语言。
2、了解结构推进的方式——“延迟法”的使用。
3、了解作者谴责战争珍视生命的思想情感,体会小说所表现的乐观精神。
【知识链接】1、作者与作品简介卡尔维诺:(1923—1985)意大利人,当代作家。
在四十年的创作实践中,力求以最贴切的方法和形式表现当今的社会和现代人的精神,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和信念。
在他绚烂多变的小说后面是一片暖和而明亮的阳光,幻想、宇宙、无穷、时间、欢笑或者悲怆就在这片阳光中静静地蔓延。
处女作:《通向蜘蛛巢的小路》(又译《蛛巢小径》);代表作:小说《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命运交织的城堡》《我们的先人》《宇宙谐趣》。
20世纪小说经典理论著作:《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又译《美国讲稿》)。
编著童话集《意大利童话》。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2、结构是一个“容器”结构,是组成整体的各种因素按照一定的比例、地位、顺序相互连接与影响的一种形式,是生活长河之水的一个“容器”。
这个“容器”能够把生活这条大河中的水舀起一瓢来,让它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之内展示其丰富的姿态。
比如《牲畜林》,德军扫荡和游击战争,可写之事很多,在一个短篇小说的篇幅里,只可能选择一部分来写。
因此,一个好的结构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够将生活中的某些点滴事件、情绪固定下来,二是还能够充分展示生活本身的多姿。
3、延迟法为了保持小说层层推进的线性结构,作者常常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
作者会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幻灭,就在这样捉迷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我们在《牲畜林》中就看到了这样的安排:每当朱阿举起猎枪要向德国兵射击的时候,就会被阻止,而阻止的理由也在情在理。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课文。
1、积累词语圈养juàn 苔藓tái xiǎn哞mōu 咩miē 蹩脚bié扳机bān 岔路chà挣脱zhèng 挣扎zhēng 腼腆miǎn tiǎn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小鸡仔zǎi栖息qī趴pā 鹪鹩jiāoliáo挨门挨户āi 膘肥体壮biāo 大腹便便pián 蹑手蹑脚niè2、列出提纲,概括情节内容。
序幕:村民逃难进树林开端:鬼子扫荡抓母牛发展:朱阿射击遭阻止高潮:朱阿射中老母鸡结局:兵猫一起滚下崖尾声:朱阿成为大英雄3、把握基调: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亲历过战争,但我们从新闻报道、电影电视以及文学作品里或多或少感受过战争。
它往往给人们带来死亡、沉重、残酷、悲伤、痛苦……在读了卡尔维诺的《牲畜林》之后又有什么感触呢?你能用文中的语句告诉我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吗?明确:轻松、幽默、搞笑……(第72页第1段)“在那扫荡的日子里”“逃难的时候”(第73页)“德国鬼子”(第76页)“最伟大的游击队员”,这些都暗示了小说的背景:意大利人民反抗德国入侵。
二、合作探究,研读文本。
(过渡)如此沉重的主题,作者是如何运用文学的手段使之轻松化的?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说道:“我的写作方法一直涉及减少沉重。
”那么,对《牲畜林》的解读是不是也可以围绕着“减少沉重”即“轻松”进行呢?生活中的战争是残酷的,但作家卡尔维诺却巧妙地运用文学的轻松化解了这种浓郁的沉重,接下来我们尝试从“轻松的形象”、“轻松的语言”、“轻松的结构”三个角度理解《牲畜林》减少战争沉重的方法。
(主题展示)用文学的轻松减轻战争的沉重(一)轻松的形象。
1、自古以来,我们总以崇敬的目光仰视英雄:横槊赋诗的曹操、刺秦未遂的荆轲、自刎乌江的项羽都以凛然之姿立于历史长河之中。
那么,《牲畜林》里有英雄吗?请在文中找出有关他的描写。
(集中描写,第72页)“朱阿·德伊·菲奇是个矮胖子,圆圆的脸膛黑里透红。
他头戴一顶绿色圆锥形毡帽,上面插着根野鸡毛,身着一件带黄色大圆点的衬衣,外罩一件毛背心,圆鼓鼓的肚子上,一条带圆点的红围巾系住了打满蓝色补丁的裤子。
”【赏析】这是一段肖像描写,通过他的外貌、衣着写出了一位农民的形象。
(分散描写)(1)惜财(为花母牛冒险回村)(2)爱喝酒(早就有手颤的毛病)(3)最蹩脚的猎手(第73页最后1段)、劣等射手(第76页最后1段)【结论】朱阿是一个典型的小农,惜财、爱喝酒,最蹩脚的猎手。
小说结尾说“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朱阿是英雄吗?和我们传统的英雄形象有什么区别?朱阿和传统英雄不一样,他更像是马戏团里的小丑,正是由于朱阿拙劣的射技,使得他不得不随德国兵进入牲畜林,这样林中的牲畜得以一一轮番上场,以及看到德国兵在牲畜林中的表演。
他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2、小说里还有另一个关键人物——(“农民模样的德国兵”)。
请在文中找出有关他的描写,并简要概括。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短短的制服遮不住那长胳膊、长脖子,他的腿也很长,拿着一杆像他一样高的破枪。
……他边走边用鼻子嗅着。
扁平的军帽下,一张猪样的黄脸东张西望。
”(集中描写,73页倒数第4段)(分散描写)贪婪、愚蠢(颇像中国民间故事里“猴子掰玉米”)【结论】这是一个贪婪、愚蠢的德国鬼子。
小结:暂且撇开政治,印象中,德国军服带有浓重的欧洲古典风格,加上德国人高大的身材,该是很威武的。
然而,卡尔维诺却颠覆了这一形象。
英雄和敌人都成了小丑,树林成了集市,战争的严肃与残酷全都消解在嬉笑之中。
除了通过文学形象“减少沉重”之外,作者还运用语言化解战争的沉重。
(二)轻松的语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品味出卡尔维诺努力实践的语言的“轻松”。
1、“德国兵继续向上爬,树枝越来越细,脚下的树枝突然折断,他掉了下来,差点砸在朱阿身上。
这次朱阿不糊涂了,拔腿就跑,伪装的树枝掉了一地。
德国兵摔在松软的树枝上,没有受伤。
”(第75页第3段)提问:你能从这段文字里品味出卡尔维诺努力实践的语言的“轻松”吗?学生讨论,要点提示:沉重的德国兵爬上“越来越细”的树枝,掉下来后竟然“摔在松软的树枝上”,着实让人费解——我想,勇敢无谓的抗日民众肯定不会原谅作者如此低劣的道德情操!然而恰恰是因为卡尔维诺深切地认识到战争的沉重,所以才去努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力追求语言的轻逸,在悖逆中飞入另一个世界。
卡尔维诺就像那只在枝头轻快地跳来跳去的“火鸡”,“挺起胸膛,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让所有的沉重都落入自己的脚下,然后高傲地审视。
2、“听到枪声,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
接着又一声,翅膀丢了一只。
难道这只鸡有魔法,会在手中自我爆炸,自我消耗?又是一枪,鸡的毛全部剥光,除了还在不停地叫以外,简直可以直接送去烧烤。
心惊胆战的德国兵抓住鸡的脖子,手臂平伸出去,同自己身体保持一定距离。
朱阿的第四枪恰好打在他手下面一点的鸡脖子上,他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
他飞快地把鸡头扔掉,撒腿就跑。
”(第75页最后1段)提问:朱阿是个劣等射手,可是鸡比德国兵小多了,鸡都打到了,为什么一枪都没有打中德国兵?联系后文与德国兵一起滚下悬崖的野猫(这只野猫是家畜吗?)。
学生讨论,要点提示:这应该说是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
朱阿终于开枪了,但是他的子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德国兵身上,而是全部交给了那只衰老的母鸡。
这里的描写极富戏剧性,将德国兵的愚蠢丑态表现无遗。
(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了一直凶恶的野猫,让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石崖。
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
语言的轻松幽默也减少了生活中战争的残酷,除此,作者还通过层层推进的结构安排巧妙地化解战争的阴霾。
(三)轻松的结构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1、小说的结构好比容器,好的容器承载丰富的内涵,《牲畜林》的容器是什么?(集体回答)容器:牲畜林指导学生阅读课本77页“话题”部分。
2、故事的触发点(生发点)是什么事件?(个别回答)生发点:母牛(找母牛,母牛将鬼子引入树林)朱阿回村找牛一系列情节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3、朱阿每次举起枪准备射击,总有人跳出来阻拦,浏览全文,数数结构上共有几次延迟?(1)(第74页第1段)“天哪!如果我想打死德国兵,遇难的却是‘花大姐’,怎么办?”(2)(第74页倒数第3段)“朱阿,请你瞄准点。
要是把我们的猪打死了,我们就什么也没有了。
”(3)(第74页倒数第2段)“朱阿,不要杀死我的小羊,你只打死他,千万别打死我的羊。
你瞄准点。
”(4)(第75页第2段)“朱阿,”她说,“你听我说,如果你打死德国人,我就嫁给你。
要是打死了我的火鸡,我就割断你的脖子。
”(5)(第75页第5段)“朱阿,别打死我的兔子,反正德国人已经把它拿走了。
”(6)(第75页第9段)“朱阿,德国人拿走了我的鸡,那是我在世界上唯一的财产,这已经够使我伤心的了。
现在要是你把鸡再打死,那我就更伤心了。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4、“延迟法”的作用①把原本激烈紧张的情节节奏舒缓了下来;②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故事情节有序展开,人物、事件接连出场;④丰富作品主题的内涵。
5、多次的“延迟”使小说产生重复递进的局部结构,可我们在阅读这些重复的情节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重复之感?(每位学生各找两处延迟,比较分析写作特点)(提示:三个方面考虑——被抓的家畜,恳求的人,朱阿的反应或者笔法、详略、细节)明确:(1)笔法的多变(2)详略得当(3)细节的生动被德国兵抓住的家畜各有特色;恳求的人物各不相同,说话的语气也不一样;被恳求后朱阿的犹豫和颤抖也各具特色。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第一次是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第二次是比喻( 借喻),第三次则使用夸张的修辞。
朱阿当然不可能不知道扳机在何处, 但夸张的手法则把他的尴尬 ( 他也想瞄准, 但是心有余力不足) 写得更鲜活;第四次把猎枪这样凶恶的意象比做生活味极浓的烤肉的铁叉, 这也是作家想像力丰富、联想、无拘无束的表现, 而这种自由联想, 也暗示了自由精神对战争阴霾的反抗;第五次出场的是一只兔子, 它圆鼓鼓的, 比野兔肥实, 听到响声不但不跑, 反而趴在地上不动, 被抓住之后吱吱乱叫、左右扭动( 与小猪的拼命挣扎又不间, 一词之异, 体现出作家用词的准确性) , 使德国兵不得不高举手臂, 跳来跳去。
并且, 这一段只写了朱阿被恳求, 至于恳求之后的情状, 则省略了。
这大概也是为了避免重复的考虑。
第六次朱阿终于要射击了, 这次是躲在他临时堆砌的掩体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