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说》导学案 老师卷

《师说》导学案 老师卷

《师说》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 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2.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过程与方法:自读、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比“论”要自由一些。

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一、整体把握、认真阅读全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句读()或不焉()官盛则近谀()郯子()师襄()苌弘()老聃()李氏子蟠()六艺经传()作《师说》以贻之()二、夯实基础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 受:___________ 惑:活用情况______________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惑:活用情况____________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从而: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师:活用情况______________ 句式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___________ 之______ _____ 无句式三、内容探究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作者认为老师的作用是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运用的论证方法是四、巩固练习1、文言词积累而人非生而知之者惑而不从师吾从而师之之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吾从而师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2、翻译第一段五、拓展延伸】“四书”是指《大学》、《中庸》、、;“五经”是指《诗》、《书》、、、。

有两种含义,一种即六种技艺:礼、乐、、、、(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计算);一种即六经:《诗》、、、、、。

风、雅、颂、、、。

第二课时一、熟读课文第二段,夯实基础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__________ 师2、犹且从师而问焉.焉:__________ 师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下4、而耻.学于师耻:活用情况____________ 而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____________ 圣:活用情况________________ 愚:活用情况_________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所以:________________其:______________ 之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其:_________ 耻:____________ 惑:_____________8、句读.(读音___)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读音____)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_____________ 小学: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 ___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之:___________ 师耻10、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则而1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则:_____________12、君子不齿.齿1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其:○1________________○2__ 乃二、内容探究分析第2段: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试分析这一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

这一段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作论据。

第一组,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第二组,对其子于对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

第三组,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a.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b.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

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三,课外巩固1、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特殊句式,并翻译成现代文。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而耻学于师。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2、翻译文章第二段四、课外延伸。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勿止,饯于郊衢,扶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出自于《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术,响遏行云。

”(注释:①行云:飘动的云彩。

②讴:唱歌。

③郊衢:郊外大路旁。

④抚节:按着节拍。

)①试翻译这个典故:②思考:说说你阅读本片段所领悟到的从师的态度或教育的艺术。

(点拨:即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第三课时一、夯实基础,掌握文言知识1、圣人无常师..常:_________师:________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________之:_________3、翻译句子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

4、六艺..经传.(音:______)皆通.习之六艺:_______ 通:________5、不拘于时文言句式:_________ 学于余文言句式:_________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嘉:_____ 以:_______ 贻二、合作探究第三段和第四段各写了什么内容?分析第3段:本段的分论点是圣人无常师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分析第4段: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三、难点探讨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

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以现代观念总结作者从师为学的进步意义,并就课文第三段谈自己的认识。

参考答案: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师的职责。

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掖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第三段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以能者为师,也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比较容易接受,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

韩愈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与"授业"。

因此,师与生的关系,就以"道"与"业"来衡量的。

谁先有"道",谁就是教师;谁有专"业"学问,谁就是教师。

教师不应受什么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

他说:"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句话反映了道德知识积累和教学的客观规律:闻"道"在先,以"先觉觉后觉";攻有专"业",以"知"教"不知"。

这句话冲破了汉代重师法家法的旧框框,解除了"弟子必不如师""师必贤于弟子"的旧教条,提出了为师的新标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这是一种卓越的见解。

这句话还包含有"不耻相师",即"相互为师"的观念,提倡向更多的人学习,向学有专长的人学习,向比自己有长处的人(包括自己的学生在内)学习。

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比《学记》所提出的"教学相长"又进一步:一方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明确地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子弟子"的新思想。

四、课后巩固,翻译文章第三段五、质疑与反思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领悟从师学习的意义。

六、巩固练习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流传B.作《师说》以贻.之贻:dài,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òu,句中的停顿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yú,阿谀,奉承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C )①古之学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③今之众人..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3.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B)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吾从.而师之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4.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耻学于.师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拘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