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说学案(有答案)

师说学案(有答案)

师说》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 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 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 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 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重点】 1. 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

2. 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1. 速读课文,找出每段论断性的句子(明确提出关于从师的观点的句子 写在下面: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圣人无常师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 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 内容、范围。

3. 第一段学习:(1 自读并翻译第一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 1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 吾从而师之 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 吾师道也 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④ 师说名词用作动词,从师道: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名词,道理 ③ 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词,道理1. 第一段论点的推出过程。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d du)乐师(yu e )苌弘(ch n) 老聃(d o n)3. 诵读下列句子,将句中停顿用 /划出: ①其闻道也 /固先乎吾 ②其闻道也 /亦先乎2. 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④师道之不传也 / 久矣!欲人之无惑也 /难矣! 二课文鉴赏:阿谀(y d ) 炎鸟子(t 印 )经传(zhu m )贻笑大方(yi i ) ③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 生于吾乎⑤ 其出人也 /远矣 ⑥师道之不复 / 可知矣① 教师的职责是什么用课文原句回答。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为什么要从师从师学习有什么必要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 以什么样的人为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 讨论: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 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 原则:无贵无践,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⑤ 分析本段的结构: (4)熟读第一段 三.小结 同步测试】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为( B )A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明人列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

B •《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 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C •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 践,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应,称所倡导的文体 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 。

D •韩愈的创作实践了其倡导的理论,代表性的作品有《马说》 《原道》《原毁》等。

2.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B ) 人.蟠(f ①)句读(d u )针砭时弊(b i )惑: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②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③ 惑而不从师 ④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乎: ①生乎吾前②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③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之处,并翻译: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3)内容学习: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形容词用作动词,有了疑难问题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介词,在介词,比介词,在 判断句 介宾短语后置 介宾短语后置 介宾短语后置 判断句B.谀( y d )苌弘(chdn g )六艺经传(zhu m )C.炎E (t cn )谄(xi cn )媚不拘于时(j u ) 。

.聃(den )严谨(j in ) 以资切磋(ch a ) 3.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学习目标】1. 学习第自然段,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

2. 借鉴本文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的议论方法,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3. 深入学习韩愈尊师重道的论述,树立谦虚学习的风气。

学习重点】 1.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学习。

2.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的掌握和重要实词、虚词的积累。

学习难点】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诵读法 分析讨论法【知识链接】关于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的资料① 孔子师郯子。

《春秋左氏传》昭公十七年: “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

昭子问焉, 曰:‘少皞氏(杜预注:黄帝之子,己姓之祖)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 ‘吾祖也,我知之。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杜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 ,故为云师而云名。

炎帝氏以火 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杜注:即历正之官) ;玄鸟氏,司分者也(杜注:玄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

既而告人曰: ’吾闻之,天子失官(杜注:失官,言不修其职也),学在四夷,犹信。

'”② 孔子师苌弘、老聃。

《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谓南宫敬叔曰: ‘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

今将往矣。

’ ……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 苌弘。

”(按: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故事,见《史记孔子世家》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庄子天运 篇》) ③孔子师师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师襄子曰: ‘可以 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 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 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师襄子避席再拜曰: ‘师盖云文王操也。

'” (孔子师师襄的故事,又见《孔子家语》 《韩诗外传》《淮南子》)A.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B. 作《师说》以贻之C.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传:chu d n ,流传 贻:d C,赠送 读:d du ,句中的停顿 谀:r d,阿谀,奉承 第二课时学习过程】、学习第二自然段:1. 自读并翻译第二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一词多义师: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② 犹且从师而问焉 名词,老师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代词,他的;代词,他 ④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⑤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⑦ 其可怪也欤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前边的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羞愧2. 翻译下列句子:①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②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③ 或师焉,或不焉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⑤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道: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③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④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惑: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②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③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之:①结构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② 故之圣人 / 今之众人 ③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④ 彼童子之师⑤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⑦ 士大夫之族 /巫医、乐师、百工之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音乐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名词,风尚 名词,道理 名词,知识水平 名词,风尚形容词,糊涂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助词,的 代词,代童子 助词,的 代词,代童子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人 代词,这些其: ①其出人也远矣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代词,他们②其皆出于此乎助词,表推测语气代词,那些代词,他们 代词,他们的 助词,表反问语气2)词类活用① 而耻学于师②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③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 小学而大遗 ⑤ 不耻相师 ⑥ 位卑则足羞3.内容学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②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这三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吗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递进关系③在本段论述中,作者情感有什么变化请根据语气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来分析。

由推测到肯定到反诘。

其皆出于此乎推测语气/吾未见其明也肯定语气/其可怪也欤,感叹反问④小结本段:作者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判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二学习第三段:1.自读并翻译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一词多义师:①圣人无常师名词,老师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③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名词,老师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名词,老师贤: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②师不必贤于弟子形容词,贤明(2)词类活用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2.翻译下列句子:①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内容学习:(1)本段的分论点是什么圣人无常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