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药浓度监测工作规范试行

血药浓度监测工作规范试行

治疗药物监测工作规范(试行)
治疗药物监测(TDM)是临床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药动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

为了准确、灵敏的检测血药浓度,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提高药物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制定血药浓度测定、结果解释及个体化用药方案设计等的工作规范。

1.方法学的开发:根据我院临床的需要及检测仪器设备(HPLC、TDX等)的情况,对部分有必要进行TDM的药物建立体内药物浓度测定方法,方便临床常规检测。

同时结合国内外最新的药物分析进展,不断开发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简便的体内药物测定方法学,并形成论文发表。

2.通过院刊或其他途径向临床宣传TDM开展的必要性及能开展的项目,以使临床对该工作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对开展监测的药物的峰、谷浓度采血时间、血样采集量、采血所用的试管、药物的半衰期等资料汇总,并向临床介绍。

3.设计TDM申请表,其内容应包括:
3.1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体重、原发疾病、肝肾功能及临床症状等。

3.2患者的用药情况:用药剂量、间隔时间、用药途径、方法、疗程及合并用药等。

3.3标本采集情况:标本种类、采集时间。

4.临床TDM的申请及标本采集
4.1对本实验室能监测的药物,临床根据患者的症状、疗效或毒副反应的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填写TDM申请表。

4.2采集时间
4.3标本采集后应连同TDM申请表立即送实验室。

5.测定:
5.1接到标本后,要按测定方法立刻对标本进行处理并测定,确实因工作安排关系,不能立刻测定者,要将标本处理后,放冰箱(0℃以下)冷冻保存,并尽早安排测定(要求当天检测完)。

5.2为了保证测定的准确度及灵敏度,使用TDX检测时,每一次测定均要求与质控一起检测,并根据质控的测定结果校正测定的浓度;使用HPLC法进行测定时,根据柱效及时重做标准曲线及使用对照品重做回收率等。

5.3做好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证仪器设备的良好性能。

同时要及时补充各种试剂及对照品、试剂盒等。

5.4测定后,应及时填写血药浓度检测报告单(当天完成)。

6.结果解释及个体化用药方案设计
6.1要求:对实验室开展的TDM项目,收集群体参数值(K
a、K、V

、Cl、T
1/2
及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等),列成表,方便查找,并及时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及时更新。

熟悉掌握测定药物的使用、相互作用、患者临床症状及毒副反应的表现等,并及时收集最新的资料。

6.2接到TDM申请后,实验室立刻通知负责结果解释及个体化用药方案设计人员或相关专科的临床药师,由其到相应临床查看患者病历,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及临床疗效或毒副反应。

6.3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情况、实际临床疗效、是否出现毒副反应等,结合血药浓度测定的结果进行解释。

6.4对需调整个体化用药方案者,可根据测定结果、期望浓度及群体药动学参数,按照药动学的理论及计算方法,计算最大维持剂量、负荷剂量、给药速率、给药间隔等(条件许可时购进药动学参数计算软件),然后根据患者的情况及药物剂量拟定给药方案。

6.5将解释的结果及需调整剂量而拟定的给药方案写到血药浓度报告单上,并与医生探讨。

6.6如临床调整给药方案,则在给药后一面观察临床疗效,达稳态后测定血药浓度,若实测血药浓度在治疗范围内,且临床有效,表明用药方案合适;若实测血药浓度小于最低有效浓度,且临床效果不佳,则需修改用药方案,而如临床仍有效,则不必修改用药方案;若实测血药浓度大于治疗浓度,应特别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如临床仍无效,则必须修改用药方案,并再测血药浓度,直至摸索出安全、有效的用药方案。

6.7是否调整用药方案,应以临床实际疗效及是否出现毒副反应为准,血药浓度测定结果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仅仅提供可能产生治疗效应和毒副反应的参考范围,因此分析血药浓度的量效关系时首先应当重视的是患者的实际临床效应。

7.临床药师参与相关临床科室的工作过程中,对重点病例提醒医生及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配合实验室对结果进行解释,追踪重点病例临床效应。

8.实验室要对调整用药方案及其他重点病例进行追踪监测。

对测定的TDM建立相关的数据库,每年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写出专题论文。

9.结合临床,开展相关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等方面的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