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完整版)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名解、填空、考点、 疾病: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亚健康: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表现为“三多三少”:主诉症状多、自我感觉不适多、疲劳多;活力低、反应能力低、适应能力低,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证据。 分为躯体性亚健康状态,心理性亚健康状态,人际交往性亚健康状态。 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指能引起某一疾病的特定因素,是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又称致病因素。包括:生物因素、理化因素、营养因素、遗传因素、先天因素、免疫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 遗传易感性:指由某些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患病风险,即相同环境下不同个体患病的风险。如糖尿病患者是否发生肾病因人而异。(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个体易于罹患某种疾病的倾向性。) 条件: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能促进或减缓疾病发生的某种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 诱因:其中能加强病因的作用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恶性循环:在一些疾病或病理过程因果交替的链式发展中,某几种变化互为因果,形成环式运动,而每一次循环都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称为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恶性循环。 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性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判定标准: 1、自主呼吸停止,人工呼吸15分钟仍无自主呼吸; 2、不可逆性深昏迷; 3、颅神经反射(瞳孔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均消失; 4、瞳孔散大或固定; 5、脑电波消失; 6、脑血流循环完全停止。 意义:有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限,减少人力及经济消耗;为器官移植创造良好的时机和合法的依据。

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概念】: 低渗性脱水特点是①失Na+多于失水;②血清Na+浓度<130mmol/L;③血浆渗透压<280mmol/L;④伴有细胞外液的减少。 问答 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最容易发生休克的原因? 1、通过肾丢失以及肾外丢失的三条途径导致细胞外液丢失 2、细胞外液丢失导致细胞内为高渗透状态,水向细胞内转移进一步转移,细胞外液减少。 3、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故机体虽然缺水,但不能很快的通过喝水补充体液。 4、早期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极速分泌少,早期多尿,更加重了集体的缺水。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 【概念】:特点: (1)失水多于失钠 (2)血清钠离子浓度>150mmol/L (3)血浆渗透压>310mmol/L (4)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脱水热:严重的病例,尤其是小儿,因于皮肤蒸发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引起的体温上升。 等渗性脱水(正常血钠性容量不足) 特点:(1)水钠成比例丢失 (2)血容量减少 (3)血清钠离子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内

高渗性低钠血症(水中毒)【概念】 特点:(1)水潴留是体液量明显增多, (2)血钠下降 (3)血清钠离子浓度<130mmol/L (4)血浆渗透压<280mmol/L (5)体钠总量增多或正常 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聚集称为水肿。积水:过多的体液在体腔内积聚称为积水。 大题 水肿的发病机制: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①有效流体静压;②有效胶体渗透压;③淋巴回流)失调: (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4)淋巴回流受阻。 2、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钠水潴留: (1)肾小球滤过率下降:①广泛肾小球病变;②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 (2)近曲小管重吸收水钠增多: 1)心房钠尿肽分泌减少; 2)肾小球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滤/肾血浆流量)增加;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 1)醛固酮含量增高;①分泌增多;②灭活减少; 2)抗利尿分泌增加; 大题 造成组织液回流大于生成的几个原因: (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4)淋巴回流受阻。 球管平衡

显性水肿:当皮下组织有过多液体积聚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指按压时可能有凹陷,称为凹陷性水肿,又称为显性水肿。 隐形水肿:全身性水肿患者在出现凹陷之前已有组织液的增多,并可达原体重的10%,称为隐形水肿。(液体虽在皮下组织间隙中进行性增多,但无明显凹陷性体征的全身性水肿。) 肺水肿特点是泡沫痰;脑水肿特点是颅内压升高综合征 心性水肿首先出现在低垂部位;肾性水肿首先表现为眼睑或面部水肿;肝性水肿以腹水为多见。

大题 如何理解低钾血症与缺钾的关系: (1)同时存在:因消化道梗阻、昏迷、神经性厌食及手术后较长时间进食的患者,静脉补液又未同时补钾或补钾不足时,体内总钾量减少,患者缺钾,同时也会发生低钾血症;或因肾内肾外途径及皮肤丢失钾过多引起的低钾血症; (2)缺钾但不是低钾血症:营养不良:体内摄入钾不足,机体总钾量减少,但血清钾浓度仍在3.5~5.5mmol/L的正常范围内,此时机体仅缺钾,而不出现低钾血症; (3)出现低钾血症但不缺钾:细胞外钾转入细胞内,但机体总钾量不减少。如碱中毒、过量使用胰岛素、β-肾上腺素能受体活性增强、某些毒物中毒以及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等因素。

反常性酸性尿:低钾血症在引起代谢性碱中毒的同时,也使尿液中H+排出增加,尿呈酸性,与一般碱中毒时尿液偏碱性不同,称为反常性酸性尿。 反常性碱性尿:高钾血症在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同时,也使尿液中H+排出减少,尿呈碱性,与一般酸中毒时尿液偏酸性不同,称为反常性碱性尿。 大题 低钾血症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及反常性酸性尿的机制: ①细胞外液K+浓度减少,此时细胞内液K+外出,而细胞外液H+内移,引起细胞外液碱中毒; ②肾小管上皮细胞内K+浓度降低,H+浓度增高,造成肾小管K+-Na+交换减弱而H+-Na+交换加强,尿排K+减少,排H+增多,加重代谢性碱中毒,且尿液呈酸性。 高钾血症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及反常性碱性尿的机制: ①高钾血症时,细胞外液K+升高,此时细胞外液K+内移,而细胞内液H+外出,引起细胞外液酸中毒; ②肾小管上皮内的K+浓度升高,H+浓度降低,造成肾小管H+-Na+交换减弱,而K+-Na+交换增多,尿排K+增多,排H+减少,加重代谢性酸中毒,且尿液呈碱性。 超级化阻滞:急性低钾血症时,由于细胞外K+浓度急剧下降,静息电位负值升高,使静息电位至阈电位的距离(Em-Et)变大,相当于极化,故兴奋所需阈刺激增强,肌肉兴奋性降低,这种因Em-Et增大所致的细胞兴奋性降低称为超级化阻滞。 去极化阻滞:急性重度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7.0~9.0mmol/L)时,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负值明显下降,甚至几乎接近阈电位,快钠通道失活,难以形成动作电位,肌肉细胞不易被兴奋与兴奋扩步困难,称为去极化阻滞。临床表现为肌无力、肌麻痹。

高钾血症时对心脏的影响大于对呼吸的影响,因此不会出现昏迷。 问答: 血液检查PH正常的意义: (1)酸碱平衡正常; (2)机体处于完全代偿性酸、碱中毒阶段; (3)同时存在程度相近的混合型酸、碱中毒,使PH变动相互抵消。

标准碳酸氢盐(SB)和实际碳酸氢盐(AB)的临床意义: 标准碳酸氢盐(SB):全血在标准条件下测得的血浆中[HCO3-],反映代谢性因素。

实际碳酸氢盐(AB):隔绝空气的血液标本在实际条件下测得的血浆[HCO3-] 。反映呼吸性因素和代谢性因素。

正常范围:SB = AB,22~27 mmol/L,平均为24 mmol/L 临床意义: AB < SB < 22 mmol/L:代谢性酸中毒(原发性↓) AB > SB > 27 mmol/L:代谢性碱中毒(原发性↑) SB正常,AB < SB : 呼吸性碱中毒(继发性↓) SB正常,AB > SB : 呼吸性酸中毒 (继发性↑)

(1)两者数值均低表明有代谢性酸中毒; (2)均高表明有代谢性碱中毒; (3)AB与SB差值反映了呼吸因素对酸碱平衡的影响:①若SB正常,AB>SB,表明有CO2滞留,可见于呼吸性酸中毒;②ABSB在慢性呼吸性碱中毒时,由于有肾脏代偿,也可发生继发性升高或降低。

阴离子间隙: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ndetermined anion, 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ndetermined cation, UC)的差值,即 AG = UA – UC = Na+ - (HCO3- + Cl-)

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指除了含氯以外的任何固定酸的血浆浓度增大时的代谢性酸中毒。固定酸的H+被HCO3-缓冲,其酸根(未测定的阴离子)增加。特点:AG增大,血氯正常,HCO3-用于缓冲固定酸的H+ 。

稀释性代谢性酸中毒:快速大量输入无HCO3-的葡萄糖或生理盐水等东西使血液中HCO3-浓度稀释性减少,所引起的酸中毒。 浓缩性碱中毒:在体内HCO3-总量不变而细胞外液显著丢失水和氯化钠时所发生的一种碱中毒。

大问答: 代谢性酸中毒对机体产生的影响及其机制: 1、心血管系统改变 (1)室性心律失常: 与血钾升高有关。 高钾抑制复极化2期Ca2+内流; 重度高血钾可导致心肌传导性降低、兴奋性降低,造成心室纤颤或心搏骤停。 (2)心肌收缩力减弱:机制:(小问答) 1)H+竞争性抑制Ca2+与心肌肌钙蛋白结合 2)H+阻碍Ca2+内流 3)H+影响肌浆网释放Ca2+

(3)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 [H+]增高可使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及微动脉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使血管容量扩大,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 所以休克时,要先纠正酸中毒,才能减轻血流动力学的障碍,否则会导致休克加重。

2、中枢神经系统改变 主要表现: 呈抑制性状态,如意识障碍、乏力、知觉迟钝,甚至嗜睡或昏迷。

相关主题